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浪费,是从小受到的教育

不浪费,是从小受到的教育


小时候,我家挺穷的,但也并非揭不开锅,家里也有好几亩地,若大自然眷顾,每年靠着这些收成,也足以让我家每天都吃顿饱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可以随便地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扔掉,因为在那时,粮食不仅是简单地解决温饱,还是收入的重要来源。于是从小,爸妈就教育我和我姐,不要浪费每一粒粮食。


上学的时候,学了一首诗,是出自唐朝的宰相兼诗人李绅的《悯农》,这首诗大家一定都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就是怜悯的意思,“农”即下地干活的农民,合起来就是怜悯下地干活的农民。为什么要怜悯农民?因为“粒粒皆辛苦”。


其实想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我们站在旁边,看着那些辛勤劳作的人,虽然也会觉得他们辛苦,但也只不过是从大脑皮层突然迸发的一点点同情罢了。而如何能让我们真正懂得呢?唯有亲自体会。


我很感谢我的爸妈,在我还小的时候,我爸妈就让我和我姐跟着他们一起干农活,拾棉花、掰玉米、剥玉米、种花生、割麦子、打麦子……那时真的觉得很辛苦,尤其夏天天热时,根本就不想去干,我爸妈为了激励我们姐弟,还给我们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比如拾棉花,拾一斤棉花就奖励多少零花钱,也因此,我们干活的兴致也就高涨了许多。虽然真的很辛苦,而且是亲身体会,但也正因如此,让我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浪费。


在我老家那里,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之一,也是因为地域的原因,我们那里并不适合种植例如水稻这样的粮食。所以一年到头,我们吃的基本上是以小麦为主制作的食物,将小麦打成面粉,做馒头、做面条等等。于是那时,米饭便成了我向往的一种“传说中的食物”。


因为米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并不常见,而且农村家庭的条件有限,家里有粮食,就尽量不在外面买。于是,这米饭就真的成了“传说中的食物”。不过后来,我还是吃到了这种“传说中的食物”。


我记得我第一次吃米饭,是在我外公外婆家,那次好多人都在,不过我实再想不起具体是什么时间了。那次蒸了好多米饭,我也没有辜负自己的期待,一口气就吃了五碗米饭(就类似现在那种小一点的碗),但仍然没能填饱我期待的肚子,只是因为我实再不好意思继续吃下去,就谎称自己已经吃饱了。对我而言,能吃一次“传说中的食物”,就已经很满足了。不怕你们笑话,碗边沾上的最后一粒米,我也没舍得丢弃,像小猫小狗舔食一样,趁人没注意,将它舔进了嘴里。


长大后,家里的条件也渐渐好了起来,也不再为粮食而发愁,也有更多的机会吃上很多没吃过的食物。但“不浪费”的观念,也早已深深刻印在我的心中,无论在学校,还是之后走向了社会,我都尽可能地做到不浪费,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来之不易。


但我也并非圣人,要做到完全不浪费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如果仅仅我一个人吃饭时,我会提醒自己:吃多少就买多少,吃多少就做多少,吃个饱饭,就足够了。


end


冰冰出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传说中   麦子   米饭   美文   小麦   棉花   玉米   粮食   辛苦   家里   食物   我家   期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