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孤单着吗

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特别无助、特别孤单呢?心里有太多的痛苦不知道能够向谁诉说,同時,又担心自己即使说了,对方就能明白自己的感受吗?

你,还孤单着吗


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个独生子女占主流家庭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稀缺,这些更加重了人们内心的孤独感。

当人们遭遇痛苦、愤怒、沮丧、不安等各种负面情绪时,该如何排解、如何安抚那颗脆弱的心呢?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会给你想要的答案。它的作者武志红,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中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是国内知名的心理咨询师、作家。

你,还孤单着吗


这本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带您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的旅程,它结合了无数真实却又让人触痛心扉的案例。它浅显易懂,没有任何艰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像一个个或悲或喜的小故事一样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它让我们懂得,原生家庭所谓的“爱”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以及这些伤害怎样继续影响着我们未来的生活。总结下来,它主要讲了三种关系:两性关系(恋人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这三种关系处理不好的各种情况以及应该如何妥善处理。

看到这里,你的疑惑是不是有了部分的答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特别孤单却又无法诉说的答案就是: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恰恰是我们最亲密的人。

先来说说两性关系

当我们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自主选择——恋爱,当我们冲破种种困难与阻碍,憧憬着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时,接下来,迎接你的不再是童话了,也许,灾难才刚刚开始……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岳东,多年来换了无数任女友。直到某一天,他想起了初恋女友阿静,并陷入了崩溃。阿静离开他整整十年了,他们相爱了五年,最终阿静因受不了岳东的挑剔而离开了他。

事件的背景是,岳东6岁时丧父,16岁时妈妈因车祸去世。他认为爸爸是个“无能的暴君”。而妈妈自爸爸去世后,不断地换男友。“谁都不爱我,我只能靠自己”,当岳东告诉阿静这一切后,阿静发誓要好好待岳东,化解他心中的伤痛。

阿静待岳东很好,让岳东感觉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可渐渐地,岳东对阿静越来越挑剔、嫌弃并跟踪她,介意与她交往的所有男性。

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对理想父母,那就是能够给予我们无条件爱的人。所以,我们潜意识里都是在按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从而把恋爱当作治疗,来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或者把恋爱当成一种亲子关系的复制,复制我们童年的幸或不幸。

很幸运,岳东初次恋爱就找到了他的理想父母。阿静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是他从未在现实父母身上体会到的。

可他又是不幸的,因为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得像孩子一样任性、不可理喻。岳东对阿静的每一次挑剔与跟踪,其实都反映了岳东潜意识里的焦虑与不自信。因为童年的岳东没有得到他理想中的父母,他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不配,加上对原生父母的恨,一起加诸到阿静身上,所以表现出来的反而是让人感觉他在挑剔甚至嫌弃别人。

你,还孤单着吗


岳东的不幸还在于,阿静并不明白这些,假如阿静知道这些,她会好好坐下来,认真而又深入地跟岳东沟通,拥抱他内在的小孩:你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这么任性,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我一定不会离开你的。让我们好好地生活,接受过去,也忘记过去,不要再折腾了好吗?

假如阿静明白岳东的问题所在,就不会有后来岳东不停地换女友。可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作者直击真相:他的妈妈从爸爸去世后就不停地换男友。岳东在重复错误,因为现实父母给他的冲击与伤害太大了。他只有在不断地重复中、不断地痛苦中才能慢慢治愈痛苦。这是最笨也最伤人的一种治疗方式。因为这会留下更深的痛。

而最后岳东崩溃大哭,应该是突然间明白了什么,可这种明白却让人更加崩溃。比方他明白不该那样对待阿静,不该放阿静离开,因为没有人再会像阿静那样爱他;又比方他隐约感受到了,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来自于原生家庭……可无论哪种明白都让他蹉跎了十年!错过了十年!再也追不回的十年!

多么痛的领悟!假如一切可重来,假如你就是那个岳东,当你心里有不平,有忿懑,有所有不合时宜的负面情绪时,能否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怎么了?也许一切就都不一样了。而自我疗愈,是最不伤人的一种治疗方式,这需要你有足够的智慧与洞察力。

记住,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我们应该将恋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来理解、来尊重。要避免把恋人视为理想父母,能够任我们为所欲为,这其实就是把恋人当作一个爱的工具,用来治疗童年伤痛的工具。

还有一种婚恋方式也比较常见,就是我们把缘分当作娶回“妈妈”或嫁给“爸爸”。心理学对“缘分”的解释是:缘分的确是在过去修下的,但过去不是前世,而是我们的童年,主要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修下的。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自己父母的模型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有恋母情结,女孩有恋父情结。那么,长大后,男孩会找一个像妈妈一样的女性,女孩则会找一个像爸爸那样的男性。这种婚恋方式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当娶回的“妈妈”或嫁给的“爸爸”并不像童年的爸爸/妈妈那样对待自己时,矛盾自然就出现了,这个前提是你童年记忆中的“爸爸”或“妈妈”是好爸爸或好妈妈。

另一种比较偏极端的组合是:你娶回的“妈妈”或嫁给的“爸爸”正是记忆中的坏妈妈/坏爸爸,你们在重复童年的灾难。

追溯到童年,在幼儿心中,“我”是唯一的主体,父母是客体,如果父母爱他,就是“好的客体”。当他成年,在恋爱中,如果找到一个“好的客体”,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体”,那么双方就会共同成长,真正从孩子变成成人,从对父母原型的执着化为对情侣的爱。

所以,先让自己成为“好的客体”才最重要,而不是总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因为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同的,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却不知对方是不同的坐标体系。所以才造成了不被理解的痛苦,才会倍感孤独。真正的爱是感受着你的感受,而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才是家的核心所在。

其次,亲子关系的定位:孩子不应该是你的最爱,夫妻关系才应该是居于家庭关系中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糟糕的婆媳关系和严重的恋子/恋母情结。

对亲子关系的定位就决定了将来的婆媳关系,而原生家庭的婆媳关系也会影响你对亲子关系的定位。我们不妨把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放在一起来看。

你,还孤单着吗


怎么理解上面这句话呢?比如说你对孩子的爱超过对伴侣的爱,从而让你离不开孩子,直到他有了自己的伴侣,他有了更重要的人,你的内心开始抗拒,表现出来的就是类似吃醋的样子。而这一定会造成婆媳关系的不睦。你想,谁会愿意一结婚就面临和婆婆抢同一个男人呢?另一个就是由于你和婆婆关系紧张,而丈夫也站错位置,总是忽略你,支持婆婆,这样自然而然,你的世界里只有孩子了,孩子是你的一切。那么当孩子成年,当他开始婚恋,你是不是又会重复过去的婆媳关系?只不过,这次你从媳妇变成了婆婆。你在制造又一个新生家庭的悲剧——你曾经经历过的悲剧。

而孩子,由于你过多的爱,要么成为“妈宝男”,延续着你带给他的悲剧体质继续龟缩生存;要么成为那个躲避你的人,因为由于你的存在,让他感到压抑,感到没有自我,尤其给他的婚姻带来了无数的烦恼。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怎么对待孩子,才能让他健康成长呢?我们来看一下书中的精华。

1妈妈是孩子的镜子

3岁以前,当幼小的他睁开眼睛,看到的是父母对他满满的爱,尤其是妈妈的注目,孩子的内心才会安定,才会滋生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妈妈是镜子,孩子是通过妈妈这面魔镜来认识自己的。妈妈对着孩子笑,带着接纳与喜悦,孩子才会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妈妈对孩子是冷漠的,爱搭不理的,孩子长大后就会以各种怪异的方式打开自己,比如调皮搞怪,比如对你各种讨好,懂事的像个小大人,再比如天天给你惹事,让你不得安宁……其实他不过是在吸引你的关注。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这些怪异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了。

2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从分娩开始,就开启了渐行渐远的旅程。这一分离模式,就是孩子不断成长、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只有这种分离,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3溺爱的心理真相其实是宠爱自己

作者揭露了一个真相,溺爱孩子其实是父母在变相地宠爱自己。因为在自已的原生家庭中,我们似乎缺失了很多,即便我们认识到也接受了那些过去,可是不自觉地我们会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当年那个弱小的自己,对他无限制的爱,似乎就能弥补我们自己曾经缺失了的爱。可是你要明白,溺爱同缺爱一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最多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区别而已。

放弃溺爱孩子,你可以用其他方式宠爱自己。别再拿“因为太爱你,所以伤害了你”作为幌子,如果爱是种伤害,那就不是真爱。

4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其实是对爱的渴望

新闻上,我们经常看到:

某地,16岁的孩子为买iPad2而卖肾;

90后的女生在网上留言愿以初夜换iPhone4;

一位19岁男孩,因为父母不给足够的钱买贵重物品而失手将妈妈捅死……

如此可怕的事件,却一再发生,到底为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只有得到了足够的母爱,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才会明白,爱是有灵魂的。如果体悟不到,那他灵魂层面的爱就会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而满足需求,就是拿我所有,换我渴求的。从而造成孩子对某些物质的偏执与狂热,于是就演变成了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

别再让我们亲爱的家人发出“最爱我的人,却伤害我最深……”这样撕心裂肺的呐喊。给孩子足够的爱比给他知识更有价值。让孩子有情可寄,有心可依,而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永远的心灵港湾才是正解。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特别喜欢作者写的这段话,它说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本质,就是爱的延续,也是人类得已生生不息之源。

而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当我们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初为人夫、初为人妇时,该怎样处理自己婚姻中出现的问题,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说白了,这“各有各的不幸”说的只是不幸的各种表现形式,归根究底,这各种不幸的背后就是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影响。当你和你的配偶明白这一切的根源时,逐渐学会了爱,减少了互相伤害,你就会发现,自己也终于成了那“幸福家庭”中的一员;尤其初为人父母,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女,避免让孩子再重复自己的过去,有着极为深远的社会意义。有句话说: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假如我们能给孩子带来没有心理伤害的童年,假如我们给予孩子的都是积极正面的能量,那么孩子就省去了这用来治愈的时间,而用这时间来努力成为自己,成就自己。

这本书的最终目的,不过就是要你幸福——当你开始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从而改变自己,改善自己的家庭关系。

相信,从此刻起,你已开始走向幸福的彼岸。并且,不再孤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客体   婆媳   溺爱   美文   心理学   童年   不幸   孤单   爸爸   父母   恋爱   妈妈   关系   方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