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琉璃、玻璃与料器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一首唐代韦应物的咏琉璃作为开场白。为什么要用这首关于琉璃的诗呢,因为在身边或直播间,经常有一些朋友问我什么是琉璃?什么是料?琉璃是不是就是玻璃?琉璃是不是就是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一些老玩家也经常把料和琉璃混淆不清,甚至有的专家在电视节目里公然说琉璃和玻璃只是一字之差,实质一样,未免也太不负责了。为了帮助大家更深一步了解三者的区别,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夹杂了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古代对琉璃的称谓五花八门,例如陆离、陆琳、药玉、壁琉璃、琅轩等等。苏轼文集中有”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也有”回望古合州,属此琉璃钟“,可见古人对琉璃或玻璃是不分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严格的说在古代只有琉璃没有玻璃,因为玻璃的烧结温度要达到1200度以上,那时的温度根本达不到。现代意义的玻璃是清代从西方来的。也没有料的说法,因为料这种工艺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有的。从这一点上说,在中国明清以前的制品应该统称为琉璃才对。这些后面还会再说,这里点到为止。下面就说说如何区分玻璃、琉璃和料。

1、从透明度上区分。在当代考古学的范畴中把透明的称之为玻璃,把不透明的称之为料,把半透明的称之为琉璃。这种区分法在近代才开始流行,有一定的科学性。据分析,一种器物的透明度与它的二氧化硅含量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二氧化硅含量越高透明度也越高,反之则越低越不透明。现代玻璃二氧化硅含量最高的可以达到99%,而古代的琉璃二氧化硅含量最多到92%,从这一点上也说明了古代只有琉璃没有玻璃是对的。这种区分法直观明了,但与通常人们的思维不一样,只能用在考古学上。

2、从成分上进行区分。玻璃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呈熔融状结构。琉璃虽然主要成份也是二氧化硅,但呈晶体结构,主要成分是含氧化铅的水晶,从这个道理上说,琉璃其实与水晶更接近。这是由于古代工艺制作技术有限,无法使二氧化硅晶体融化成玻璃,所以琉璃与水晶一样会出现风化纹,而玻璃是不会出现风化纹的。回想一下小时候玩的玻璃弹珠,不管怎么磕碰也不会出现”风化纹“,而只会出现整块的脱落。料是居于琉璃与玻璃二者之间的一种物体,在其中添加了另外一种颜料和配料,使他们更富有艺术个性,只不过二氧化硅含量高则透明度高一些,二氧化硅含量低透明度差一些。比如说鼻烟壶,虽然都称之为料器,但有的透明度高,有的透明度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区分容易理解,但太过笼统了。

3、从工艺上区分。玻璃的制造工艺因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均需将各种原料混合后在1200度以上高温下熔融,然后用不同的成型方法将液体冷凝成不同形状的固体。与玻璃不同,琉璃是低温烧制,将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含24%的氧化铅)原料,再加上琉璃母,用水晶脱蜡铸造法,在800-1200度烧结而成。这个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失败或瑕疵。因此琉璃制品比玻璃制品难度更大一些,工艺更复杂一些。中国的料器生产大约始于元末明初,主要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近代料器一般指的是以琉璃或玻璃为原材料,用镶嵌、粉饰、书法绘画等工艺制作的小物件比如鼻烟壶、小动物件等,而非指的是珠子。这种区分法比较科学,但是比较抽象。

最后总结一下:在中国明代以前是没有玻璃和料器的,玻璃是较透明的二氧化硅制品,不风化。琉璃是半透明的水晶状结构体,容易风化。料器是掺入了玉石、玛瑙、珊瑚,甚至于还有中药等原料的玻璃或琉璃制品,有的透明,有的不透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料器   琉璃   氧化铅   玻璃   考古学   这一点   透明度   美文   中国   称之为   含量   透明   古代   水晶   工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