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除夕

那年除夕



2008年,那是母亲过世后的第一个除夕。
进入腊月,我和妻子也象往常一样,腌腊八蒜,到乡下去买年猪肉,也很幸运的挑到了那种农户圈养一年半左右的黑土猪,这种肉无论是红烧还是粉蒸都是最适宜的,灌腊肠,跺肉馅,备香菜,在准备这些年货的过程中,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一切都准备停当,看来又是一个丰盛的年饭。为此我们提前两天特意做了几碗粉蒸肉,在除夕的中午馏着吃(我的老家在秦巴山区腹地,除夕是要中午过的),通过反复蒸馏的粉蒸肉吃起来既粉糯又不油腻,这是以前母亲教给我们的经验。天还没亮,妻子就早早的起来忙开了。煎鱼,蒸菜,溜丸子,炝凉菜,直到快中午的时候,一桌大餐终于张罗好了。

那一年除夕


11点58分,我拿着手机掐着时间,一声很有仪式感的腔调喊到:除夕了,开饭!女儿和妻子也很配合,拿着筷子,端着碗,一家三人一起开吃了,欢天喜地。最期待的粉蒸肉终于上桌了,以前母亲在的时候,这第一块粉蒸肉那是要让母亲先偿的,现在母亲不在了,我和妻子当然要把这第一块粉蒸肉让女儿先尝,女儿推辞一番,还是忍不住肉的诱惑迫不及待把蒸肉送到嘴里吃了起来,我和妻子看着女儿,盼着看到她吃粉蒸肉时脸上洋溢出的满足和幸福感,可没想到女儿却“哇”一下把肉吐到桌上,惊叫一声,怎么这么难吃呀!原来是这蒸肉做的时候盐放的太多了,米粉是咸的,码肉时又放了一次盐,味道太咸了。
以前的粉蒸肉都是奶奶亲手做的。女儿喃喃的说
刚热火起来的年味,一下子静了下来,我和妻子都明白,今年赶早准备过年的事,就是为了冲淡母亲过世后家里的这份冷清。除夕下午,我们一家人在汉江河边散步。一下子不知道当下这个年该怎么过?女儿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对奶奶的感情很深。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但彼此都明白大家的心思。最后还是妻子打破了僵局,建议一家人出去自驾旅行。
我们一路向北,先到河南,后到陕西。从三门峡天鹅湖到陕州的地坑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特别是到了陕州地坑院景区,地坑院是黄土塬上垂直向下挖坑,然后在四壁开窑洞的民居形式,避风保暖。一般一个地坑院就是一家人或者是一个家族居住。当时景区游园的主题就是“浓浓中国年”。在参观地坑院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其中有个很规整的地坑院,是由两个坑院相连,共八孔窑,空间布置非常合理,住在这里的家人最多时有三十二人,最少时只有一人,老老幼幼大大小小安排的非常周到有序。觉得很有人间的烟火味,生活的气息非常的浓厚,这一点深深的打动着我们。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院先后共住了这一家七代人,在150多年的时间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家人从没有离开过这个坑院。现在他们的子孙虽然都在外地工作,各有成就,但这个院子他们一直没有放弃打理,老房子成了他们家族情感的纽带,在一些特定的日子,他们总会回到自己的老宅,定定心,发发呆,静静的梳理一下自己,让未来变的笃定而有力量。现在景区也只是租他家的院子搞旅游。也许是应了这里的风景,就在这时女儿突然忍不住说:爸爸,我们也回家把老家的房子盖起来吧,这样爷爷奶奶就不会离开我们了。
女儿的话一下子惊着我和妻子。触景生情,我和妻子当即答应了女儿,回老家把房子盖起来。以后过年,我们就回老家过除夕。
接下来的行程,我们很幸福,一家人都在规划将来把老家的房子盖成什么样子,在路上看到好的农房,我们甚至会专程绕下高速跑到房子附近去看看,看看别人家的院子是怎么设计的,对一路上看到的院子评头论足,同时也幢幜着自己老家的房子将来会盖成什么样子,女儿的房间安排在哪间?要有书房,要有狗窝,要有平台可以晒太阳,要有爷爷奶奶用过的农具展室,还要有成双的柴火灶……
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老家的房子也盖起来了,女儿也考上了研究生,每年我们都会回老家过年,吃着柴火灶的菜。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这一切都是托老家的福。感谢那年除夕在陕州地坑院我们一家人做出的正确决定,有老家就是有亲人,就有安放灵魂的归处,就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就有牵挂,有浓浓的年味,还有稠的化不开的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除夕   天鹅湖   汉江   秦巴山区   粉蒸肉   柴火   景区   美文   院子   老家   中午   家人   妻子   母亲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