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为什么两边不讨好,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黄河


苏东坡为什么两边不讨好,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01

一般来说,我们可能认为经历了乌台诗案那场文字狱与生死劫难,苏东坡大约应该接受教训,从此改变性格,韬光养晦或平步青云了,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苏东坡以后又历经坎坷,贬谪多地,像浮萍一样飘来飘去,最终客死常州。

时光倒流到21年前,法国《世界报》评选出了1001年-2000年间的12位世界“千年英雄”,中国的苏东坡赫然入选,而且是唯一入选的亚洲人。他为什么能够入选?我们都很惊愕。

《世界报》副主编在陈述苏东坡入选理由时说:“苏东坡入选的最重要原因是,他有一个自由的灵魂。”这是从西方的世界观或角度来评价东方的苏东坡的最公允的评价。抛却东西方的价值观争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儿的角度!


苏东坡为什么两边不讨好,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只说了快乐有趣儿的一面。

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这种“造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苏东坡身上。虽然不全面,但也是很高的奖赏。

苏东坡的诗文纵横恣肆,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又善书,是书法的“宋四家”之一;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的《寒食帖》也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有人评价,他像一颗耀眼而硕大的流星,在大宋的上空划过六十多个春秋;际遇坎坷,几经沉浮,历经磨难而依然可以笑对人生;他一生勤于创作,为世人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各种文章约4500篇。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出的豪迈气象和优美情致,宏阔深厚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当时就倾倒世人,被奉为天下文宗,死后更是雄视百代。

所谓雄视百代,我也可以把它称为:气象万千,鬼神莫测!

苏东坡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中国文学家,作为一位充满魅力,旷达、幽默、情感丰富的睿智之士,在东方家喻户晓。他那才华横溢的海量作品,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宝藏中的璀璨瑰宝。

我们四川眉山当地流传着一句古语:“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这个评价已达极致!

欧阳修第一次读苏轼文章时形容自己的感受:“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东坡为什么两边不讨好,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02

那么,苏轼的治国理论是什么呢?无疑是改良与温和的,现在看来也是治世良策,可惜生不逢时!

仁宗末年,苏轼向朝廷上制策,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请求朝廷“果断而力行”,表现出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风度。但苏轼的改革思想,倾向于“任贤”,倾向于改善施政方法,反对急进的变革法制。这种主张让他成为了王安石的“敌对方”。


苏东坡为什么两边不讨好,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大力推行新法。统治阶级内部因而形成新、旧党之争。苏轼便也卷入旧党,受到新党的排挤,并因此而离开京师。

那么王安石的结果又如何呢?

王安石急于求成,不能听取一切的反对声音,甚至排除异己,任用小人……他本想富国强兵,但事与愿违,大多的新法到最后都成为了基层官吏盘剥人民的工具。

苏轼多次上书力陈新法之弊,神宗和王安石都置之不理。苏轼甚至利用主持考试的机会,出题策反驳,但是依然没能起到什么效果。


苏东坡为什么两边不讨好,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于是,苏轼又写讽刺诗,比如著名的《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山村五绝(其四)·苏东坡全集·卷十六

这是讽刺青苗法的。农民去城里贷款买种子,放贷的衙门层层刁难,走完一套程序,已过大半年,最后贷到的钱连城里的开销都不够,收获大概就是一起来的儿子学会了几句城里话。这是如何心酸与愤懑的!

官府盲目建设,在根本无法耕种的盐碱地上大修水利,苏轼又讽刺道: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四)·苏东坡全集·卷十六

这确实很具讽刺意味!

他的诗文一出,总是不胫而走,流传极广,于是掀起很大舆论。在革新派眼里,苏轼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只不过,神宗赵顼和王安石都非常爱惜人才,并没有太难为他,只是把他贬谪离京。

后来,王安石被罢相,一群小人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把苏轼的诗别有用心的进行一番解读,想将苏轼置之死地。与此同时,来自政坛和文坛的嫉恨、诋毁,就像洪水猛兽般袭来,这下连皇帝都无法庇护他了。

终于,在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那些人以苏轼讽刺新法的诗作为由头,将他逮捕下狱,然后贬谪黄州。


苏东坡为什么两边不讨好,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03

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临朝,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升任翰林学士,为朝廷起草文诏,常随皇帝左右。按说,这次苏轼应该有好运了吧?

其实也未必。当然,这不怪别人,主要还是怪他自己。不是不清醒,而是太清醒与执着。

这时,旧党执政者要废除一切新法。对社会积弊有深刻洞察的苏轼,知道新法的某些措施对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有利,因此反对旧党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二首·苏东坡全集·卷四十五)”。


苏东坡为什么两边不讨好,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这样,他又遭到旧党一部分人的攻击,尤其是他的才高八斗与不苟同的坚执性格,更使朝廷内心术不正之人不能容忍,接二连三罗织罪名对他弹劾。

苏轼不得不再次被迫离开京师,出知杭州,后又转知颍州、扬州、定州。一只志存高远、目光如炬、体谅苍生的鸿雁与一群不顾大局、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鸭子,注定是没办法扭到一起共事的!这才是决定苏东坡前途与命运的真正死局——是由当时的政治生态决定的!

事已至此,算是由命不由人!

苏东坡只能做到,所到任上,竭力为当地百姓办好事:在杭州,为受水旱灾害困扰的的杭州百姓数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开仓赈济饥民。他亲自勘察地形,在西湖修筑长堤,疏浚水道,兴修水利。既灌溉了农田,减轻水患,又美化了西湖风景。所筑长堤,世称“苏堤”,为西湖美景之一。杭州百姓非常敬爱他,以至“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宋史·本传》)

在颍州,他上表朝廷,请留黄河民夫修境内沟渠,以解当地水旱之患;在扬州,数次为民请命,请求诏免百姓多年“积欠”,减轻人民负担。

在定州,他修饬军备,加强边防;为民上表请求减价粜米赈灾。虽然在颍、扬、定三地任职均不足半年,却力行善政,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元祐八年(1093年)9月,高太后逝世,哲宗亲政,对元祐时期执政的旧党人士一律指斥为“元祐党人”,株连下罪,苏轼也因而遭祸,被贬谪到“蛮荒”的岭南惠州。此后,再贬“风涛瘴疠”的海南詹州。


苏东坡为什么两边不讨好,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这时,苏轼已年届六旬,面对残酷的政治迫害,险恶的生存环境,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依然不变,在惠州和海南的六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这一时期,是他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期。

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本以为此生必死海外无疑的苏轼,终于得到回返内地的机会。但是,他已是65岁风烛残年的老人,回返内地的长途跋涉,使他染上了疾病。第二年,病逝于江苏常州。噩耗传来,“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东坡为什么两边不讨好,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04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当然不是完人。有轻狂骄傲的一面,也有固执呆板的一面,甚至有失意软弱的一面。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在失意和被贬的过程中一步步练就的!

然而,苏东坡的人生理想,本质是远见、务实、亲民、温和的,带有文人最宝贵的悲悯与仁恕之心,反对一切的强暴、专制、残忍、自私与尔虞我诈,渴望有廉洁、高效、亲民的政府,一心缔造人民的美好生活!

因此,无论是为人、为官与为文,他都始终站在这一立场上,因此才为污浊、动荡的社会所不容。因此,这也注定了他这一辈子的颠沛流离,无法得志!但是苏东坡所传递出的士子人文精神却能贯通古今中外,为百世所传颂!细细体味苏东坡的治国良策与人文精神、为人处事的乐观豁达、适应环境的坚韧品质,确实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四川的文化名人与名作家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神宗   定州   眉山   世界报   惠州   西湖   黄河   长堤   扬州   新法   杭州   豪放   朝廷   美文   评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