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反思——整理笔记的节奏,思维,与时间体感

春节前后开始重温、梳理所有的电子笔记,到今天完成第一轮。最大的收获是删除了1296条印象笔记,大约占原先1/3。

查看记录,这轮的整理始于2月21日。前后不足一个月,但体感上却远远长于此。

之前也整理过几次,但多为突击,又被动,总要熬到某个精妙的论述在大脑中渐渐迷失,在印象笔记中完全淹没,才不得已开启断舍离。

这次不同。

学习了人类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阿蒙森。阿蒙森带领团队,晴天克制着只走30公里,暴风雪呼啸中也坚持30公里,一天一天,不紧不慢,照着计划走向赢。

我给自己的规划是每天绝不超过1小时。基本在晚上,夜深人静,适合回顾与思考。白天鲜有闲余时间,如果有,缝缝补补,也偷偷利用起来。这儿15分钟那儿半个小时,抠出来的时间反倒觉得珍贵

好几次,用零碎时间想明白一个问题,智识上享受小欢喜。

以前做笔记太贪,总想着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尽可能一网打尽。这次给自己定了主旨:一是例行的“知识串门”,二就是“大扫除”。

之前打扫不够狠,总担心这么好的知识(但现在“无用”)在按下delete键后和自己彻底无缘。

现在想通了,这其实是一种“进化病”:到高中我才有自己的电脑,大学之前都依赖纸笔记录老师的板书。那时笔记丢了,是很大的损失。但知识整理早已过了那个草莽的占有年代。

以前的笔记是一块块的乐高积木,搭建起每个人知识的小屋高楼。

现在做笔记,则为缕顺线索与关联,像路牌,主要任务是指向下一步的路。

换句话说,好的笔记不再是乐高本身,它只负责告诉你最需要的乐高在哪。为什么有如此变化?以前乐高少,现在的乐高却良莠不齐,满屏幕全时段地袭来。

工具变化带来思维变化,但思维转变的速度常跟不上工具的更替。工具转身就是绝决,思维却总是舍不得又放不下。

另外,哪怕理论上已经通透,实践中依然免不了纠结。面对即将删除的每一条记录,如何判定哪些是真的“没用”,哪些在将来会“有用”?这是最私人的问题,只能独自艰难判断。我不敢说绝对遵循了自己定的主旨,判断也一定受到了环境和心情的影响,有时是一狠心一咬牙,有时还要翻“垃圾箱”。像倒车入库的司机,偏左了就向右,偏右了就朝左,不断地调整,以曲求直。

我猜,对做事的人,永远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标准。

理论总有理论的简单,实践总有实践的难。理论上,或许一条笔记都不该留?至少现在的我还做不到。

因此,前后不足一个月,但体感上却远远长于此。

每当完成类似的项目,就觉得对时间有了更细腻的感觉。原来这才一个月?原来一个月居然这么久?

笑自己的后知后觉,笑时间的无情嗔笑。

好了,这一轮整理收工,下一轮整理马上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南极   思维   时间   笔记   阿蒙   草莽   板书   良莠不齐   天文地理   主旨   美文   节奏   印象   理论   小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