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01

观察·常识篇

通过对常识知识积累的考察来进行观察力训练,实现观察内容的广泛接触,从而提升孩子生活观察的敏锐度。


涉及找相同、找不同、多角度分类等,孩子从有趣的题目中学会有序观察,及按不同角度观察;重点通过多角度观察对孩子全面观察的意识进行引导。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生活中,多引导孩子去认真观察、感受。观察可以渗透在孩子生活的各个角落,如观察物品大小、颜色、形状、触感、气味等;或者观察有趣的生活现象,如影子一天中的变化、不同季节树木的变化、各种水果什么时候成熟等等。


同时,可以多让孩子参与家务活动、分类摆放物品等,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孩子的统筹整理能力,又可以熟悉生活中灵活的分类规则。


从现在起,让孩子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养成良好习惯,能够在升入一年级后节省很多精力。


02

观察·数列篇

数列与数表类规律观察,以及趣味数字侦探类题目。培养学生的基础数感,为小学的更深入学习打造良好基础。


数的理解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不理解数的含义的孩子往往看到数后没有感觉,不知从而下手。


首先,需要在生活中借助各种物品让孩子建立起对数的量的多少的感知;其次,在有了量的概念之上,孩子会对数的大小变化趋势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单双数的理解,孩子先从本源上理解单双的概念,一定数量的物品两个一组进行分组后,就可以很直观的理解单数和双数了。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学了知识,生活上,要多给孩子营造运用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的快乐。比如饭前分发筷子,识别门牌号是单双数等。


数表规律的观察是建立孩子孩子对数的变化趋势的理解之上的。孩子对单组数列规律的认识熟悉后,看到数表时,顺着数的变化趋势引导,很容易的能发现数表的排列规律。


而观察数表排列规律是小学中高年级,乃至初高中都要用到的基础能力,这需要从小不断的积累。

03

观察·图形篇

单一特征变化图形规律观察及复杂组合类图形规律观察。培养孩子对图形的全面感知,拿到一个图形,会观察图形特征,会对比图形变化,能找到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将来学习复杂的几何问题储备基础图形感知能力。


生活中我们也希望让孩子多观察,可是该怎么观察呢?


对于图形而言,可以先从图形的单一特征引导,比如观察颜色的变化、大小、形状的变化,或是数量、位置等。有了单个特征的分解认识,在多种因素放在一起时,孩子才能有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


图形的特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图形可能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在构成一个更大图形的时候,产生了大图形的结构,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里外结构等。图形结构的认知,能够帮助孩子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往往生活存在的图形不是彼此独立无关的,当多个图形一起时,往往会产生关系,如组合,或旋转变换等。图形组的关系,能够培养孩子对比观察的能力,同时帮助孩子拓宽视野,潜意识里建立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对孩子全面考虑问题也有所帮助。





01

运算·应用篇

深入理解加减法含义,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小学面试常见的排队应用题,实现从运算到应用的跨越。


现阶段孩子需要实现广泛的接触,通过简单题目,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在未来几年的学习中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式的深入学习。


对于加法来说,孩子除了能够知道会越加越多这个特点,还应该更深刻的了解到加法是把部分放在一起,得到整体的过程;


对于减法,往往孩子理解会比加法困难一点,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需要孩子能够感悟到减法是从整体中去掉其中的部分,得到另一部分。


比多比少问题,通过一一对应的比较,让孩子直观的感受比较相同的部分和多(少)了的部分,会更有助于孩子理解;


排队问题通过实际演练或者画图更有助于孩子对题目中涉及的方向、基数、序数等的理解。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帮助孩子更多的在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存在,让孩子参与到一些实际问题中来。这样,也让孩子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乐趣。


02

运算·理财篇

初步建立“理财”意识:1、认识人民币及用途,会进行人民币换算;2、会进行简单支付、找零,进行实际买卖交易,从而锻炼运算应用能力。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人民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果脱离生活,单纯地让孩子来认识和使用会非常的抽象难懂,而将人民币放在生活情境中去认识,可以让孩子们对钱币的用途理解得更为深刻,同时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乐趣。


孩子对人民币使用的熟练情况和物品的价值概念,是需要不断地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家长应多给孩子进行简单的计算、支付、核对账单等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刻的建立物品价值的概念;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孩子的运算能力。


考虑到孩子计算水平的限制,家长可以和孩子在家里进行物品买卖的过家家游戏。刚开始,商品的价钱可以设定为很“便宜”的整数,然后逐渐随着孩子运算能力的提升,再逐步加大难度,可以将商品的价钱设定为较大金额、多带零头的价钱。






表达想象力篇

表达从认识自我开始,在不同的场合怎么去介绍自己?对于不同的事情怎么样叙述才有条理?表达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你是否能够做到展开想象的翅膀表达属于自己的故事?重点解决表达的条理性问题,并且让孩子学会合理想象。


表达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为自己的社交增色不少。良好的表达从倾听开始,会听才会说。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生活中爸爸妈妈和宝贝之间,都应互相尊重,不随意打断对方说话。一个令人深刻的自我介绍能够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很好的印象,帮助孩子更深入地进行自我剖析,更生动的自我介绍,同时,孩子的自我介绍也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有针对性进行完善。


条理清晰的表达体现了表达者的思路非常清楚明白,同时可以让倾听者非常明朗地了解信息。孩子需要从小培养做事和表达的条理性,通过一些关键词的引导,帮助孩子梳理一件事情的顺序。


表示顺序的词是载体,更多的需要家长们在生活中及时引导孩子发现和总结一些事情的顺序,进而培养条理清晰的表达能力。





01

空间·方位角度篇

搭建对方位的全面认知,感知物体在空间的排位关系,以及不同方位与角度下物体的呈现形式和特点。(上、下、前、后、左、右)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孩子的空间感很早就开始发展了,早期的蹬、踹等动作都能帮助建立对空间的感知。帮助孩子认知方位,同时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以及在生活场景中对方位进行判断。


在生活中,儿童的方位感需要从不断的操作和实践中积累经验。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


在请孩子取放物体时,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位词,如把桌子下面的东西放到窗台上,把花盆放在大树旁边等;多和孩子一起识别熟悉场所的位置,如超市在家的旁边,邮局在幼儿园的前面;在体育、音乐、舞蹈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也可以有意识的和孩子说一下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的方向,这样能够帮助建立起对环境的方向感。

02

空间·图形感知篇

认识平面图形及其特点,在环境和立体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存在,掌握三视图观察法;学习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特点。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能区分不同的形状了,但当把一个正方形旋转45°成“八”后问孩子是什么,很多小朋友会直接回答“菱形”,再问是正方形吗,孩子会非常肯定的说不是。这说明,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图形认知时,更多的只是从“形”上去看,并不能做到更深入的去观察、感受图形的特点。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对于图形特点及性质的挖掘会逐步深入。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小朋友对图形的感受度很弱,对于很多性质需要死记硬背,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孩子在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中缺乏了前期的实物探索、观察、操作等感知。


所以,应从小多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操作类玩具,如积木、拼接类、折纸、或画板等。其中画画和折纸更侧重发展孩子的平面图形感知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环境,感受身边的图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数学融于生活的乐趣。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03

空间·立体空间篇

认识立体图形,感知图形特点及立体之间的拼接组合;通过模型搭建熟练掌握立体图形计数方法


从身边去发现立体图形,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中感受几何体的特征。立体图形有很多,重点是让孩子对三类基础形状“柱体”“锥体”和“球体”有基础的感性认知,并重点研究最特殊的正方体。


从操作的多种可能性上,让孩子去感受正方体之间的组合多样性;同时通过搭建立体模型,引导孩子从实物模型中总结出立体搭建的高度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总结出有趣的“光头法”帮助小朋友对立方块进行计数。


孩子现阶段的认知特点更为具体,喜欢一个一个去数数,光头法既能帮助孩子建立数量对应关系,又能为一年级的分层整体计数做好铺垫。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生活中的立体多是复杂多变的,但基本是在规则模型上演绎的。不妨多和孩子讨论一些建筑、生活用品、摆件等的特征,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一定会很有收获的。





01

记忆·图像篇

认识什么是记忆,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通过适合儿童的记忆方法感受记忆乐趣,实现更高效的记忆。如分组记忆、奇特联想法等。


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往往我们记忆内容受记忆广度的限制,对于大量的信息,很难一下记下来,如果有意识的对记忆内容进行分组划分,可以更顺利的记忆。通过记忆广度的数字测试方法来练习对于多组数字的短时记忆,能够提高记忆敏捷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件在脑子里的事实,与其他多种事物发生联想,就容易记住。所联想的其他事物犹如一个个钓钩一般,能把记忆着的事物钩钓出来。”对于很多没有关联的知识或内容,如果能够通过我们已有的信息储备进行联想关联,会加深对记忆内容的印象。


七大能力结合孩子的具象思维特点,让孩子认识理解到奇特联想法的神奇。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考问题、关联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记忆最重要的法宝。

不在于让孩子记住多少词语或是数字,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学习意识,这样,孩子将来的学习会更有方法性,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02

记忆·应用篇

揭秘一流小学常见面试题型,针对性训练孩子的记忆敏捷度和记忆广度。加强孩子短时记忆能力。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我们所认知的材料在记忆之后的短时间内,马上会有一个迅速下降的过程,而当时间间隔延长后,会逐渐变得平缓起来。这说明,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做到及时、多次复习,刚开始的复习频率会高一些,越向后频率会越低。


遗忘的速度同时会受到识记材料的性质、内容和范围的影响。一般来说,越生动、越奇特、理解得越深刻的内容,遗忘的就会越慢。所以在我们引导孩子记忆的过程中,就需要多注意一些技巧性。联想是帮助材料间联系和挂钩的技巧,而如果需要按顺序进行记忆时,一般会用到定桩记忆法。生活中的很多熟悉场景都可以作为桩子,来帮助孩子定位记忆顺序,课上我们将以最为熟悉和最易入门的身体定桩法为例,帮助孩子学习定桩与联想的结合。同时,小学面试常会涉及到听故事回答问题型的记忆问题,故事题的关键是要同步进行想象并抓住关键信息。对于图画记忆则需要对图形结构进行剖析,同时注意顺序性,这会大大加深记忆的印象。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01

逻辑·代换推理篇

通过中间媒介联系间接物体或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实现代换推理过程。从具体物体之间的关系感受等量的传递特性与守恒思想。


等量代换类型的推理内容,非常锻炼孩子的对应能力及转化能力。在代换推理过程中,建立孩子的一多对应思维,让孩子会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一个换多个,还是多个换一个。


在低龄段,孩子在处理多方信息时,往往在建立多者之间的关系时会比较困难。引导根据同种事物建立多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也就是“传递员”。如小鸡与小兔子之间有关系,小猫与小兔子之间有关系,那么要想建立鸡和猫之间的关系,发现鸡和兔子有关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兔子换掉。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小朋友玩“开当铺”游戏,进行物物交换,从而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将抽象关系具体操作化,便于孩子深入理解。

02

逻辑·比较推理篇

多个物体之间进行比较,进行排序推理。帮助孩子实现能够理顺多个物体之间复杂关系。


与代换推理类似,比较推理也是涉及到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在推理比较的过程中,又分为直接比较类和关系推理比较类型。


相对来说,多者直接比较时,6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积累,所以理解起来更容易,帮助孩子更灵活的处理实际生活中物体的比较。


对于天平类关系推理比较,是孩子理解的一个困难点。乍一看有点无从入手,但和代换推理类似,帮助孩子顺怎样建立多者之间的联系,通过相同事物一个一个地顺藤摸瓜,就很容易地得出结果。重点还是帮助孩子去分析、理解多者的关系,也就是通过传递员进行逐个关联、分析,从而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根据孩子理解能力的转变,寻求新的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如箭头排序法。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03

逻辑·数字推理篇

通过数字之间的限定条件,解决数独类数字推理问题,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及全面思考能力,进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数独是一种非常经典的逻辑游戏,规则非常简单,同时又很益智。儿童在初步接触数独时,根据思维特点,从水果类原始行列数独开始,可以帮助快速了解规则,然后慢慢过渡到简单的四宫数独,逐步增加条件限制,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对思维推理严密性的要求。


而看大楼类型的限制条件就更多了,同时还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非常锻炼孩子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立体模型,建立实际排列的可能性认知,这是作为进一步推理的基础。

数独类游戏既锻炼孩子的思维敏捷度,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不畏困难、积极尝试的学习习惯。尝试成功的过程带来的成就感,对孩子数学兴趣的建立是非常大的帮助。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01

操作·常识

对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操作感知和数学问题研究,如水杯中的学问,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常识问题的理解,同时,提升生活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动手操作、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并不独立存在,动手与思考的过程是同步的。在数学学习中,从孩子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多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孩子动手操作真正去理解、掌握知识。动手操作有助于增强亲自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动手操作不作为一项独立的能力存在,更多的是思维力的一个外在实现方式,是大脑与手的配合。我们常说心灵手巧,同时,手巧有助于心灵。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基础操作去学习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操作也是一种实践和实验的精神。对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可以多鼓励孩子去进行实验来研究问题,这对孩子的自主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02


操作·图形

图形操作类,通过本讲锻炼精细操作及手眼协调能力,同时在操作基础上进一步搭建空间感知,为日后的几何学习铺垫良好的认知基础。

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方式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培养空间感知能力。孩子升入小学后,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于图形的感知力参差不齐,这与幼儿时期对空间的观察与对图形的操作较少不无关系。在孩子低幼阶段,对身边一切物体的抚摸、触碰、玩耍都是对空间感知的丰富,家长应更多的为孩子提供条件,让孩子多动手搭一搭、摆一摆。


同时,生活中要鼓励孩子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照顾自己,也可以安排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系鞋带、穿衣服、擦桌子、扫地等完全都是孩子可以做的,在孩子劳动的过程,既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各方面的协调性。

幼升小需要具备的七大能力,你家孩子有吗?

也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可以锻炼手眼协调等精细操作能力,如捡豆子、过山洞、手指操等。这类小游戏很有趣,爸爸妈妈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进行家庭亲子游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能力   孩子   组合   美文   物体   认知   方位   图形   事物   记忆   物品   关系   操作   基础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