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悦丹:什么是知见障?(杭州智慧课学习感悟)

我的写作目的:帮更多人不再拖延

今天是我分享的第370篇文章

我们过去学过的东西会困住我们,对我们产生障碍。

比如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上课老师翻开课本,一般第一节课就是告诉我们,这一堂课我们即将要怎样去讲,有哪几个章节,哪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概论部分。

然后,再一节课一节课的上,我们对于目前上的课在整个体系里面处于什么位置无比清楚,心里特别有数。

后来,我去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东西,都采用这种方式,因为我喜欢这种掌控感

在深入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先从全局上把握大体轮廓,再对轮廓的每个细节去做完善。

这么一说,画画好像也是先画轮廓,再填充细节。

但是,有没有别的方式呢?

其实轮廓就是边界,如果一个知识没有边界,或者你目前还没法看到边界呢,自然就不适用了。

古人说:

一生二,二生三;

杰彬老师也给我们说过:

任何问题都有三种解决方案;

自然是有别的学习方式的。

这里说我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做算法的事情(没法看到边界)

我之前做的算法,在任何地方都是找不到相关资料的,因为研发出来的公司都把它当作公司的核心资产,严格保密。

而且当时国内没有,只有国际上有个大公司的大部分利润都来自于这个东西。

用他们的产品,看到的只是外壳,里面的算法是黑盒子。

而我就是通过别人给我描述外壳,告诉我他想要怎样使用这个外壳,而要把这个算法做出来。

这个算法如果公开了,自然是有边界的。但是对我来说,给到我的时候,它是未知的,而且没有参考资料。

没人告诉我算法有什么框架。

我拿到的信息都是碎片的,而且并不主动告诉我信息,我只能在最开始的一点有限的信息里面开始找突破口,然后去各个部门问问题,去尝试挖掘一点新信息。

一开始我是在做加法,尽可能收集更多信息,来找到里面的一些线索。

找到任何线索,我就开始尝试,当然我是有算法基础,所以是基于我的基础之上的尝试。

有些尝试无用,有些信息无用就抛弃了,继续那些有用的尝试,这是做减法。

这个时候我对于算法会成长为什么样是没有概念的,只能在我能接触到的有限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去活动。但是我在不断尝试过程中,无时不刻不在努力寻找算法最终框架的线索,这个是做乘法。

尝试和努力是有效的,因为越尝试线索越多,越能够看到异同,框架也能慢慢浮现。

在摸索出算法框架以后,依然在简化框架,这件事我做了两年,因为完美主义(这里我对完美主义又有了新的看法,不是一开始就想做一个完美的东西,一开始想着做出来就不错了,而是在做出来了以后才想着要更完美),这是在做除法。

当我把一个最简单的算法呈现出来以后,这个时候,随便找个人来,他就可以按照先了解框架再了解细节的方式来学习了,其实变成了传统学习模式,就可以很快了。

但是这个时候又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对方无法相信我费那么大劲做出来的东西,别人当宝贝一样的东西,那么多人觉得很难的东西,竟然如此简单。

他们一方面对他自己产生怀疑,说自己肯定学不会的,另一方面对我产生怀疑,我有没有全部教给他;

任我说N遍:这个东西其实很简单,我能快速教出一个人来。他们都不相信,说我是做过了才这么想。

想到这一点,突然觉得有点熟悉。

南山老师给我们讲智慧的模型:一二三四五六八,的时候,有没有这种熟悉的感觉:

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几个字能概括吗? 我能学会吗? 他有没有全部教给我呀?

案例二:学智慧的事情(没有边界)

在学智慧的时候,我也体验到了那种无法掌控的感觉。

古人说:

大象无形

智慧有边界吗?

没有

那么没有边界的智慧能在一开始就用一个框架框起来吗?

这是我很多次想要尝试去框它,最后失败以后,得出来的初步结论。

但是大象无形,有可能只是相对的。

比如蚂蚁在大象的脚下,看一只大象看不到全貌,这是因为受自身所限;

而如果蚂蚁站的足够高,也可以做到看到大象全貌;

但如果一只蚂蚁,在大象脚下,成天就想着看大象的全貌,并且因为一开始看不到全貌,就觉得我肯定无法了解大象,而不是去爬高,那么就无能为力了。

能用自己认知里面的框框住的,也只是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东西;而我们更多追求的,其实是突破认知范围,那么就不必一开始就要求看到全貌。

而是,在一步一步在做的过程中,扩大了认知范围以后,再一次去框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框更大了;然后继续扩大,发现又大了;

慢慢的,也许我们自己一辈子也无法达到认知范围能够框住智慧的全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享受认知范围不断扩大的那种突破的顿悟感觉。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追求把整个智慧能够框住,结果就是肯定框不住,而且还浪费了时间在无效的思考上,却没有用行动体验扩大自己认知。

更多:算法解释

刚刚又想到了算法,按照算法的逻辑:

如果前面一种学习方式是自顶向下的固定算法; 那后面的学习方式就是自然生长的自适应算法;

这里先说说自适应算法的几个特点:

可以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复杂问题是指数学上无解的问题); 对于复杂问题,只能找到无限接近最优解的次优解,不能找到最优解; 时间是算法的变量之一(迭代次数),时间越长,越接近最优解;

可以看到,对于这类学习方式,时间是特别宝贵的,而且这个时间是要切切实实去做的时间。

比如,我们只有几片碎片,而且在拼的过程中还会掉出新的碎片,而且不知道最终拼成的是什么东西。

很多人说,为什么不知道最终拼成的是什么东西呢?

其实世界上很多问题都是这样的,比如前面举出来的两个例子。

在我们看到它最终成为一个正方形的镜子之前,它有很多次迭代:


卢悦丹:什么是知见障?(杭州智慧课学习感悟)


这些迭代伴随着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如果你勤勤恳恳做,这件事只耗时间; 如果你纠结不已,这件事情不只耗时间,还耗神;

-End- ——————

◾️总结提要

1.学校的学习方式是,自顶向下的固定算法学习方式;

2.如果你开启了自适应算法学习方式,那下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的问题;

3.很多学习到最后,都会变成时间不够的问题,因为自适应学习方式是和自然相关的(更符合道的)学习方式;

◾️下一步行动

1.谈一谈你在学习上有哪些知见障

2.你打算怎样破除这些知见障?

欢迎在留言区写出你的行动结果……

——————

我是卢悦丹,战胜拖延就找卢悦丹;

欢迎关注我,带你战胜拖延,掌控人生!

卢悦丹:什么是知见障?(杭州智慧课学习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智慧   全貌   杭州   边界   美文   大象   轮廓   算法   认知   线索   框架   东西   自然   完美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