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92岁出山——古之真人,有化无死


季札92岁出山——古之真人,有化无死

季札92岁出山——古之真人,有化无死

季子广场·季子雕塑

义·救陈国

公元前485年.楚国出兵陈国,诸侯国相争,坐上观虎斗居多,陈国弱小,为自保,陈国君连夜请德高望重的季札出山。此时季札已经远离政坛多年,但他历来倡导德政,主张修礼。楚国再度用兵,一来陈国百姓遭殃,二来如果陈国真的被楚国吞并,对吴国也不例外。

在此背景下,季札92岁再度出山,长途跋涉到了楚营,他奉劝子期,不要违天,要为无辜的黎民着想,各方修好才是德举。子期知道季札德高望重,且说的句句在理。且说的无可争辩,另外他也担心自己一意孤行会得罪吴国,引发吴,楚之间的战争。子期审时度势,退兵回国。据说,季札还派人去了吴国,让吴王夫差送2千担粮草到陈国,帮助陈国民众渡过灾荒之年。

——选自《延陵季子》


也是这一年,季札救陈后返回舜过山仅几个月,由于长途奔波,连续操劳,终因心力憔瘁而去世,享年92岁.延陵邑人将季札安葬在他躬身了数十年的舜过山麓,其墓在今武进焦溪东毗的江阴申港.

孔子听到季札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大字,并且刻成石碑,立于墓前.(史称“十字碑文”)。孔子存世的真迹只有十四个字,即现在的江阴季子墓前十字碑。

南圣季札去世,北圣孔子书碑。从此开始,延陵季子墓,成为历代名家拜谒圣贤,观瞻圣迹的地方,此后绵延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季札一直被人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和传颂。


延陵季子去世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开始搜集、整理季札的生平事迹刻简相传。最早记载季札事迹的有春秋时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战国时公羊高著的《公羊传》 战国时毂梁赤著的 《毂梁传》 , 史称“春秋三传”。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 、东汉赵晔著《吴越春秋》、东汉班固著《汉书》时,所涉吴越史事和季札事迹的部分,均引用了《左传》的记载。

鲁迅赞西汉著名历史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记》中列有三十世家,季札所在的《吴·泰伯世家》 位于第一篇,这篇4653字的记传,记述了吴国从建国到灭亡的 600 余年历史,其中对季札记述就达到了1600多字,占到全文的三分之一强。他高度赞扬、由衷钦佩“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 见微而知清浊,呜呼!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南朝永初元年 (420年) ,原为武进孙无终将军部下,后升为相国的刘裕代晋立宋, 史称 "宋武帝" 。他登基后曾经东巡延陵,并拜谒延陵季子庙,他听到季札的故事后十分感动,回京后认真研读《史记》, 宋武帝刘裕认为, 季札至仁、至礼、至义、至德,这正是民风清淳之源,国家固本之根,于是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御制延陵王赞》. "惟王延陵 全义让国。见礼知政, 闻乐知德。观风审音,挂剑酬心。怀哉高风,无古无今。" 成为了历代名人咏赞季札的经典之作。

江南民众不但对本邑先贤无比尊示,而且有着浓重的“敬神”传统。

在唐朝时期,朝廷认为无处不在的祠宇、神庙有违礼教,由此引发了 "狄仁杰江南毁祠" 事件,这一事件后来被宋代史学家欧阳修记入了《新唐书》。

垂拱四年 (688年) 六月,狄仁杰受敕令持节江南为巡抚使时,曾拆毁祠宇、神庙共计1700余所,江浙一带只保留夏禹、泰伯、季札、伍子胥四祠。

狄仁杰知道季札在民众中的地位,自己对季札也敬崇有加。所以 ,常州的延陵季子庙在毁祠期间不但丝毫未损 , 狄仁杰还曾经谒庙上香、 拜祭圣贤,并赞题季札为“嘉贤”。后人立 "嘉贤坊" 在郡城(今移常州红梅公园内) , 现坊上 "嘉贤" 二字为狄仁杰手迹。


三国时魏国的曹植, 出言为论, 文才出众,曹操认为这是他几个儿子当中“最可定大事者”,曾经多次意欲立曹植为太子。在后来朝廷内部势力的争斗中, 曹植被其兄曹丕算计,未能成为太子而继承帝位。曹操去世后,太子曹丕继位为魏文帝。陷于荒城的曹植想起延陵季子“近取子臧节,三以君位让”的仁义志节,叹息自己为何没有缘分遇上像延陵季子这样的仁义兄弟? 感喟之余写下了 "思慕贤季子, 亲交义不薄" 的诗句。他的赞诗后来被萧统收入了《昭明文选》。

唐大历年间常州刺史独孤及,在其所著《毗陵集 · 论吴季子》一文中,对季札让国之举求全责备。认为季札应该当仁不让,继承王位治理吴国,并且强调正是由于季让国,才导致了后来阖闾弑君的宫廷政变 , 以及吴工夫差的亡国。 文中竟定义季札让国是非孝 、非公 、非仁 、非义。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钦佩季子的高风亮节,他针对否定季札让国高义的言论, 奋笔写下《延州来季子赞》 一文,与独孤及贬季札让国 “非孝、非公、非仁、非义”的论调针锋相对。 苏轼在文中评价季札让王是 “德信于吴人,言行于其国”, 赞扬季札 “古之真人,有化无死”。苏东坡用这样严厉的笔调斥责 “俗人”,这在他的一生中是很少见的。

“包青天”包拯, 读了有关指责季札让国生乱的文章后更加恼火写下了尖锐犀利的《延陵季子评》一文进行系统的驳斥,赞扬季札让国,“唯仁是处,洁身清行,避之延陵, 乐知天命”, 是“此孝而忠也” !


元朝末期,武进是抗元首领朱元璋部的主要活动区域,他曾经在舜过山、秦望山一带与原为抗元义军,后又降元的张士诚部进行决战。期间,朱元璋曾经多次遭遇危险,然而每当他身处险境时又总能化险为夷,犹如得到了神灵的右护。 朱元璋认为,这位保佑他的神灵就是延陵季子。

明洪武元年 (1368年) , 朱元璋开明朝、登帝位。他难以忘却延陵季子的神护之功,在洪武七年 (1374年)颁下诏书,敕令常州知府孙用 迅速修复因战乱而毁损的季子祠,并赐封季札为 “延陵季子之神" , 享祀于新建庙堂。


江阴申港季子墓前由孔子题写的十字碑。是邑内的重要文物,但由于历经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在元末明初时拦腰裂开为两段状,而且没有办法修复。延陵乡民们见圣碑断裂痛惜不已,无不焦虑万分,但又一筹莫展。有天夜里,舜过山一带突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暴雨倾盆。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十字碑上的断裂缝居然自行弥合。邑人传说是雷公电婆受玉帝差遣, 前来焊接圣碑。

明末武进历史名人郑鄞听到传说后,曾先后两次到季子墓拜谒观碑,并且写下“星斗夜寒君子墓, 风雷时护圣人书”的诗篇。为了防止季子墓碑再次受损,舜过山乡民特地制订了护碑公约,以保圣迹长辉、名碑无恙。


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 圣祖皇帝康熙南巡时曾驻跸常州。期间,他在常州知府的陪同下专程前往江阴申港季子墓上香拜谒,并在季子庙题写了“让德光前”匾额。

太平天国期间,位于常州双桂坊的季子祠遭到兵毁, 季札后裔将李子祠中的“清徽绳武”御匾移请为武进吴氏宗祠(让德堂) 的祠匾。 但在百余年后的"文化大革命" 中, 这块乾隆御匾被付之一炬, 堪为大憾。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江南官员、延陵邑民到季子墓地祭奠先贤的传统,随着延陵地区的季子庙、季子祠陆续修建,这一传统被固定了下来,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

祭奠季札的仪式庄严肃穆,制订有固定详细的 《祭规》 , 地方长官要撰写《祝文》在仪式上跪诵献祭。参加祭奠仪式的季札后裔和邑内民众要恭敬列队,轮番上香,跪拜始祖,以表敬诚。

据《毗陵高山志》记载,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三季札忌日春祭时,常州、江阴,特别是舜过山周边乡民都要到季子庙前坐夜,时称“万民坐夜”。


在延陵舜过山麓 (今市武进区郑陆镇) , 以展示季札生平事迹为主体的"延陵季子文化公园" 已经落成,这既是季子文化的宣传基地, 又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德育教育基地。

环太湖艺术城季子广场建成后,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纪念季札的活动,以此纪念先贤,弘扬传统文化。

季札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李白、杜甫、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辛弃疾、黄庭坚等古代名流 ; 萧统、谢应芳、薛应旅、赵翼、李兆洛等常州历史名人 ,都留下了赞颂季札的诗文。

——选自《延陵季子》

季札92岁出山——古之真人,有化无死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淹城中路85号江苏环太湖艺术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先贤   楚国   史记   岁出   太湖   敕令   江阴   孔子   生平事迹   吴国   常州   江南   美文   文中   太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