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生,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又太少

我常奇怪,为什么很多人一生没有多大的成就(当然也包括俺),我做培训领域后,才体会到这个道理:我们一生中知道的太多,该知道不该知道的,都知道了,而做到的又太少。所谓知易行难,知道和做到中间确实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我觉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大家都是蛮拼的,留给静静思考的时间太少,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嘛。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追求的这些阶段性目标,是否能达成未来的大目标?有的人追求眼前利益,有的人追求长远目标。说是社会浮躁,其实是组成社会的这群人浮躁。如果按照1万小时理论,我们一生成功的事不止一件才对,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一件都没有?


我在给学员培训时,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他们对你所讲授有的知识点,注意力在自己是不是知道这件事上,而不是去想这个事情对我的工作(或生活)意义有多大?我需要理解的多透彻?我目前的状况能否做到?对我目前工作(或生活)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工作时间短的人这一点体现的尤为突出。所以,也许你经常会听到:“老师,这个我们知道了”。但估计你很少听过:“老师,这个我们做过了,情况如何如何”?遇到免费的公开课或沙龙,一听主题是自己不了解的内容,马上就心动了。回来之后两天半,除了认识的几个朋友外,内容早忘在脑后了,再过两天半,认识的人没有联系,以后也不好意思再联系了,仅有点额外的价值,也没利用上。之所以不联系,是因为真不知道该说什么,自己虽有目标,但基础不足。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想要知道某些事情,真是太容易了。对你来说,目前的困难可能已经不是在如何获取信息上,而是如何过滤掉无用的信息,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在这里,我想再纠正一个看似常识的“悖论”。信息无所谓真假,只要不是太不靠谱,很多事情是没有绝对“对错”之分的,评价的时间点不同,结果截然不同。


我小时候看电影或电视时,经常会急切的想知道一件事情,就是问父母:“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啊”?你小时候问过吗?因为在我们小时候的概念里,人是非好即坏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长大后才知道还有灰色部分,当了解了行为背后的动机后,才知道也经常会误会他人。所以,对错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它还因人而异,你只需要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而且能够践行即可。当然,这里有个隐含的前提:你对自己是否足够了解,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足够了解。


我不是特别提倡,很多人强调的“早立志,早成功”的理论,当还没有机会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就立下志向不一定对,也不一定有条件实现,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被人经常问长大要做什么,那个时代是崇扬早立下远大志向的年代,记得好多小朋友说自己想当科学家,我也这样说,说实话,那时候真不知道科学家是干什么的,只是朦胧感觉那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而已,后来呢?结果是这样的:小时候想当科学家的同学,现在都干厨师了;小时候想当警察的,现在都当小偷被抓起来了;小时候表现的比较迟钝的,现在都在搞科研呢;就连我这个最讨厌当老师的,现在也开始搞培训了。哎,该说什么呢?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扪心自问下,我们知道了多少?做到了多少?知道的里面就没有能做成功的点吗?不要一味的再追求知道了,看似很努力的样子,实则也许在逃避真正的付出。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这一生,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又太少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磨刀不误砍柴工   知易行难   志向   对错   美文   浮躁   科学家   小时候   有用   道理   事情   年代   目标   老师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