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橘子洲的砍莲声

作者:谢卫东||责编:一默

「散文」 橘子洲的砍莲声

转眼间,几十年悄然而去。每当浅尝莲子羹时,就不禁遥想起当年砍莲子那情景,思绪万千。一粒小小的莲子,它曾经是那样承载着父母的希冀;一粒小小的莲子,它曾经是那样地蕴含着小朋友们稚嫩的遐想。小小莲子,它不仅饱含着橘洲人的勤劳和汗水,同时也给橘洲人带来了太多的欢笑、快乐……

  “咚......叭......咚咚叭......”一粒粒外壳坚如铁石的莲子,随着刀起刀落,它们那坚硬的外壳瞬间就剥离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整个橘子洲从早到晚到处响彻着那厚重而又清脆的砍莲子的声音。砍莲子,橘子洲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都参与,逐渐形成了一种纯手工加工的产业,由此便有了“不会砍莲子就不是橘子洲人”的说法。

  橘子洲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套砍莲子的行头。一个木质的大脚盆(那时洗澡用的木质澡盆),脚盆里放上一个高两尺左右的大树墩,这树墩就叫“莲子墩”。还备有几把砍莲子的专用刀,这刀很特别,刀身不但短、小、窄,而且很重,它只有十几公分长、宽五公分左右,刀背的厚度,是常见刀的刀背的几倍,大概有一至一公分半厚,而用大树墩做的莲子墩呢?它就像是支削尖了但又断了铅芯的,无橡皮帽的铅笔头,竖立在脚盆中间,而断芯的部位正好是人工凿出菜碗大的凹陷处,用来盛放未加工的莲子,以方便人拿取,人便是利用这莲子墩陡峭的斜面上来完成砍莲子的。这莲子墩砍的时日多了,莲子墩的斜面就自然形成了一道道,如同鬼斧神工一般的陡峭险峻的山脉。在莲子墩上砍上莲子,壳就纷纷掉落到了大脚盆里,莲子壳积多了,可拿来煨成莲子壳炭。这样冬季就能燃炭火取暖,废物利用一举两得。真所谓:莲子浑身都是宝,壳也能当炭火烤。

「散文」 橘子洲的砍莲声


  自古以来,橘子洲是没有砍莲子这行当的,当时可能是由街道办事处引进的。它的引进,不但充实了居民的业余生活,还能给居民带来微薄的收入。加工一市斤红莲1毛4分钱,白莲才1毛2分钱。红莲个小而细长,白莲短而粗大,呈椭圆形,一斤红莲大概有80来粒,白莲只有60多粒。一粒莲子从带壳到去壳的加工过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熟练的人一粒莲子一般只需砍两刀和一剥,剥;即是莲子砍两刀后,只能去掉了两头的壳,中间还留下一小圈莲子壳没法砍掉,这就需要用刀再去剥掉那点壳。莲子不能砍断也不能砍花(即不能伤莲子肉外面的红皮),断的和太花的属残次品,那是要折扣加工钱的。还有,莲子太干了壳就脆,易崩易断,过于潮润了的又难去壳,既使将其砍扁了,壳也是砍不掉的。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它的干、润度,该拿出去晒的并晒,该潮润的要将其摊放在潮湿的地方来回润。所以说,看似砍莲子蛮容易,实则是有很多讲究的,并非易事。

  砍莲子好就好在它具有随意性,人们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它能不受季节、气候的制约,不论白天黑夜,那怕是黑灯瞎火也能照砍不误,所以每个家庭凡是能够动手的人都会参与,但砍莲子最快的还要算小朋友们。这砍莲子的活既能赚钱贴补家用,又能困住孩子们,不因孩子出家门戏耍淘气而担心,做父母的何乐而不为呢。不过砍莲子也不全都依靠小朋友,做母亲的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也会在闲暇时参与的,而且还会要砍到夜深人静。做父亲的很难来瞄一瞄的,充其量也就是去领取和交送莲子,帮帮忙而已。父亲手大粗糙,很难掐住那小而滑的莲子,一旦咬牙切齿好不容易地掐住了,可莲子就像是故意为难他似的,任他在莲子墩上“咚、咚、咚”地敲了个老半天,就是砍不开,然后屏气凝神,暗使蛮劲终于砍开了,一看,莲子却断成了两节。换一粒再砍,可一不小心刀又砍在手指上了,弄得个指破血流,立马就呲牙咧嘴捏着血指,嘴里嘟囔着愤然离去。这砍莲子的细艺活,看来还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们和女人们的专利了。

「散文」 橘子洲的砍莲声


  每当孩子们放学回到家,匆匆忙忙做完了作业,就来到莲子墩前坐下操刀忙起来。兄弟姐妹围盆而坐,刀起刀落,“咚、咚、叭”的声音此起彼伏,响声不绝于耳。刚开始兄弟姐妹们都很认真,且有说有笑,甚至还相互间竞赛来着,可时间一长,男孩子就坐不住了,不是吵着要喝水,就是闹着要撒尿,不是叫肚子痛,就是喊腰酸背又痛,眼睛总是瞄着门外,编着法子想要往外跑。父母就规定:每人每天必须砍出多少莲子肉的任务,每天都完成任务,过年就给做新衣裳、新鞋子。嗨!你别说这法子还真灵验。从有了规定以后,不管男孩再怎样耍奸弄诈,还是得老老实实完成他的那一份,哪怕是哀求姐姐或妹妹帮忙。

  后来不知谁在砍莲子领域来了一次重大的“革新”。什么样的“革新”呢?那就是“一条龙”的砍莲子方法。何谓“一条龙”呢?即是砍莲子只需砍两刀去掉两头的壳就可,再不用亲手去剥那一圈壳了。这样,砍一粒莲子所花的时间就比原来要节省一半时间。剩下那一圈壳怎么办呢?那就交给不会砍莲子的人去处理了,这便是“一条龙”工作流程。如此一来就彻底颠覆了对砍莲子不屑一顾的父亲们、嗲嗲们、娭毑们以往的观念了,让他们也心甘情愿地参与砍莲子工作了,从此便有了嗲嗲、娭毑们端着面盆盛上半成品串门街坊聊家长里短轻松剥莲子壳的场面了。这样砍莲子的速度变快了,产量自然增加了。成功的经验,家家效仿,很快全洲的人们都采用了这一“先进”模式。这不能不说橘洲人把精明发挥到了极致!

「散文」 橘子洲的砍莲声


  橘子洲人就这样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忙碌着、辛劳着,几乎每天如此。寒冬里,虽有莲子壳炭火作伴,怎抵得住凛冽北风的肆虐。人们手足大都被冻得皲裂了,有的冻疮将手背肿得像馒头一般,稍不留神撞到皲裂处,让人感到钻心的疼痛;酷暑时就在河风凉爽处操刀,汗流浃背用手背抹去额头的汗水,汗水湿透刀把,刀把在手心打滑握不牢,就起身用凉水洗洗手脸,再用抹布擦拭干刀把。夜晚,路灯下,蚊虫叮咬两只脚,就不停地来回跺着,交替擦拭着。实在不行了,就燃上一支用皮纸包裹锯末做的蚊烟(蚊烟是那时用来驱蚊的,后来被蚊香所替代。)

  上世纪70年代未,曾经如火如荼的砍莲子的行业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便消声匿迹了。当然,告别砍莲子,这是历史的必然,万事万物都超脱不出自然法则的定律。

  斗转星移,抚今追昔,当初砍莲子的小朋友们也渐趋老年了,他们相聚谈起砍莲子的往事,都会眉飞色舞侃侃而谈的。湘江仍然是是湘江,日夜奔流不息着,只是少却了往日里的渔歌帆影;橘子洲依旧是橘子洲,只是换了幅崭新的面孔,焕发出了时代的勃勃生机!

「散文」 橘子洲的砍莲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橘子   红莲   湘江   树墩   潮润   脚盆   刀背   都会   斜面   刀把   炭火   白莲   莲子   美文   汗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