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错误的话:收益和风险成正比

曾经为这是一句金科玉言,其实是句屁话,理由如下:

1、90%以上股民冒着巨大风险,最后的收获是亏损,负收益对应的是大风险,正比在哪呢?

股市中真正赚钱的那些机构、券商、上市公司,它们收获着巨额的财富,承担了什么风险?那个正比是不是应该变成“反比”?

在10%赚钱人中,除了机构、券商、上市公司之后,真有高手的存在,真实的他们其实压力并不大,因为他们知道市场的盈亏之道,知道怎么做才能赚到钱,也知道具体的赚钱方式,而且能够轻松做到。看,赚钱者并没有冒太多的风险。

通过以上三点说明,在股票市场中,无论哪种人,都没有用实际行动去验证“收益和风险成正比”这句屁话的正确性。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曾长时间坚信这句话是正确的呢?传统的宣传教育误导了我们,当面对亏损时,自然会错误地把亏损根源归结为市场的高风险,也就是说,宣传贴合了我们的本性思维,这又验证了本性的正确性。然而,可笑的是,市场中的割韭菜行为,无一不是利用人的本性来实现,我们的本性就这样,引导着我们在不自知的前提下,慢慢地走在正确的亏损道路上,还总是自嘲:收益和风险真的成正比。

真实的情况是,收益和风险根本、或者从来没有在一个频道上,各走各的路,从未重叠过,理由如下:

1、收益是什么?是我们赚的钱,细细想一想,在我们一生中,所有赚来的钱,比如:工资收入、劳务报酬、意外收益等,全部是我们正确的做事方式带来的收益,或者正确使用了能够带来收益的工具。

2、风险是什么?是由于我们的认知缺陷造成的额外损失,比如:儿时玩火,风险是因为年龄小不知道如何控制火而自认为风险很大,随着年龄增长,玩火就不再是有风险的事,是因为我们对火的认知提升了太多所至,火还是本来的样子。再比如:开车,在驾驶经验不充分时,紧张地以为开车风险很大,当熟练之后呢,风险去哪儿了?车还是原来的车,只是我们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看到了吗?收益和风险本来就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内容,收益是我们正确做事的结果,风险是我们认知有缺陷的工具,我们不能说工具有风险,也不能说工具导致了我们的结果,而是我们使用工具的行为造成了不同的结果,风险在我们自身而永远不可能是工具。如此,收益和风险就根本没有可比性,正比也无从谈起。

回到股市,我们自以为的市场存在很大的风险,是因为我们对市场不甚了解,当亏损时,不去找自身的原因,却归因于市场,这又反向阻碍了我们去正确认识市场的可能。

如此,如果我们想在市场中实现真实的收益,首要前提是真实的了解市场,把它弄得十分清楚之后,风险也就不再存在,就如开车驾轻就熟之后,风险便没有了存在的理由。

想炒股赚钱,无非就是买入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赚取差价,如果有这样一个股票:它会“长生不死”、还会“长期上涨”,你会买它吗?

买?你真的买吗?不会的,真的不会,因为如果你真的去买,就早已是那10%的赚钱股民行列了,还怎么仍处于苦苦追寻炒股赚钱之道的阶段呢。

不会买的理由:一是两个“长”字,是建立在长期的前提之下的“长生不死和长期上涨”,时间是前提,而我们炒股多数以短期的打打杀杀为乐,这种长期的东西会认为很“傻”,它违背了我们的本性;二是它指的是指数基金,缺少了选股、选时的博傻刺激,会很“没劲”,再一次与我们本性背道而驰。

看,即便给出一条正确的赚钱之道,我们也不会去选择,是不是很有趣?

结果就是,我们用自己的行为刻意创造了风险,然后用刻意创造的风险去验证“收益和风险成正比”的正确性,在亏损的路上不断前行还自得其乐,熟不知,另一条路,没有风险却有稳定、长期的收益,即便指给你,你也不会选择。

还有一种,自以为“不愿意冒风险,把钱存银行”,这个“无风险”的行为,其实是自以为的,真的没风险吗?通货膨胀会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让你快乐地死去,真实的实际是冒着巨大的本金失去的风险,而不自知。

怎样实现即不承担风险又要实现收益:弄清楚股市的真谛,找到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的交易方法,自律去执行就足够了。就如开车,充分了解开车的过程并熟练驾驶之后,其实是很轻松、很愉悦的过程,风险只是在自己不熟练时,自己给自己制造的风险而已,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一种感觉,它其实从未真实存在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收益   风险   长生不死   屁话   正确性   正比   美文   认知   本性   股市   前提   正确   理由   错误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