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现代有什么用?

文言文在现代有什么用?

朋友圈里有很多古诗词爱好者,他们经常会有感而发,来一首五言或者七律。

有一些非常有意境,隐隐能感受到唐宋的诗词韵味,但是也有一些怪怪的,像打油诗。

这些打油诗,你仔细去看字和词,不管是韵律还是思想,都没什么毛病,只是失了那一份意境。

至于是什么意境,一开始想不通,直到最近听到贾行家聊文言文这件事时,突然反应过来了。

少的那一份意境,是因为在诗词里用了现代词汇。

古代中国和西方,两套思想体系各不打扰,各有各的文化氛围,各有的语言体系。但是到了近代,西方文艺复兴以后,像开了挂了,哲学体系一下子往前跑了好几百步。

这就导致像国家,政体,民族,公民,天文,地理,科学,美学等等这些词,都是日本首先造词翻译,然后引入中国的。

这些词太西方了,里面一点古韵都没有,更不用说意境了。

这就导致不管你写文言文也好,还是写诗词歌赋也好,一不小心就会不伦不类。

我们的大部分思想基础都来自于西方,我们的习惯性的表达方式也逃不开西方思想观念,那么你写文言文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古文言词汇怎么办?

用一半古文,一半现代词么?

你想一想那些传说中的用全盘的文言文写的高考作文就知道了,里面很多表达就非常诡异。

至于朋友圈看到的那些文言文表达方式,就更加的不伦不类了。

虽然写诗歌的时候,意向和意向之间,找个近似的也可以,但是人家白居易动不动两千多首诗,该用的意向都用过了。

你想要创新,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你不创新,那么就是在借用古人的意向表达情感而已。

所以文言文这个东西,到底是知识,是语言工具,还是一门欣赏艺术呢?

我想作为工具的属性,应该越来越弱了,不仅仅是说使用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是我们现代的思想体系,已经找不到相对应的文言词汇了。

你说可以用意向和典故来弥补这种词汇的缺失呀?!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懂得那么多的典故呢?毕竟我们不是古人,一辈子能读的书就那么几本,里面的历史典故当然是信手拈来。

对我们来说,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算你用一个热点或者年度春晚的梗来写,人家也未必能听懂。

更不用说留存在历史里的典故了。

至于那些梅兰秋菊的指代意向,那些儒家法家道家的思想内核,诗经和楚辞里的文化底蕴,能完全懂得的就更少了。

所以文言文的工具属性,终将会像繁体字,会像方言一样,慢慢消逝。

而最后留下来的,是一种知识,甚至于是一种冷门的知识,只有一些考古学,历史学等有限学科才需要涉及的知识。

当然它也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有足够门槛才能欣赏的艺术,每一个文言文表达的背后,都是一长串的典故和意境,就像西方美术史里的各种主义一样,你懂了才能get到那个点。

就像我们看白居易的《长恨歌》,看李白的《行路难》,看苏东坡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一样,里面其实都是典故,你只有懂得了诗句背后的故事,你才能获得那会心一笑感受。

作为一个大国崛起无脑吹的爱国主义者,一直支持经济引领文化,文化引领潮流。

所以也许文言文,未来会成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们研究中国文化的切入点。

那么也许学文言文自己用未必有多少用,但是未来作为文化输出,还是很有意义的,以后面对着一群外国人,教他们背《出师表》!哈哈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文言文   秋菊   满江红   打油诗   不伦不类   文言   典故   美文   意境   意向   词汇   思想   工具   艺术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