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柴林英散文:家

大荔柴林英散文:家

家/柴林英

无论贫富贵贱,父母在家就在。

——题记

傍晚时分,袅袅炊烟升腾在村庄的上空,妈妈呼唤孩子回家的声音此起彼伏,静夜就走进了千家万户。

一溜烟跑回家,一家人就围在饭桌上吃饭了。照例的红薯沫糊、胡萝卜丝、自制的腌菜,就着灶膛的火,所有的寒冷都被驱散了。烧好炕,拍打了身上的灰尘,坐在被窝里听爸妈说话,困了倒头便睡。半夜里经常会听到纺车的声音,朦胧中看到妈妈劳作的身影。那时候不懂得体贴,只是感觉非常温暖。哪怕是睡在妈妈的纺车边,也会睡得非常踏实香甜。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田野里长满了野菜,放学后我们常去挖野菜。妈妈摘洗干净之后,无论是下面条还是做成凉菜,总是感觉味道很独特。长大后,即使物质应有尽有,却再也找不到记忆里的那种口感。

麦忙季节,总是全家老少一起上阵。割、拉、碾、晒,每一道程序,都像是在与时间赛跑,紧张的节奏充分诠释了龙口夺食的内涵。爸爸本是农民出身,只因为参加工作早对农活不是很熟练,再加上异乡的口音,借来的牲口不配合他的吆喝,一样的活儿总是显得比别人费时费力。尤其是碾打后的扬场,要有顺畅的风,还要有配合他的扫场人。几天下来爸爸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依然是扒拉几口饭又匆匆去麦场里。等待起风的时间,他坐着都能睡着。收完小麦,又赶紧种豆种玉米。秋天到了,爸爸的脚步依然是匆匆忙忙,满身满脸都是土。等把玉米上了架,种上小麦他才放心地去工作。一年之中的秋麦两茬,总是有爸妈忙碌的身影,有我们姐妹一起干活,一起把一袋袋的粮食拉回家的场景。

后来,我们姐妹几个上完了小学,读初中、高中。爸爸没有什么文化,却总是喜欢去学校看我们的光荣榜,看到我们落后的时候也是非常伤感,说难道几个孩子就没有一个能上成功的吗?记挂着爸妈的叮嘱,学习也就有了劲头,如神助一般不知道疲倦。每天起早贪黑,昼夜鏖战,初中毕业,我终于考上了师范,总算给父母有了交代。据说爸爸听到消息后,在他的工作单位连续喝了三天酒,恨不得向天下人宣告他的女儿考上了。

我们几个都长大了,出嫁的出嫁,娶妻的娶妻。爸妈牵挂着每一个孩子,盼着孩子们都生活的顺遂、幸福。哪个孩子有难处他们都焦虑、担心、帮衬,恨不得罪让他们承受。有好吃的叫孩子们去拿,好像他们吃了就有罪过似的。那时候经常接到妈叫我去吃饭的电话,菜卷、饺子、蒸槐花,各种妈妈味道的饭菜等我享用。如今,老屋已经是破败不堪,爸妈亲手栽下的树已经长高长大,唯独不见屋主人。再也看不到他们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看不到他们盼着儿女回家的眼神。妈妈送我出门,叮嘱我到了打电话的惦念,则永远定格在记忆里。那些跟父母一起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多少个陪伴他们享受人生的想法,瞬时化为泡影。那个给人带来无限温暖和生活勇气的家早已不复存在,我永远永远的被舍弃,成为了孤儿!

一个人,没有了父母,就永远没有了家!我再也无法享受依偎在父母身边的日子,无法任性的发脾气,无法在父母那里炫耀得意、倾诉辛酸。那个叫家的地方已是人去楼空,一次次提醒着我与父母的永别!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残酷的现实不知道让多少人真真切切感受后才醒悟,可拥有时又有几个人懂得惜福惜缘呢?我不也是彻悟在失去双亲之后吗?

不知道是否有天堂,如果有,唯愿父母没有疾病,没有忧心,每天幸福快乐!

大荔柴林英散文:家

作者简介:柴林英,大荔人,1988年毕业于大荔师范,踏上三尺讲台至今。一个徜徉于中外文学的诵读者,一个用心感受生活并诉诸笔端的耕耘者,一个风雨人生中艰难跋涉却义无反顾的旅行者。因为,每个生命都在路上,刚刚好。

大荔柴林英散文: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大荔   龙口夺食   旅行者   灶膛   纺车   野菜   美文   玉米   散文   师范   身影   忙碌   爸爸   父母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