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修身15讲》第五讲—学会先做人后做事,确保职业生涯平顺


今天,继续在有书平台学习《孔子修身15讲》第五讲。这一节课我们来讲讲孔子和鲁昭公的故事,从中看看孔子是如何做人做事的。

在鲁昭公时期,发生了一场有名的叛乱,称为“季氏之乱”,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昭公喜欢研究礼仪,而不好权力斗争。这个特点对其他人来说,是优点,但对于一国国君来说着实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鲁国的朝政由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贵族把持,鲁昭公一直处于很弱势的状态之下。


读《孔子修身15讲》第五讲—学会先做人后做事,确保职业生涯平顺

到公元前517年,鲁国的政治斗争已经非常严重。而此时,鲁国的高层终于因为一场“斗鸡”的娱乐活动,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灾难。

事情是这样的,季孙氏的季平子,和鲁国的另一位贵族郈昭伯一起斗鸡。两人互相不服,在斗鸡过程中,季平子首先给自己的鸡套上了护甲,郈昭伯也不甘示弱,给鸡套上了金爪子。结果两人互相指责对方耍赖,骂得不可开交,最后使得鲁国的好几个家族都牵连到了这场争执之中。

鲁昭公当时在权利斗争时一直处于劣势,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翻转的时候到了。他准备利用这次机会,灭掉季孙氏,收回贵族手上的权力。

因此,鲁昭公趁机率军攻打季平子,并生擒了他。被擒的季平子多次请求鲁昭公放过自己,可鲁昭公就是不想放过这个平日里飞扬跋扈、不把自己看在眼里的“乱臣贼子”。

正当鲁昭公为自己的果断而沾沾自喜之时,鲁国的另外两大贵族——叔孙氏和孟孙氏,突然加入到了季孙氏这一方,反对鲁昭公。他们深知,鲁国的权力由三大家族共享,如果季孙氏不复存在,那鲁昭公紧接着就会对他们另外两家动手。但如果三家联手,定能战胜鲁昭公。

果不其然,他们三大家族轻易打败了鲁昭公。鲁昭公无奈之下逃出了鲁国,逃往晋国避难。这就是著名的“季氏之乱”。


读《孔子修身15讲》第五讲—学会先做人后做事,确保职业生涯平顺

此事发生的时候,孔子刚拜访完老子,从周天子的都城洛邑回来。

回到鲁国的孔子,见到眼前的乱局,万分焦虑。

本来在三大家族中,他和其中两家的关系都比较密切。

孔子早年当“公务员”的时候,曾在季孙氏手下任职,他实际上以前是季孙氏的家臣。当时,季孙氏对他比较信任。孔子是管祭祀、懂礼仪之人,也是备受家主重视之人。

而孟孙氏现在的家主孟懿子,以及弟弟南宫敬叔,都是孔子的学生。

因为这层关系,一般人都认为,孔子肯定会支持三大家族。但因为他最讲究一个“礼”字,他不仅不支持三大家族,还坚决反对他们。

孔子遵循的“礼”就是秩序,他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鲁昭公和季孙氏同时祭祀,季孙氏在家里搞八佾的乐队,而鲁昭公只有四佾。这要是都能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忍的?”

在春秋时期,诸侯们的祭祀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四十八人的乐队奏乐。每八个人组成的小分队,叫做“一佾”,四十八个人,就叫做六佾。这是诸侯的配置。

但在鲁国,季孙氏的权力如日中天,根本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季孙氏家里搞祭祀的时候,竟然搞了八佾的乐队,一共六十四人。而八佾的乐队,是周天子才能享受到的待遇。不仅如此,他甚至还给鲁昭公降了级,把鲁昭公的四十八个人给削减了十六个人,让鲁昭公颜面无存。

所以鲁昭公对季孙氏动手,根本就不是鲁昭公的责任,而是季孙氏的行为实在太过火了!

但在这次事件之后,鲁昭公被赶走了,流亡到了国外。一国之主,被自己的臣子干到了国外,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很丢人的事情。当时的鲁国人,都在无情地嘲笑鲁昭公。

而孔子也因为替鲁昭公说话,遭到了打压,在国内受到各种排挤,所以也只好离开鲁国,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周游列国之旅。


读《孔子修身15讲》第五讲—学会先做人后做事,确保职业生涯平顺

尽管如此,孔子却不改初衷,一直替鲁昭公说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为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个:

首先,孔子是一个感恩的人,他感恩于鲁昭公的知遇之恩。鲁昭公曾多次帮助过孔子,甚至在孔子的长子出生的时候,送来了一条鲤鱼,变相恢复了孔子“士”的身份,给予他应有的身份和地位,也给予了他尊重。这样的知遇之恩,孔子一直深深地记在心底,此时支持鲁昭公,也是报恩的一种方式和表现。

第二,孔子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鲁昭公做为国君,虽然没有多大的成就,但他是比较讲礼仪制度的,这一点和孔子不谋而合。孔子在教学,一直宣扬礼制,宣传“礼”的观念。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改变这个原则。所以,孔子才会义愤填膺地为鲁昭公打抱不平,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正因为孔子这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他备受尊敬,也就一直有一群追随者,教授三千弟子。虽历经磨难,但开创了儒家学说,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圣人。


读《孔子修身15讲》第五讲—学会先做人后做事,确保职业生涯平顺

现在的企业招聘员工时,会遵循全面考察的原则,也就是说对应聘者从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心理、工作经验和过往业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和考察,以判断应聘者能否切实履行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发展前途如何。而这些考察品德是放在第一位的。

有人说:“做人要精,做事要明”。也有人说也有人说:“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第一句话说的是做人与做事的原则,第二句话说的是做人与做事的先后顺序。做人要精,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明白人,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有自己的原则、见解与立场,也要懂得与人和平相处、团队协作、和谐团结,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外圆内方”,对外广结善缘,而在自己内心,有主见,不迷惑,坚守自己的方向;

做事要明,说的是做事要明辨是非,这就是儒家所说“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明辨是非,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做人踏实本分,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也能够问心无愧。

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于做人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孔子   国君   平顺   儒家   明辨是非   知遇之恩   是可忍   斗鸡   什么事   祭祀   品德   职业生涯   美文   贵族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