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志怪故事-义侠


古今志怪故事-义侠

宋朝李适之因为好武,考中举人后再无建树,皆因心中常怀侠义之心,于读书一途不再挂怀,李适之善结交,虽然未遇名师指点武功,但他侠名远播。当时县令因李适之能文能武,于是举荐他做了廷尉。李适之做官之后,仍不改豪侠之气,他们县因为有李适之,盗匪之徒都敬而远之。廷尉管辖的牢狱之中,多是小偷小摸之人。
一日,有衙役压犯人来,李适之拾笔记之,梁某,偷窃城东张翁纹银三十两之类。记录完人犯交与狱吏,衙役拜李适之而别。李适之示意狱吏关押梁某。梁某说:“我做贼是有原因的,我也不是等闲之辈,您的侠名远播,您如果放了我,日后定有报答。”李适之看着他说:“偷个二三两的小偷小摸之人,我放了好多了,大多因为家贫窘迫,而你所犯的已经超出了小偷的范围。”梁某说:“我本士人,皆因要进京赶考没有盘缠,才做此无奈之举。”李适之听他如此说,心中颇有惜才之意,于是叮嘱狱吏说:“把梁某关入地字房三号。”狱吏应诺而去。
至晚间二更过后,地字房三号的小窗户被从外推开,一个黑衣人闪身而入,摇醒梁某,把梁某从小窗户推出去,黑衣人越出后关好窗户。两人结伴行至官道,又在路旁树林让梁某换了衣服,黑衣人拉下面罩,正是李适之。李适之说:“念你初犯,又是读书人,所以才救你出来,此去如果高中,你当多多补偿张翁,你的案宗我会设法销毁。”梁某不停致谢。李适之又赠给他十两银子,才挥手道别。天明后,发现犯人逃脱,觅而不见,县令只得上报,遭到府司责罚。
十年后,李适之任职期满,也不再续任,家中小康,妻子贤惠,子女见长,一众族人团结无私。因向往江湖,李适之辞别家人,应许游玩两三年必回,仅带一仆,游历山川美景,遍访从前好友。年后,游玩至某县城,于酒肆吃饭时,听闻邻桌客人说起县令梁某,心下计较,想起早年间的书生梁某,名字相同,前往拜见。到了县衙,请守门人通报姓名,不一会儿,县令微服出门迎拜,正是当年所放之人。于是,李适之遣仆人回旅店等候,自己留在县衙,杯酒言欢,如此过了十多日。一日,县令邀李适之一起回家。李适之于客厅闲坐,县令去内室见夫人。李适之听得内室有妇人吼道:“你来的什么客人,十几天都不回家?”李适之忽然来了兴致,闲坐椅上暗运内力,于是听得更加明了。县令说:“我曾经得到这人的大恩,性命曾经在他的手上,到了今日,不知该怎么报答。”县令又把前事详细说给夫人听。妇人说:“你难道没有听说,大恩不报吗?况且当年的案卷,说不定他还留着,等机会要挟你呢?”县令说:“夫人说的有理,可我忌惮的正是他的武功啊。”李适之听到这里,心想我也该走了。于是不辞而别,到了旅店叫上仆人就走。
主仆二人快马加鞭,到了夜里已经行了二百多里,到了一个小驿站,才停下来休息。安排好马匹,仆人端饭进了房间,惊问何故如此。李适之才向仆人说了前因后果,仆人说:“您也是会武功的,是他有负于您,我们为什么要跑呢?”李适之笑着说:“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我们离他远一些,不就可以了吗。”正说着,忽然从房梁上飘下一人,把匕首插于腰间,抱拳说道:“某本山野之人,县令让我来取你主仆头颅,刚听你们说,才知道是县令负心,差点让我枉杀贤士。您请稍稍等待,某去去便回。”说完,人已不见。纵是李适之,也未见过如此武功。不到半个时辰,那人忽然飘至,把一个小包袱放在饭桌上,打开正是县令的头颅。李适之和仆人惊惧不已。那人说:“已代您伸冤,也使我免做不义之事,某去也。”倏忽之间,人和包袱,俱已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越出   大恩   义侠   狱吏   廷尉   武功   小偷小摸   衙役   县衙   内室   主仆   县令   黑衣人   仆人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