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多的是「感应」,不是被鸡汤


生活中多的是「感应」,不是被鸡汤

导言:



一个学生丢了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还有手机。


她没有大叫、也没有紧张。

有一点点失落,但是整体上看起来还好。


问到她要不要人陪伴和帮忙。

她说:“现在知道其他朋友倒霉时的感受了。”

“看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只有在发生不爽的事情的时候。”



生活中多的是「感应」,不是被鸡汤




【1】



人生,是一种渡过或者经历。

看别人怎样和自己面对问题时怎样,截然不同。


前者是【旁观】。

后者是【感应】。


旁观,是看到了很多、但是“学不到”、也启动不了“改变现状”的动力。

感应,则是切肤之痛或者各种遗憾与不爽而调整的【综合感受】。



生活中多的是「感应」,不是被鸡汤




【2】



成为当事人的亲子感应,才有真的提高。

人生的大道理多了去,但也只有自己经历多了自然感受也多、总结才到位,应用才敏捷。


切身感受到的【启发动力】与【感同身受】的感应力才是最真实的。


包包掉了的损失,给自己的震动是很大的。

银行卡要挂失,微信要改密码,身份证要重办!

—— 一切似乎都要重来。


【重新来过】的耗时与烦恼,让人非常不开心。

而最重要的【感悟】以及【总结】在这个当下才是最有价值的。


它让一个人开始反省。

它也让一个人开始重视安全保护意识,并且在日后暗示自己要更小心、谨慎。


往事历历在目,安全感与控制意识则自然提高。



【未完待续】




生活中多的是「感应」,不是被鸡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感应   感应力   切肤之痛   导言   感同身受   大道理   要人   历历在目   鸡汤   银行卡   截然不同   美文   未完   身份证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