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作者:雪漠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时刻,可能会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现代的高考有点像古代的科举,让人有了梦想,有了盼头。

面临子女的高考,很多父母都觉得很煎熬,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没用的。无论父母的态度咋样,儿女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

我高考时,因为偏科严重,没有考上大学,上了师范,后来当了老师,再后来当了作家。假设雪漠顺利考上了大学,进入了大城市,那么后来的我,能不能成为现在的“雪漠”?不好说。

我的儿子陈亦新,高二时选择退学,因为他要写小说,那么他也没有考大学。那时,我就告诉他:你可以不考大学,可以不当官,也可以不赚钱,但你要做个好人。只要做个好人,你就是我的好儿子。所以,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做人是第一位的。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有的国家是以神设教,有的国家是以鬼设教,有的国家是以祖设教,而在古代的中国,是以礼设教。孔夫子认为,祭祀就是一种教育。所以,他一直推崇周礼,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在周王朝时期,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那么,礼所有的秘密在于熏陶,在于保护、铸就人类内心的情感。

周礼主要来自民间,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周礼》是儒家经典,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由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公将上古至夏商民间的社会生活,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进行大规模地整理、汇总和改造,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制礼作乐,确定刑名”,从而形成孔子所称道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

那时候,周礼等同于法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古代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认可家族的家法。人犯了族规的时候,动不动就要家法伺候,要受到一定的处罚,这是官方认可的。比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南方一些女人如果不守妇道,或有不轨行为,犯了族规的时候,就会受到“浸猪笼”等私刑,即使闹出人命来,官府也不予追究。

所以,早年的时候,中国民间有一种流动的力量,也即活性的力量。比如,一些在京城当官的人,老了退休的时候,除了有封号的可以留在京城外,一般都会告老还乡。还乡之后,他们做什么?做乡绅。乡绅就是没有官职但有地位的人。这些人德高望重,势力很大,把持着一个家族的话语权,相当于族长。那么,这些人会把朝廷倡导的一些礼,以乡规民约的形式在乡间普及开来,形成另外一股能够平衡社会、和谐社会的力量。


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史书记载“伏羲制嫁娶”,这就说明“家庭”出现了。“千家”和“万户”,就构成了“天下”。所以,中国最早的文化是家文化。为什么是家文化呢?比如周天子,其实属于家天下,天子把诸侯当作自己的孩子,对有功之臣及王公贵族,进行封赏土地。各大诸侯又分封土地给卿大夫,卿大夫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家族。诸侯建立的是“国”,卿大夫建立的是“家”,合起来就是“国家”。同样的,汉朝的时候,汉武帝推出的推恩令,就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于是所谓的国就越来越小。其实,这一个一个的国,就是一个一个的家,有祭祀,有家法,有族规,有乡规民约,于是就有了家文化。所以,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那么,周礼的核心是什么?尊敬长辈,祭祀祖宗。祭祖让家文化有了传承性。所以,中国文化以族为主,有非常强的系统性、扩展性。陵在,祠在,祖在,那么民族就在,国家就在。所以,当家文化慢慢扩张为大一统的文化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叫周礼。周朝能存在八百多年,周礼对于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礼是中华文明的体系性的奠基,它的影响力和商鞅变法有得一比。朝廷是中央集权,外儒内法,而民间以礼为主,由乡绅制定乡规民约,来规制人的行为。中央和地方,这就构成了并行的两套系统,基层的可以上去,上层的可以下来,向上向下,充满了一种活性的力量。

——2021年6月7日写于文化考察旅途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周礼   乡规民约   族规   乡绅   京城   文化   家法   朝廷   根基   祭祀   诸侯   美文   活性   民间   力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