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是对待生死最好的态度


庄子在《养生主》中讲了一个秦失吊唁的故事。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活到100多岁后去世,他的亲戚朋友来吊唁时普遍神情哀伤或者哭泣。

老子有一个叫秦失的朋友来看了老子的遗体后,只大叫了三声就走出来了。老子的弟子们不理解秦失的行为,于是问:“您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

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是对待生死最好的态度

秦失说:“是的。”弟子们说:“既然您是老师的朋友,老师去世了,您一点悲伤都没有,这不像是朋友的做法。”

秦失说:“我这样没有什么问题。我以为你们是老子的弟子,应该不一般,但看来你们没有得到老子的真传。刚才我进去时,看见老人、年轻人都在哭泣,但这些人中肯定有不想哭但不得不哭的人,有的人也许是出于礼节哭,有的是随大流而哭,并不都是心甘情愿的真实情感,总之没必要装出一副痛苦哀伤的样子。拒绝死亡就是逃避自然法则,就是对人类情感过分执着,忘掉了自然规律决定的寿命长短。”

老子本身主张顺应天道,超越世俗的七情六欲,哪怕生死也不能干扰内心。老子死后,他的弟子仍不能免俗,以惯常的做法对待吊唁的人,认为发泄悲伤是合理的表达,因而质问真情流露的秦失,所以秦失才批评他们。

秦失说:“适来,夫子时,适去,夫子顺也。”意思是老子在该来的时候,应时而生,在该去的时候,顺理成章去世。安下心来,听从时间的安排,根据规律顺应变化,这样喜怒哀乐的情绪就不能侵入人的内心。

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是对待生死最好的态度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看待生死的态度,人是偶然来到世界的,等年纪大了,时间到了,也会偶然离开这个世界。对待生死正确的态度是“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后世从这个典故中延伸一个成语——安时处顺。意思是:安于时运,顺应变化。庄子认为,只要顺应了自然规律,人的情绪就不会再被喜怒哀乐左右,身心就不会受到外界的束缚。

由于我们收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忌谈死亡,当人们谈论死亡时,会躲避或惧怕。庄子辩证看待生死,他重生贵生,积极寻求养生之道,另外他认为死亡是人生之累的解除,死亡甚至超越了生存本身的生命价值,应该坦然面对死亡。

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尽年”,真正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在于肉体存在了多少年,更重要的是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让这份价值能在人间发挥作用。真正的长寿是超越生命,以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是对待生死最好的态度

庄子对于生死的看法,也体现了他对万事万物变化的看法。无论遭遇福事还是祸事,都要处变不惊,尊重天命,顺应规律,这样的人生才豁达自在。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赛翁失马的故事就体现了顺应变化的道理。塞翁丢马几个月以后引来许多良马,人们都祝贺他,他说:“这怎么不是一种灾祸呢?”他的儿子骑马摔断的腿,他说:“这怎么不是一件好事呢?”

后来发生战争,国家征兵,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免于征兵保全了性命。好事和坏事可以相互转换,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无论是福还是祸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现实。

美国风险工程教授、哲学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著作《反脆弱》阐述了波动和风险无处不在,我们却可以从波动和风险中发现有利的一面。

根据变化和波动不断调整,就会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和反脆弱性,就能增长智慧。如果能够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摸索出正确的方法,就能在随机变动中建立反脆弱,增强应对能力,可以获得成长。

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是对待生死最好的态度

无常是生命的常态,没有完美的人生,就是人生的真实情况。人生永远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改变。

在不断流逝的时间里了解人生的变化莫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全力以赴做该做的事。以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正能量。

庄子的生死观,启发我们认清生与死,明白生死的意义。既不惧怕死亡,同时也有足够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承担生命中的苦难,安时处顺,在有生之年燃烧自己,发挥出所有的光和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因缘的时空里,培养一种淡然与超越,爱我所爱,行我所行,不问西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安时处顺   庄子   生死   夫子   自然规律   美文   老子   好事   心态   态度   风险   老师   价值   生命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