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落幕的记忆(一):甜甜的绿豆粥

在炎热暑假里,早上九点多,炙热的太阳就已挂在天空,像一个上了T台的模特,向大地展示着它的无穷魅力。滚烫的地面、墙面……一切物体似乎都在向外冒着热气,把空气的温度不断提升。

在充满泥土气息的乡间小道上,偶有几辆自行车的身影掠过,两个带着草帽的小女孩分别抬着一根扁担的两端,弱显吃力的走着,不时配合着换换肩膀,偶尔也换成两只手托着一头,原地休息一小会儿,汗水顺着脸颊不断留下,似乎怎么也擦不完。扁担中间挂着一个银白色大铁桶,桶的表面,外公用红漆写上名字做记号,也许是担心被人拿走吧。桶里装着不久前刚刚熬好并加了白糖的绿豆粥。为了避免铁桶晃动太厉害而把粥晃出来,行走间,还要时不时地用手扶一下铁桶两侧,让它安静一点,那是我和妹妹奉太姥姥的"旨意",给正在田里割稻子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以及来帮忙的亲戚送点心。因为天气太热,为了能早点割完收工,早上不到五点,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吃完早饭出发了。所谓的早饭,多半就是干饭就着糟菜汤或酸笋丝汤。连续几个小时的挥汗如雨,想来此时也会觉得饿了吧。

等我们到达田边,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炽热的太阳下,一株株笔直的稻杆像一个个挺拔的勇士,绿色的水稻叶子如勇士手中持着的一把把青铜剑,金黄色的稻穗似害羞的小姑娘,在勇士的守护下腼腆地低着头;一群满脸通红、汗流浃背的大人,有的弯着腰、挥舞着镰刀快速割着稻子,有的把割下来的稻子搬运堆积整理成捆,有的踩着打谷机在打稻谷,机械转动中,稻子飞扬,落在打谷机前方套着的麻布中;用竹篾和竹叶编织而成的斗笠,是他们抵御烈日的唯一装备,脖子上搭着的毛巾被擦过的汗水浸湿,已经可以拧出水来了;路边的田埂上已经放着几袋装满稻谷的麻袋,还有两个大铁桶,那是早上带出来的用车前草煮的凉茶,桶里各放着一把大水瓢,现在,每个桶中都只剩下大约一半的凉茶。

吃点心的时间也是中场休息的时间,宽阔的田野,方圆数十里,难寻一寸阴,只好找个较平整的田埂位置作为临时就餐点。只见母亲从田埂边的一个圆形竹篮里拿出备好的碗和勺,一边分装绿豆粥,一边招呼其他人过来。看着他们喝粥的样子,似乎在享用人间最美味的佳肴。外公根本就不用勺子,直接端起碗就喝。大人们很快喝完粥,没有多做休息,又继续投入田间劳作。

看着眼前一片片被割过后只剩下一截截稻杆的稻田,突然想起听母亲曾说过的一件有趣往事。那是在她小的时候,每当割稻子的季节,最喜欢和舅舅结伴,在傍晚时分,提着水桶到已经割完的稻田里捉泥鳅。泥鳅往往会躲在稻杆根部松软湿润的泥土中。有时抓起一束被割过水稻后剩下的一截稻杆往上一提,就会看到一窝泥鳅,最多可有四五条,也许是受惊的缘故,挤在一起快速游动。只要双手伸下去,就可一窝端,就是把泥土连带泥鳅一起捧起来放进水桶。当然,也有的泥鳅躲得比较深,需要用小锄头往下挖才能挖到。

母亲说,捉泥鳅有两个诀窍,一个就是由于泥鳅表面有黏液,所以当发现有的地方泥土比较黏滑,挖下去就很容易找到泥鳅;另一个就是捉泥鳅的时候,不能直接抓身子,容易被它滑走,应该用手指按住泥鳅头部,再夹起来。也有人直接用榨过茶油的茶糠捣碎后洒在稻田里,不一会儿就能看见泥鳅浮起来了,不动了,那时候以为泥鳅是被茶糠毒死了,现在才知道,可能是因为茶糠渗出来的油弥漫开,导致泥土下方的泥鳅缺氧而死。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这些泥鳅在太姥姥用心烹饪下,无论煎、炸、炖,都会成为一道绝佳的美食。母亲还说,这也算是响应了毛主席的号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吧。

顺利完成任务,我们姐妹俩分别提着空桶、空扁担回家,只是此时空桶里多了几副用过的碗和勺,提的时候要非常小心,怕一不小心摔坏碗勺,在当时,这些可都属于贵重之物。返回的途中,路边大树上,连绵不绝的蝉鸣声总会成功地吸引我们的注意,让我们忍不住想爬树抓一只回家玩。虽然由于我们不擅长爬树,也没有捕蝉工具,终究都是空手而归,但是"知了、知了"的声声呼唤,以后每当听到,都会让我想起当年那一桶甜甜的绿豆粥、那一份田间的丰收喜悦,以及乡间小道上,那一对小姐妹的身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绿豆粥   凉茶   都会   稻子   田埂   扁担   铁桶   稻谷   泥鳅   水桶   外公   美文   勇士   泥土   早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