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话,看清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01 认知不够,则有牢笼之困

认知水平,才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底层逻辑。

英国作家艾特温·阿博特的科幻小说《平面国》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说里描写了一个只有两维的世界,名叫平面国。

在这里,一切都是平面的,国土是平面的,山川河流是平面的,连人也是平面的。

更引人思考的是,书里还有零维国、一维国、二维国和三维国的争论:

平面国中的人启发一维国的人左右移动被斥为一派胡言;

三维世界中的人启发平面国的人上下移动也从未成功;

而零维国(就是一个点)的人干脆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

认知不同,难以相融。井蛙无法想象大海的波浪,夏蝉也永远理解不了冰花。

一个人的认知,便是他的牢笼。


四句话,看清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02 眼界不远,则有往事之忧

一个人的眼界小了,就会只看到近在咫尺的得失。只有把目光放得长远,远到足以看见辽阔的星辰大海,才不会因为错过落日而烦恼。

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曾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一场级别很高的音乐会。

可就在演奏完前面几个小节时,小提琴突然绷断一根琴弦,琴声也戛然而止。

所有演奏者都屏住了呼吸,帕尔曼却微笑镇定,很自然地给指挥做了个手势,示意重新开始演奏。

帕尔曼也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用仅剩三弦的小提琴继续演奏。

人们沉浸在之后的乐章中,很快便忘却了断弦引起的停顿,音乐会也最终大获成功。

心理学中有个“衍射效应”,意思是说,一件事的后续影响,往往取决于人们看待它的心态。

如果盯着错误不放,它就会在心中不断放大,影响人们的判断,进而引发一系列坏事。

为人处世若总觉行有不得,往往就是向前看得太少,又回头望得太多。放眼未来,才能收获更绚丽的风景。


四句话,看清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03 智慧不够,则有情绪之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生这场局,一个人若是深陷其中,定然难以自拔。

苏轼一生不顺,大半辈子都在漂泊的路上,但是他却把人生过得像诗一样。

他曾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一个人过不去的时候,不妨跳出去,拉长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再去看个人的遭遇。这时候,一切得失都微不足道,一切悲喜都是浮云。

初入仕途,苏轼父母妻子相继去世,悲痛之余,又遇官场险恶。

不得已,苏轼避祸密州,他说:“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人生百年,往远了看,所有的劫难都会烟消云散。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无望。他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再大的不公,再多的痛苦,就天地宇宙而言,也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这是一种修养。

再难的时候,只要跳得出去,它就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

情绪永远是智慧的天敌,智慧永远是情绪的克星。

一个人智慧不够,才会生出无边烦恼。


四句话,看清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04 修行不够,则有人际之患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看谁都不顺眼,遇见什么事都想指手画脚。结果呢?闹得别人不舒服,自己也一肚子气。

看别人不顺眼,实际上是你的修行不够。

内心通透的人,看谁都顺眼。以己度人,是最狭隘的处事之道。

别用既定的认知去框死别人,别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别人。

你要学会包容世间万物的不同,你要学会理解芸芸众生的各异。

看谁都顺眼,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修行。

当你眼光长远了,心中就会宽广,看到的风景自然就多了,对待万事万物的心境也会平和许多。


四句话,看清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西林   阿博特   仕途   牢笼   眼界   小提琴   顺眼   美文   音乐会   得失   根源   认知   平面   情绪   痛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