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汶川地震的反思:从一篇10万+的作品谈起


今天是汶川地震13周年纪念日,大部分的媒体报道也倾向于对比性报道。基本的思路也是按照时间的跨度,追溯昔日的名人今日又在干嘛;社交媒体也广泛地传播这一历史时期的相关人事。历史人们并没有忘记,但对于历史的反思却很少有人去做。看了多家的媒体的相关报道,我最中意的还属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13年过去,北川中学的蜕变与涅槃》(微信公众号)。

对于汶川地震的反思:从一篇10万+的作品谈起

这篇文章是2018年首次发布的,但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它是有反思的,其阅读量也是超过了 10万。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旧闻是不能算作新闻的 。但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却凸显了它的新闻价值。

2018年,刊物的记者曾前往北川中学进行探访,以纪实的手法叙述了这座饱经沧桑的中学。文章没有停留在对地震的血腥描述,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真正反思灾后一段时期人们所面临的问题。文章既描述了北川中学灾后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也关注到了受灾人民劫后余生的一些复杂心理感情。如作者在文章中叙述“这位当时年仅17岁的少年,以为这个世界是善意的:别人对他嘘寒问暖,他愿意对别人掏心掏肺,别人对他许下各种承诺,他信以为真,最后却发现自己被骗了——很多人在某段时间内频繁出现后就永远消失了。”


对于汶川地震的反思:从一篇10万+的作品谈起

灾后北川中学:图源自三联生活周刊


对物质生活的关注往往最容易通过感官来察觉,也来得更为实际,这也是那些爱图虚名之辈乐于去干的事情。惟其如此,他们才能拿出所谓的大米、粮油拍几张照片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认为自己和别人是一个生活圈子里的人。诚然,物质帮助是很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往往又是有限的,一个人再怎么厉害,他的胃就那么大,吃饱了就再也吃不下了。相反,他们可能会因为物质的过于充足而使精神变得更为空虚。房子尽管很大,但在灾难面前,我又何其渺小,谁能与我对抗这个天灾?

还有一点就是心理帮助真的很难。它往往需要更长的周期、更强大的耐心和责任心。人们幼时的恐惧、害怕、忧愁等心理会一直伴随着少年,甚至中年,乃至一辈子。多年以后,甚至还会因为旧时的心理创伤而影响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这一点,很多心理研究也早已讲述过。爱图虚名者不屑于去做这些事情,他们只会扔下东西,甚至没有问过那些人到底真正需要什么,最后蹩脚地拍几张照片扬长而去,甚至以此作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资本。

对于汶川地震的反思:从一篇10万+的作品谈起

弗洛伊德

13年前,我还是个四年级学生。那天是节音乐课,教课的是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先生。他大喊地震了。然后我们一个班的人全部从2楼跑到操场,甚至在奔跑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东西。全校100多人或站、或蹲在操场上,看着河道两旁的山顶上碎石滚落。老师们眼神惊恐忧虑,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不能上课而在操场无聊地画圈。我们连着两个夜晚在操场上睡觉,无人伤亡也是我多年以后才理解的含义。

那天过后,所有的新闻都是关于地震的。看着那些悲惨的画面,我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竟然会有一些后怕,甚至一个人的时候会冥想:倘如自己那时就死去,或者父母出事,那么他们或者我会如何面对对方呢?那时我理解的死亡就是无法相见。电视滚动着播放新闻,每天的伤亡人数也在更新,汶川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比成都更重要。

对于汶川地震的反思:从一篇10万+的作品谈起

后来学校组织捐款,大体意思就是号召大家捐钱,没有钱的捐饭票也行。那时的捐款我也没有见到所谓的公示,只祈求自己的饭票和钱能尽快送到灾区,甚至还会设想他们拿到钱后开心的样子。那时的我算上饭票才共10块钱,交到班主任的时候也是很珍重的,甚至有种慷慨赴义的悲壮。当然,这种悲壮是对于灾区的同情,而不是心疼自己的钱。那一周,我虽然饿了肚皮几天,但内心却很开心,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甚至觉得伟大。我那时的想法就是,我那么小,去做伟大的事太难了;现在有机会,去做正合适。

后面也有对遇难同胞的默哀,我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在炕上看电视,到了默哀时间,自己就直接在炕上站起来低头默哀,脑子一片沉重,和电视的画面一模一样,大概没人会知道一个小屁孩竟会在自己家这样默哀。

那个夏天基本上是断断续续地上课。学校后来发了一本书,就做《抗震救灾 英雄少年》,里面讲述了差不多50多位少年的英雄事迹。印象最深刻的是林浩,他的题目是《因为我是班长》,除了佩服他年纪小可以做这么伟大的事,还有一点就是朋友们说我很像他。我自己有时瞎想,或许真的很像。

对于汶川地震的反思:从一篇10万+的作品谈起

右1:林浩

那时的我也不知道范跑跑是何许人也,每天都被老师爱护学生的事迹所感动,为他们的舍命感到敬重和惋惜。关于范跑跑的消息也是我多年以后才知道的事情。对于此观点我不做评价,网上有很多评价,各种访谈辩论也很多,最近也会偶尔蹦出来几个。

回归到这篇文章的初心,我最想谈的还是心理教育和相关的建设。如何重视少年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后儿童心理的疏导问题。这个单凭学校是无法完成的,依赖于专业的社会组织。同时,灾难教育中发挥榜样的力量也至为重要,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抗震救灾 英雄少年》这本书很不错,重要的是他来源的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汶川   弗洛伊德   饭票   虚名   灾区   悲壮   美文   物质   多年   事情   少年   心理   中学   学校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