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商务印书馆对早期儿童文学教育的贡献

清末商务印书馆对早期儿童文学教育的贡献清末商务印书馆对早期儿童文学教育的贡献

经过商务印书馆的努力,教育界已形成了有关儿童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即儿童文学作品可作为教科书之外的补充读本,在课余或家庭中通过老师、父母的讲述或自己的阅读以获得乐趣,并接受思想教益,所以作品要文学性和教育性相关。

清末商务印书馆对早期儿童文学教育的贡献

现代儿童文学教育兴盛于“五四”以后,当时出现了“教师教,教儿童文学,儿童读,读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演说儿童文学,编辑儿童文学”的蓬勃景象。一般认为这种盛况的出现与五四运动前后国文教育者积极试行、文学革命者呼吁实行儿童文学教育有关。不过,“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虽然在晚清时儿童文学教育没有正式进入国文课程纲要,儿童文学作品在教科书中比例极低,但一些出版机构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已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通过多种手段予以推进。在近代,报刊对教育影响很大。就教育类杂志来说,影响最大的当属宣统元年(1909)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教育杂志》。1909—1912年,短短的三年时间,商务印书馆正是通过“其言论每每转移风气”的《教育杂志》试图确立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清末商务印书馆对早期儿童文学教育的贡献

广告宣传

《教育杂志》在创刊号的插页中,就刊出了商务印书馆编辑孙毓修译编的“童话”(《无猫国》、《三问答》等)和编辑林万里译编的“少年丛书”(《哥伦布》、《毕斯麦》等)的广告:“新年行乐,人之常情,而于儿童尤甚,惟乐事多端,欲求其有益者亦不多。本馆特编三书,以供新年之用,庶于行乐之中仍寓教育之意云。”另一插页广告开列了《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鲁滨逊漂流记》、《澳洲历险记》等九种从国外翻译来的探险或科幻小说。广告特意指出了小说的教育作用:“小说一道,足以启发神智,增进文学。东西各邦,无不藉为教育之助,以振起国民之精神,以下所列小说若干种,无非发爱国孝亲之至性,启冒险进取之思想,并及科学实业等事,以开其智识,书中不及言情之作、激烈之谈,诚少年学生不可不读也。”

广告的边栏有“有益小说”、“少年必读”、“宣讲实用”三个提示性的词语,说明这些小说不仅对学生有益,而且适合课外阅读。从“宣讲实用”的提示及在所列书名之间所加“以上三种学部审定为宣讲用书”的注解可以看出,编辑认为也可以在课余由教师宣讲给儿童听。

评价介绍

“童话”评介的起首便称:“我国儿童功课之外,无书可读,非为不规则之嬉戏,即溺于神怪淫盗之小说。校中之训练,与小说之渐渍,其收效不可同日而语。然则欲教育之进步,民德高尚,不能不有待于校外读物矣。孙氏此书为我国校外读物之嚆矢。”可见,是视其为儿童课外阅读之书以补课内训练之不足。虽然没有进一步提出儿童文学可以进入教科书以供学习,但指出了儿童文学阅读对教育进步的效果远优于“校中之训练”。评介者希望孙氏能快速出版更多的作品:“拟代我少年同学要求孙氏,迅速从事,虽月出三五册,亦不嫌其多也”,足见期待之切。

接着在第2期上又刊登了孙毓修的《童话序》。他认为小学教科书过于“庄严”,难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外更不可能再看这些教科书,所以有必要编写儿童文学以纠教科书之偏。

创作实践

《教育杂志》创刊号在“文艺”栏还登载了《馨儿就学记》。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者,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馨儿一年的求学经历。目的是“顾我可爱之少年,课暇时辄浏览焉”。文题上方标明为“教育小说”,从作者“天笑生”的名下所标注的“本社撰稿”可以看出他是杂志社的编辑。第2期还登载了《理想之模范小学》。文题上方标明为“历史教育小说”。分为“成立记”、“开学记”、“毕业记”三章,虚构了成立于宣统元年中部地区一个乡村小学里发生的故事。小说想象奇特,不同时代的著名人物可同时共事、同台对话,荒诞诙谐、妙趣横生。

编者曾批评林万里的“少年丛书”选材的“纯用外国人物”和多用典故的不足,而本国的史传故事因有圣贤豪杰的榜样示范可以激发儿童的进取之心,儿童故事因贴近儿童生活、不涉“典故”易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教育杂志》编者在这里尝试将这两种题材放置在校园内来写,可以说是较早的一种“校园文学”。当然《教育杂志》的阅读对象主要是教师,那么其创作为教师作教授教科书之外“宣讲”之用的意图就十分明显了。

理论研究

《教育杂志》还译编了《儿童读书之心理》一文,讨论了小学堂设图书馆的好处,阅读对儿童说话的帮助,儿童能识字时让其读有趣图书的必要性,男女因性别不同而阅读趣味也不同(如写“妖怪”的书,男女幼儿都喜欢,但男生到了四五年级就不喜欢了,而女生到六七年级仍然喜欢),什么时候真正喜欢读书,读自己喜欢的还是别人选择的,动物小说、神话传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儿童不同的益处。这是我国早期讨论儿童文学阅读心理的论文。从文中屡次出现如“巴勒斯”和“人类学者浦洛伯尼亚士”等外国人名可见,这是根据国外儿童阅读心理研究成果来写的。编译者认为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儿童心理需要,都应该让儿童阅读文学作品。

创办杂志

出版儿童文学的图书取得了成功之后,商务印书馆还以期刊的形式为儿童提供课外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商务印书馆在出版《儿童教育画》、“少年丛书”的基础上推出每月一期的《儿童教育画》、《少年杂志》。前者内容涉及很广,其中就有歌谣、寓言、谜语等;后者广告说得更明确:“本馆前编之童话,以极浅显之文,述最有兴味之事,出版以来,深荷学界欢迎,销数至广。今推广此旨,故事之外,益以时事评论、人物传记、博物资料、德育模范以及卫生、游记、寓言、美术等事,以杂志体裁出之,月刊一册,按期出书,较之旧出之童话尤饶趣味,想少年界所乐购也。”

商务印书馆积极推介这些儿童文学作品,虽然有受获取商业利润驱动的影响,但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机构,其对一系列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评价、宣传,在客观上确立了儿童文学与“国文”教科书相辅相成的地位。这些儿童读物在课外确实受到儿童们的欢迎。以孙毓修译编的“童话”为例,从其农历正月被《教育杂志》评论、推荐到当年农历八月,其第一集中的《无猫国》已出三版,《小王子》和《绝岛漂流》也已再版。孙毓修自称每译成一编就立即给同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编辑高梦旦看,高拿回家,“招诸儿而语之,诸儿听之皆乐,则复使之自读之”。又如冰心在回忆课外阅读儿童文学的经历时说:“我接触到当时为儿童写的文学作品,是在我十岁左右。我的舅舅从上海买到的几本小书,如《无猫国》、《大拇指》等,其中我尤其喜欢《大拇指》,我觉得那个小人儿,十分灵巧可爱,我还讲给弟弟们和小朋友们听,他们都很喜欢这个故事。”其中的《无猫国》和《大拇指》就是孙毓修译编的“童话”初集中的两则童话。

经过商务印书馆的努力,教育界已形成了有关儿童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即儿童文学作品可作为教科书之外的补充读本,在课余或家庭中通过老师、父母的讲述或自己的阅读以获得乐趣,并接受思想教益,所以作品要文学性和教育性相关。这些认识为“五四”以后儿童文学教育最终由课外进入课内奠定了一定的舆论和学理基础。(张心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商务印书馆   儿童文学   宣统   国文   清末   课余   文学作品   教科书   美文   贡献   童话   编辑   少年   儿童   杂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