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丧妻,晚年丧子,42岁遭遇政治生涯滑铁卢,看苏轼如何破局


苏东坡,北宋的一颗耀眼明星,他是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亦是在儒道佛三界游刃有余的修行者,更是乐观有趣的生活家。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评价他:“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42岁遭遇政治生涯滑铁卢,看苏轼如何破局

其实在苏东坡幽默逗趣的背后,他一生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

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遭遇乌台诗案,从此不停被贬谪,49岁儿子夭折,50岁又被召回京师,60岁又被贬谪,终于在64岁,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面对命运一而再再而三的无情暴击,苏轼却活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趣乐观的灵魂。

丰子恺先生诗云: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其实,也是苏轼一生的写照。

正是因为能够对人对事做到“释然”,苏轼才能将跌宕起伏的一生过得妙趣横生,有滋有味。

所谓“释然”,即是放下忧虑和嫌隙,用心享受当下所拥有的;“释然”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佛语:“苦乐随喜,悲喜随缘”。当人回归内心的安宁,不再计较得失,不再挑剔他人,人生便可得圆满,当下即是归处。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42岁遭遇政治生涯滑铁卢,看苏轼如何破局

1.

对宦海沉浮释然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可谓少年得志,21岁便进士及第,才华名动京师。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看了苏轼写的文章曾惊叹:“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就这样,苏轼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王朝。

然而,世事难料,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意外”。

当苏轼准备要在政治舞台上大干一场时,42岁的他卷入了“乌台诗案”,后来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黄州是今天湖北黄冈,虽不是很偏僻的地方,但终比不上开封的盛世繁华,也没有杭州的绝色美景。曾经位高权重的苏轼,此时也只任一虚职“团练副使”,这对于想在政坛上有所作为,兼又生性爱吃爱玩的苏轼来讲是十分痛苦的。

苏轼并没有因此消沉,过去的荣华富贵,就让它像过眼云烟倏尔远逝吧;眼前的要务,是思考如何过好当下。

既然不能在政治上为民造福,苏轼就另辟蹊径。

黄州地处长江,渔业发达,但商业氛围不浓厚,渔民日益辛劳,也换不了几个钱。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曾经在上流社会沉浮过的苏轼,对权贵们的吃喝养生还是了解的,于是,苏轼开始在如何推广淡水鱼上动脑筋。

既然要推广鱼,势必要有一道拿得出手的美食,鱼羹就成了首选,这也成就了苏轼很得意的一道美食“东坡鱼”,其做法写进了自己的文集《东坡志林》中,还公之于世:

“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有了一代文豪的大力推广,低贱的鱼成为上流社会一道养生的美味佳肴,黄州的渔民再也不用为辛苦打捞的鱼没有市场而发愁了。

除了鱼羹外,还有久负盛名的东坡红烧肉、蜜酒、二红饭等等,都是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就地取材,自己试验创造出的美食。苏东坡将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传授给当地百姓,还专门撰文大力宣传,为百姓增加了谋生创收之道。

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猪肉颂》,这可是苏东坡专门为黄州的养猪农户打的广告: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在黄州四年零二个月的日子里,为百姓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他将自己的宠辱皆忘,一心体恤民间疾苦,曾极力促成黄州育儿会的成立,使救济贫苦人家养婴成为官府定例。当苏东坡离任黄州市,得到了万民相送的礼遇。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42岁遭遇政治生涯滑铁卢,看苏轼如何破局


惠州是苏东坡建立功业的第二站。

惠州属于现在的广州地区,别看现在广州发展如此繁荣,在宋朝还属于蛮荒之地,只有罪臣才会被流放到这里。很不幸,5O多岁的苏东坡被贬谪到了这里。

苏轼在惠州任“节度副使”,不仅官位低微,并且作为贬官,也毫无职权。“既来之则安之”,在这样的逆境中,他没有抱怨和忧愤,倾其所能,造福一方百姓:

他看到当地民众的插秧技术和工具落后,就绘制插秧船图形,命工匠制造,加以推广应用。

他在香积寺看到溪流落差较大,就设计了水碓水磨,给民众用来舂米、磨面,还研磨香粉。

他看到民众缺医少药,便到处搜罗药品为人治病。

除此之外,他还让惠州的美食荔枝声名远播。

这是他写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此诗成为岭南风物千年不变的最佳广告词,至今脍炙人口。

清代诗人江逢辰曾作诗:“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一语道出了苏东坡留给这座城市的荣光!

后来,时运不济的苏东坡又被贬谪到了儋州,就是现在的海南,这是他建立功业的第三站。

北宋的海南是一个蛮荒之地,被称为“生度鬼门关”。即使落魄这般,他的政敌仍然不放过他,对苏东坡所在的儋州提出了三条“史上最严”的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

在如此恶劣的处境中,苏东坡没有忘记初心,在儋州的三年,努力从事两件事情:

一是著书,他的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在儋州完成,大量诗词,也已辑录成册。

二是办学,他在这里创办了书院,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南各地。

姜唐佐是当地学堂的一位老师,他一面认真教书,一面潜心读书,可惜屡试不第。

得知苏东坡被贬儋州,姜唐佐便带着老母亲赶来拜师,深得苏轼真传。去应考前,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写诗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他“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后来,姜唐佐北上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拜会苏辙,却得知苏东坡已在北归途中去世。苏辙在哥哥题诗的折扇上补写出后两句“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姜唐佐当即表示不再参加任何考试,回到家乡开办学堂,把苏东坡播下的中原文化火种继续播撒下去。

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琼台纪事录》称赞,“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回望苏轼饱经忧患的一生,不仅做到了范仲淹所谓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且还做到了处江湖之远更忧其民。

苏轼遇赦北归时,舟行江上,白发萧散的他坐于船头,但见两岸万民蜂拥相送,此时的苏轼仍不忘开玩笑:“莫看杀轼否?”

能够历经磨难依然超然平和、谈笑生死,苏东坡算是一位奇人。

正如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对苏轼的评语:“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42岁遭遇政治生涯滑铁卢,看苏轼如何破局

2.

对怨愤芥蒂释然,

一笑泯恩仇

对待曾经诋毁和迫害过他的政敌,苏东坡也依然抱有“释然”豁达心态。

苏东坡曾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当初,王安石和苏轼,一个是变法派,一个是保守派。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是一位高调的理想主义者,主张变法;苏轼则知道,无论当时推行的“青苗法”还是“募役法”,终将成为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的手段。

苏轼年轻气盛,直言不讳,得罪了一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于是,变法派借着“苏轼写诗,暗藏祸心”为由,将他贬到了黄州,苏轼的大好前途从此被改写。

很多人以为,王安石和苏轼是政治死敌,老死不相往来。

那可就小瞧了苏东坡的豁达胸襟,苏轼不但不记恨,王安石退位隐居后,两人还成了相谈甚欢的好朋友。

在黄州贬谪期满后,苏东坡来到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看望了已经退居江宁八年的王安石。

见面之后,苏东坡很郑重地说,“荆公,我有话对你说。”

王安石顿时变了脸色,以为苏东坡要重提旧怨。

原来,苏东坡是劝王安石出面阻止当前朝廷接连用兵和屡兴大狱的措施,东坡认为“大兵大狱”是汉、唐灭亡的前兆。

王安石以自己已不在位,不便干预来推脱。

而苏东坡严肃地说:“‘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这只是事君的常礼,而皇上待你以非常之礼,你岂能以常礼来报答皇上?”

王安石顿时激动起来,报国之心又重燃起,厉声说:“我一定向皇上尽言!”

在江宁停留数日,苏东坡和王安石相谈甚欢。王安石甚至还想资助苏东坡在自己家旁建宅,与他结邻而居。

东坡谢绝王安石渡江北上,王安石送走东坡后,曾对人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东坡以光风霁月的胸怀将从前的恩怨尽泯,两位文化巨人终于冰释前嫌。

其实,苏轼后来贬谪惠州和儋州,这里面还少不了另外一个人的“功劳”,他就是章惇。

当年,章惇和苏东坡曾一同赴京赶考,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但后来章惇成为变法派的重要成员,因为政见不同,俩人渐行渐远。章惇被封宰相后,直接将苏东坡视为仇敌,将他一贬再贬。

但官场里起伏莫测,章惇晚年被贬到广东雷州,一个和儋州一样偏远荒僻的小岛。而此时,苏轼已经被赦免,并有传闻说皇帝打算想重新起用他。

大家都以为苏轼会伺机报仇,一雪当年之辱。章惇的儿子章援害怕苏轼会“回报”父亲当年对他的迫害,便写了封信给苏轼,求他放过自己的父亲。

苏轼不但没有趁机羞辱,还安慰章惇的家人,说:“地虽远,无瘴疠”,还将自己求得的《白术方》寄给章惇来预防当地的瘟疫。

苏东坡回信中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意思是:我和章惇认识四十多年,虽然中途我们曾政见不同,但我们之间的友情没有任何变化。

一句“虽中间出处稍异”,让多年遭受的迫害和委屈一笔勾销;一句“交情固无增损也”释怀了当年所有的芥蒂。

有人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其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留给仇恨的时间越多,那么留给快乐的时间就越少。放下仇恨、报以善意,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

就像曼德拉所说:“如果不能忘记过去的孤苦与不公而怀恨在心,我将仍然在牢狱之中。”

知道爱惜生命的人,懂得对过往的恩怨情仇释怀,用善意爱这个世界,世界也会报以更大的善意。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42岁遭遇政治生涯滑铁卢,看苏轼如何破局

3.

对贫穷困顿释然

好好活在当下

苏东坡63岁时,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

年迈的东坡南渡北归,可是到了常州,突然病重了。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苏轼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意思是:你不是信佛嘛。此时嘴里念叨点,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去了。

躺在病榻上的东坡却说:“西方极乐世界和我的现世世界是分不开的,如果我曾经用心度过了每一天,那西方极乐世界也存在我的生命中。”

游走于儒道佛三界的苏东坡是真正参透了大智慧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教给世人:昨天已随风而逝,憧憬的明天还没到来,真正属于我们的就是当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不甘、怨恨、怅惘全都释然,极乐世界模样就藏在用心过好每一天的点滴瞬间。

无论人生遭遇何等坎坷,只要做到宠辱不惊,随心、随性、随缘,相信一切都是生命中最好的安排。

在黄州时,苏轼薪水微薄,衣食不继,朋友送给他一片荒田,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是一块坡地。苏轼命名为“东坡”,自称“东坡居士”。

自此,苏轼变成苏东坡,开始了他的耕读生活。他穿上布衣芒鞋,宛如老农一般耕种,劳累之中,他也能苦中作乐,拿着小棍,在牛角上打着拍子和农人唱歌。

在惠州时,当地人喜欢吃羊肉。而苏轼买不起羊肉,只能买别人不要的羊骨头。买了回去,他用小火慢慢烤,烤完以后,他说吃起来很鲜,有一种蟹的味道。

他还跟弟弟苏辙调侃,因为自己推出羊脊骨私家制法,当地人盛行起烤羊脊骨来吃,结果让等着吃骨头的小狗儿大为不满。

内心坦荡释然的苏东坡像一只永远打不死的“小强”,他总能在逆境甚至绝境中发现生活的有趣和美好,用他的乐观豁达,应对生命里的每一次潮起潮落。

到黄州的第二年,苏轼生活费吃紧,没钱买肉。于是,苏轼发明了一种“咸肉止馋法”:

饭桌旁挂着一块用盐水浸泡过的咸猪肉,每每苏轼的儿子苏迨苏过想吃肉,便望一会肉,扒两口饭。

有时,苏迨苏过望着猪肉不眨眼时,他家的乳母任采莲会说:快扒饭呀,不怕咸啦?

有一次,苏过告发哥哥苏迨盯着咸猪肉看了好几眼,乳母就说:不管他,咸死他。

结果,全家乐得喷饭,坐在饭桌一旁的苏轼也哈哈大笑起来。

生活中不管经历过多少艰难,有过多少伤痛,苏轼可以做到释然,随遇而安,无往不快,于生活细微处发现每一处小确幸。

就像他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写的: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庄子所言天籁本身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和精神境界的高下。

愿我们一个人都能像东坡居士一样,具备至刚至大的浩然正气、释然豁达的胸怀,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42岁遭遇政治生涯滑铁卢,看苏轼如何破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儋州   东坡   乳母   惠州   儒道   功业   极乐世界   海南   北宋   皇上   豁达   晚年   美文   猪肉   中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