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刀王”吴天惠和他的铁匠铺


在灵武市北门307国道岔路口边,有一间破旧不堪的平房。这里有灵武市最后一家铁匠铺,铺子主人名叫吴天惠,2013年8月,伏天的阳光顺着木门窗射进屋里,照在屋内,83岁老铁匠的衣衫上。偶尔,一阵叮叮当当打铁的清脆声音飘出屋外,尤如老铁匠赫赫声名一样,回荡在城郊周围,都很响亮……

因为城市建设铁匠铺面临拆迁,吴铁匠父子俩跑遍市郊大街小巷,也没租到一间合适的铺面。从没放下手中铁锤的吴铁匠,看到手头还有几批活没干完,想到再过几天就要离开铁匠铺,心急火燎地在屋里转来转去。

铁匠铺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农宅,狭窄的房间内堆积着空气锤、氧气瓶、电焊机、台钻和一个由土坯垒砌成的铁匠炉,满地的铁条、螺纹钢让人无处下脚;鼓风机嗡嗡地响着,炉膛内火苗直蹿,映红了吴铁匠的面额。吴铁匠虽然身子骨瘦小却硬朗,胳膊非常有力,铁锤抡得呼呼生风,他和儿子吴建云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敲打着一根红通通的铁条,正给一建筑工地赶制一批铁錾子,在四溅的火花中铁条由红变暗逐渐有了模样。回炉蘸火烧到一定温度再放进水桶,只听“嗤啦”一声,一股白烟散尽,一根铁錾做成了。

吴铁匠性格开朗,性格开朗,说话斩钉截铁,聊起打铁技术更是来了精神,言语间表露出对往昔的眷恋及现实的无奈。他说铁器靠锤子一锤一锤敲出来,可谓“千锤百炼”。造型就在脑子里,铁烧到什么程度全凭经验。他指着一根烧红的铁条说:“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咧,红火软、黑火硬、不红不黑磨不动……铁是皮、钢是骨,打铁器讲究夹钢和淬火两项绝活。打制刀具、斧头、锄头等器口都得夹进钢条打制,然后进行淬火才能确保硬度和韧度,淬火和回火技术不下几年苦功很难掌握。”吴铁匠说打铁是男人干的事,除了技术还得有一股子好力气,打铁先要身板硬,没有胆量也打不了铁。

16岁拜师学艺“敲敲打打”

吴铁匠的师傅姚德俊是河南人,15岁开始学习打铁手艺。1906年,19岁的姚德俊只身来到宁夏,在永宁仁存渡口一带架炉打铁,后定居在灵武崇兴大寨子以开铁匠铺为生。因为手艺高超,十里八村打铁的活计全都找他,在灵武留有“吴河的锹、老姚的刀”之美名。解放以前,姚德俊打造的土枪、抬枪很受猎户欢迎,方圆百里能做猎枪的也只有他一家。姚师傅制作铁器工序严格、用料精良、打制精细、冷锻得法。那时,盐池、同心乃至内蒙古前旗等地牧民都来买姚德俊打的羊毛剪子。至今,有些老户人家还在使用印有“姚记”字样的刀具。1968年,82岁的姚德俊病故,可惜的姚家后人都没有继承这门手艺。

1929年,1929年,吴天惠出生在灵武郝家桥湖家堡一个普通农家,爷爷和叔父均是木匠,他在姐弟6人中排行老三。吴天惠16岁时,他的爷爷抱着“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想法,把他送到姚德俊家当学徒,两家还找来7个证人当场立下拜师字据。

吴天惠白天给师傅家种地、放牲畜,早晚学习打铁。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把炉子烧旺,整理打铁工具。在师傅先后带过的5名徒弟中,他因悟性好、手脚勤快、聪明好学而最受师傅喜欢。学徒3年,师傅只让他学锻打、折铁等一些基本功。平时徒弟不敢随便乱说话,除了拉桐木风箱外,就是按师傅的指挥“一个劲地抡锤狠砸”。直到有一次师傅无意间看到他背地里打的几把锄头后,才开始允许他独自出活。吴天惠掌握了师傅的绝活儿,锤、打、沾、淬样样精通,打制的刀、斧等刀具背宽刃薄、轻便锋利,使用起来省力顺手,“刀王”的美名很快家喻户晓,远近闻名。

“响当当”的行业“过硬”的本事

解放后,吴天惠和师傅一起加入手工业联社(后改名崇兴农具厂),师徒二人都是厂里的生产骨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那时他们工作积极性特别高,有一次为了赶任务,他和两位工友连夜加班,两天时间打出70把镰刀、

1968年,在叶盛修建宁夏首座黄河公路大桥施工中,挖掘河床砂石的机器上有一种抓挖易损部件需要大量制作。施工方在银川找了几家大型机械厂,浪费了许多材料也没做成。后来打听找到灵武农具厂,吴天惠和厂里几位工程技术人员看完设计图纸后把活接了下来,工友们加班加点在规定时间高质量完成任务。在叶盛大桥通车典礼上,吴天惠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庆典活动。

1971年,吴天惠调至自治区粮油机械厂,因为不识字,他完成任务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有一年,沈阳某机械厂上门联系加工高压阀门,厂里因技术难度高,没有锻压模具而不敢接活。后来灵武农场某修造厂接下这批活却干不了,私下请吴天惠帮助做出样品才算救急。1977年,吴天惠被评为机械工人中最高级——八级锻工,他成为灵武第一个高级工匠,当时每月给他涨了7块钱工资。

守候最后的铁匠铺

1989年,厂领导一直不放的老锻工65岁才算正式退休。苦了一辈子的吴天惠闲不住,更舍不得丢掉老本行。不久,他在离家不远处开了这间铁匠铺,曾经熟悉的锤声再度响起。

铁匠铺子开张后生意一直很红火,尤其在春耕和秋收季节,上门订做农具的农户络绎不绝。有些需要定制特殊配件的老顾客找上门,没有图纸就把损坏件拿来请他照样制作。从商店买来的羊毛剪刀不耐用,坏了没地方修,养殖户喜欢用吴天惠打制的手工羊毛剪。吴师傅在菜刀上打有“吴记”的标识,老客户都认这个字号,这是手艺人诚信的标识。

俗话说“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语道出了打铁行业的辛苦。打铁的活计既脏又累,无论寒暑都要站在火炉边干活,酷热难耐常人难以体会,有时还难免被铁火烫伤。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生产普及,农具需求量锐减,传统的打铁行当也渐渐衰落。加之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吴天惠的铁匠铺快要销声隐迹。好在吴天惠的大儿子吴建云继承了他的手艺,使老人心里感到一些欣慰。能把吴氏打铁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灵武   铁匠铺   锻工   灵武市   手艺人   活计   工友   铁器   农具   铁匠   厂里   手艺   刀具   美文   羊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