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在诗词里纳凉


夏日炎炎,在诗词里纳凉

已临近小暑,虽然各个地方偶尔暴雨磅礴,但闷热的气温却时常持衡并逐渐升高,正是范成大笔下的“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知夏深”。现代人还好,科技发达,一热,还能向空凋偷一片寒意,向风扇借一阵凉爽。

古代则不同。

最常见的是“轻罗小扇扑流萤”,也有“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扇子、石枕、竹床……古代的夏天是“芭蕉分绿与窗纱”的葱郁,古人的纳凉则充满诗意。

夏日炎炎,在诗词里纳凉

王维早年写过一首诗——《纳凉》,意境分明,字字凉意。盛夏时节,我们不妨也去诗词里截取一段清爽。

纳凉


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
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
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
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
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
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


王维一生半官半隐,一有时间,不是四处走走停停,就是住在一方田园,沉迷大自然的风月景色与乡村田野的朴素生活。

这首诗写于王维入蜀途中。


夏日炎炎,在诗词里纳凉


纳凉

解读诗词的第一步,就是解读标题。许多诗词的标题包含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发生事情、时间、地点等。

这首诗,标题直接,“纳凉”二字已然点明大致的季节——夏;以及具体事情——乘凉。


诗中不见凉字,却处处透着凉意。


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

《诗经》中,“南有乔木”,乔木即南方高大的树木,夏天的树本来就是一片葱葱郁郁,这树还是“万余株”,茂盛如此,树下定是一片阴凉。

“清流贯其中”,树林之中,一条河流。“清”字,既写出了河水的清澈,也包含了清凉之意。

所以诗歌的开头,不见“凉”字,却已经处处是凉意了。

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

前面是个“大川口”,开阔有风。且是长风浩荡。夏天有风,穿山越树,自带着山间凉爽。这里的“长风”一词,也写出了凉意。


夏日炎炎,在诗词里纳凉


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

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

如果说前面重在写“凉意”,那诗歌的后面部分则重在表达一个“纳”字。

“纳”,意有接纳,容纳。“纳凉”,即乘凉,但比乘凉显得更自在随意一些。杜甫有诗曰:“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涟漪……白沙,……游空”,清澈河流,风吹涟漪荡白沙,鲔鱼在水中游,如同在空中游。这两句诗不仅对应了第二句中的“清流”,再次说明河水的清澈,还写出了一种风细细水漾漾,鱼游浅地的舒适自在环境。环境映照心境,这种舒适自在,自然也是诗人心中的感受。

“偃卧……石上,……微躬”,更是进一步写出诗人怡然自适的状态,往清凉石上一躺,侧卧看风浪,此等悠闲,“纳凉”纳的惬意。


夏日炎炎,在诗词里纳凉


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

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

“漱流”出自《三国志》,“枕石漱流饮泉”。漱流,即以流水漱口,形容隐居生活。

“濯足”,语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义是洗去脚污。后来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

漱流两句,既是诗人当时纳凉的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内心的深在向往——洗去凡尘污垢,隐居山野。

夏日炎炎,在诗词里纳凉

而最后两句“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似乎写鱼的活泼之态,实则也流露出自己难以就此摆脱世俗生存的无奈。

王维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但少年时随着父亲的去世,家道中落,此后作为家中长子,不得不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刻苦读书,考取功名。

王维曾在《偶然作六首·其三》中写道:“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

这也是他一生在官与隐之间徘徊的原因之一,诗和远方,生活与苟且,都不得不兼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诗词   莲叶   清流   乔木   凉意   豁达   凉爽   美文   河水   涟漪   河流   清澈   诗人   自在   夏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