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黄土地

沸腾的黄土地

———吕翔宇和他的《黄土地》

袁军

沸腾的黄土地

吕翔宇匠心创作的长篇小说《黄土地》已在张景老师创办的《陌上草根》公众微信平台上发表了二十二回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越来越显明,故事情节越来越引人入胜,反映的现实生活也越来越贴切逼真了。不禁让我惊叹,一个三十刚出头的年轻人竟有这么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对这片黄土地竟有如此深沉的爱恋!

沸腾的黄土地

吕翔宇是吴起县庙沟镇政府的一名副科级干部。一九九一年秋,我刚参加工作时,是和他的爸爸、妈妈一块在一所乡镇初级中学教书,那时他才是四、五岁的光景,算起来我比他要大整整十五六岁。后来,由于工作的不停变动,他又随父母辗转在多个乡镇就学,成长。他从小跟随父母生长在乡镇基层,从而也就耳濡目染了农村的生活和巨变,农村的生活和一天天的变化也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融入了他的生活。再后来,他参加了工作,又当了村上的第一书记,一直在乡镇上从事农业、农村工作。那时,我也在乡镇工作,偶尔听说这个小伙子很有思想,很是激灵,工作干的很好,年轻有为。

沸腾的黄土地

真正从相识、相知到成为知己,无话不谈是在二0一九年的五月份。我被组织下派到庙沟镇曾岔贫困村当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吕翔宇正好是这个村上的包村领导,我才有了和吕翔宇的充分接触,我们一块参与了村子上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起步规划工作。因为我在乡镇上工作了十几年,所以吕翔宇一直把我谦虚地称作“师傅”。在一开始的时候,我还不敢给他当这个师傅,生怕“技”不如他,有些工作方法本事怕还捉襟见肘。后来融入到了一块,我们的爱好,思想,见解很有些“英雄所见略同”,因此上也就很有些“臭气相投”了。

沸腾的黄土地

去年三四月份间,我们在一块下乡的途中,他对我说,“师傅,我想写一部小说,我都构思好了!”他几次三番的给我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反映的现实生活……当时,我根本就没在意,心想,他怕是开玩笑吧!写小说要有很深的生活阅历和感受才能写出来,他生在干部家庭,小小年纪,又没经过“风吹雨打”,能写出来小说吗?我在心里一直给他打了个问号。六月二十日一大早醒来,翻看手机时,突然发现在张景老师的《陌上草根》公众微信平台上看到了吕翔宇的《黄土地》第一回已然发表。 “农村地方就怕离人,哪怕只是一年半载,落败感便会侵人满眼,不光是卫生环境不堪入目,就连久经风雨的泥皮、瓦砾都会偷偷地掉得七零八落。马海洋来到了老院子那个生他养他的土窑洞前,眼前的一切更加令他怅然若失。他踩在窗台底下满是积雪的枯草上,回忆了起来,手指不经意间就从那破败但还存有稀泥和着麦壳附着的窑面划过……也是这寒冬腊月,兄弟三人担水、劈柴、糊窗户……兴奋异常地迎接着除夕夜的到来。”

沸腾的黄土地

吕翔宇的小说在一开头便开门见山的向人们交待了小说故事的体裁、背景、人物。我的第一影响便感觉到,这部小说写的很亲切,就是在写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是在写我们的人生世界,也正如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写出了我们生活在黄土地上的真实而鲜活的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世界,阐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实的生活命运,演绎着善良的黄土地上的人们面对生活和命运的苦难与拼搏,悲欢与离合,读来总是那么的让人有一种阅读自己的生活经历一样的逼真和贴切。《平凡的世界》在开头第一段是这样写的:“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小说在结尾处又是这样表述的,田福军站在山梁上感慨地说:“这片黄土地醒了!”开头和结尾实是路遥先生在告诉读者,小说写作的背景,那就是改革开放初期至1985年这十年间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改革所引发的阵痛和思想的裂变,最终形成了核巨变的效应。

沸腾的黄土地

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是让“这片黄土地醒了!”,吕翔宇的《黄土地》则是沿着《平凡的世界》所述写的历史脉络让“这片黄土地沸腾了!”这是我阅读了这部小说后的第一直感。

改革开放42年来,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我们生活的这片黄土地上也同样发生了历史性的突变。吴起县以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地而彪炳史册。1998年以来,吴起县人民逆向思维,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硬是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吴起县的山川大地发生了由黄变绿的质的飞跃,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吕翔宇正是把住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节点,以九十年代末至今,延安革命老区,尤为是吴起县发生的石破天惊,轰轰烈烈的退耕还林为开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紧扣石油开发,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开发,乡村振兴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变革推进中,围绕以马海洋、马海军、马治洋马家三兄弟为主要代表的人物形象在奋斗进程的思想和行动上所发生的变化,所表现出的黄土地儿女们奋斗不息,坚韧不拔的进取之心,追求通过奋斗勤劳致富,改变面貌又融入这个大社会的朴实心愿。吕翔宇接合自己在上学读书,工作实践中的亲身体会,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深思熟虑的经过巧妙构思,饱蘸心血地书写出了这部再现黄土地上的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们的真实、鲜活的的故事。小说历史脉络分明,主题突出,故事情节高潮迭起,人物形象鲜明:海洋的坚韧不屈,海军的勤劳持家,治洋的曲折人生,郭耀邦的老道,王兆年的的守旧,喜正的务实,保卫的豪爽,江团的好色,彩娥的多情……塑造了一群活生生的黄土地上的饱满、多彩而多情的人物形象,读来让人好生怜爱而亲切。

沸腾的黄土地

文学作品能够帖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触碰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能够感染我们,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能够给人们带来思考和感悟,那它必定是融入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也将必定是能够引发人们关注的好作品。吕翔宇的《黄土地》就是这样一部能够感染人,触动人心灵深处的好作品。它是反映90年代末以来陕北黄土高原吴起县农村现实生活的一部精品力作,是对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具有前瞻性,破题性的思考和艺术再现;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展现了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和巨大变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命运都是在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不断地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又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人们所经受的选择、考验和拼搏,全景式地回放、展现了这一段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是一部帖近现实生活,真实反映历史,思想性,艺术性很强,接地气,生活气息非常浓郁的反映当今农村现实生活的一部精品力作。

沸腾的黄土地

阅读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就尤如品尝一桌子的美味佳肴,让人久久回味,有一种快慰之感。读吕翔宇的《黄土地》就绝对是一种享受。首先,吕翔宇的《黄土地》在于它贴近生活,所以熟知而真实。这部小说完全反映的是吴起县九十年代末退耕还林,种草种树,封山禁牧后,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大变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三十亩地一犋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传统的耕作方式生活中解放了出来,城乡统筹,一体化快速推进,缩小了城乡差距,从吃饱穿暖到吃好穿好,再到进城居住,务工经商,追求更高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正是吕翔宇在他的《黄土地》中所要表达的新一代的农民所要追求奋斗的主题。比如:“接下来的几天里兄弟三人劈柴、担水、糊窗户、扫窑、打毡……马老婆儿和王香晓炸麻花、蒸糕、熬米酒……”,“马海洋来到了老院子那个生他养他的土窑洞前,眼前的一切更加令他怅然若失。”这些表述正说明了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中,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下像马家三兄弟这样的一大部分农民生存方式的改变;“她依旧将头发高高地盘起在脑后,精致的五官随着下巴的缓缓抬高而微微上扬,气质不凡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她左手拎着一只大皮包,右手提着一大袋子超市购下的货物---透过塑料袋子不难发现大多是买给女儿的零食。一件尼子大衣裹在身上,大衣上自带的一根宽皮带系出了她纤细的腰身,高挑的身材踏着一双低跟的皮靴子将一个三十岁女人所特有的成熟衬托得淋漓尽致了。”这一段对李彩娥的描写,则充分表现了在生活富裕后新一代妇女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显明形象,读来让人历历在目,跃然纸上;第二,吕翔宇的《黄土地》在于它采用了方言方语,所以读起来让人亲切而可乐。如在第十九回中:他们不怀好意地斜着眼睛窥视着彩娥丰盈的腚部……农村就是这样唾沫星子就可以淹死人的。“彩娥都进大门了!把你狗日的脖子还拧断着!”前院郝文正的悍妻不耐烦地数落着自己的那个扭转头偷窥彩娥的丈夫。惹得众人哈哈大笑。“笑啥了!一群乌鸦还敢笑话猪黑!”众人又是一阵笑;第三,吕翔宇的《黄土地》在于它对细节的描写和文字的把控上掌握有度,戛然而止又意犹未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情爱是很多小说里的主题和生命,《黄土地》也不例外,难能可贵的是,吕翔宇在文字的把控上非常到位。他在描写情爱的过程不像其他人的作品一样,进行大尺度,放开篇幅地进行细节的声情并茂的描绘,而是点到为止,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任由你去海阔天空,信马由缰,这也是当今文学作品改文风的一个例证。如第十九回中写的:“正当她全神贯注地合着擀面杖的节奏将面团铺展开来时,后脚地闪进了个人影……月明星稀的夜里,江团带着挂在背上的两个雪白而修长的白面手掌印疾速地退出了李彩娥家的院子。”这样的表述真是恰到好处,让人叫绝!谁也能从表述的文字中知道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比起来那些入木三分,直截了当,绘声绘色的描写则更让人耐读,入味;第四,吕翔宇的《黄土地》在于它对时令,情节,气氛和事件的大量的描写渲染,为小说增添了耐读性和感染力。吕翔宇是非常善于写㪚文的,这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理解和观察。他的《雾里雾外》,《陕北》,《初雪》等文章,可谓对事物的描写是活灵活现,真切动人。同样,在《黄土地》这部长篇小说中,每一个章节里都会有与构成小说中情节有关的渲染气氛需要的画龙点睛的描写,给小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厚重的一笔。如在第二十一回中是这样描写的:“太阳西沉,天边的红霞染红了这个四水交汇于此的县城上空,也染红了潺潺流淌在洛河河道里的水流。县城的街道随着沉下山头的太阳而被路灯点亮,城市的轮廓在一座名为胜利山的大山脚下被万家灯火点缀得繁荣昌盛。”这些描述正反映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勾勒出了一幅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景象。

沸腾的黄土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眼下,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的大幕又徐徐拉开,吕翔宇的《黄土地》的精彩故事情节还正在继续上演。“把产业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文化兴起来,让人才聚起来,让组织强起来,建设一个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组织强、乡风淳、民风正、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宜业宜居的新农村。”这也许正是吕翔宇的《黄土地》的写作的初衷和目的吧。

沸腾的黄土地

阅读了《黄土地》的前二十二回,有了一点粗浅的感知和触动,遂写下了这么一点毛糙的只言片语,只为“抛砖”之意!吕翔宇是深爱着生育他的这片黄土地的,唯愿他笔下的这片黄土地能够真正的,早日的沸腾起来!

沸腾的黄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黄土地   黄土高原   陕北   黄土   美文   城乡   乡镇   乡村   人物形象   地上   平凡   农民   农村   工作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