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寂寞汉长城


寂寞汉长城

看完玉门关我们又去了汉长城,蔚蓝的天空下,一处长长的土城墙,被岁月风吹雨打,显得那样残破,在这空旷无际的戈壁深处,这残破的土城墙显得格外的孤零零,黄土的颜色,岁月的流转,历史的斑驳与残破,就在这里呈现。

汉长城用铁栅栏包围着,不远处有用铁栅栏围起的积薪垛,所谓的积薪垛在汉代是用来放置草和树枝用的,以用来点火起狼烟报警用的,历史风尘下,积薪垛现在已是由草,树枝及黄土构成了,已经风化成石头状,坚硬异常。远处的一簇簇低矮的树,孤单的生长在这无垠的荒野中,在大风中不停的摇摆着,像是在诉说着这千年的沧桑,这时光的悠远与苍茫。那耸立的峰燧,在守卫着这份孤独。岁月走远了吗?岁月从未走远,此刻他就凝固在这里,等我的到来。金戈铁马已化为尘埃,战马嘶鸣早已不见了回声,那男儿的热血,那女儿的离别之泪,相思之苦。就在此地,岁月尘封了太多悲伤,太多的故事。远望历史风尘,人生一路走过来最终无非就是八个字“爱恨情仇,生离死别。”

汉长城就是黄土砌成的,被铁栏杆围起的一段保存较完好,此处长城约五十米左右。玉门关附近的汉长城是土长城。与明代以后所修的砖长城不一样。汉长城大多是就地取材,此处汉长城是以芦苇为主干,中间由黄土填充而成,据说当时为了加固还在其中浇了糯米汁。相传千百年前这附近就有一条长满芦苇的小河,当年就是用这些芦苇来修建砌筑长城的,土长城已被风沙雨水侵蚀,已经很残破了,时光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历史沧桑感,厚重感。在此刻在这里在我的心里显露无遗。心中的苍凉,历史的负重此时在心中升腾,此刻让我为你而歌唱吧!

西部的声音之汉长城

你来自与泥土

和彪悍民族

血的浇灌

当年的辉煌不在

守卫你的人早已远去

如今

除了辽阔与荒凉

和那段残破的土城墙

历史在这里什么也没留下

天地悠远

我所想的和我所歌的

和昨天有什么不同?

网上介绍的这段长城是这样介绍的:

“在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有一段独特的用板土芦苇筑成的汉代长城遗址,最令人称奇的是,它仍基本保存完整。峰燧旁边有报警时用以点燃烽火的积薪垛15堆,最大的长2米,高1.3 米以上,而且都已凝结为化石般坚硬。在汉长城烽燧中曾出土1200多枚价值不菲的汉简。置身其间,恍若回到了那些金戈铁马的年代。放眼敦煌正北,远山一抹,起伏连绵,横亘天际,这就是马鬃山的支脉——白山。白山南麓,便是从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下游。这里戈壁灰褐平坦,湖泊碧水汪汪,清泉澄澈甘甜,绿草如茵,胡杨苍翠,红柳似火,骆驼饮水,牛羊吃草,黄羊奔跑,野鸟飞旋……一条婉蜒如游龙的汉代长城自东向西逶迤而去。长城的亲密伙伴——烽隧隐约可见。

宏伟、壮丽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西汉时,中原王朝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塞建设,对内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以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由令居(今永登)开始,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并将“亭”(烽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故国。这便是汉长城。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干线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支线。随着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中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段。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

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脚印之用,是一种防御措施。长城沿线,每隔十华里许筑有烽隧一座。这就是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远在三十华里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内现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汉代烽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烽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有的残高10米左右。烽隧顶部,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间小屋。有的顶部现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烽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以防备敌兵的骚扰和人侵,同时也为丝路上往来的使者、商队补充给养。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布。即用芦苇捆扎成束者名叫“苣”,堆成方形或圆形的芦苇叫“积薪”。“苣”的长短不一,长的达2.4米,短的为60厘米。还发现了8厘米长的“引火苣”。敦煌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存的“积薪”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中国之最。有一座烽隧周围存放的积薪多达十五堆,排列十分整齐,天长日久,凝结在一起,坚如化石。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长城、烽隧遗址中,保存着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如“玉门千秋隧”出土的西汉纸,经考证,早于东汉蔡伦造纸170多年。著名的“敦煌汉简”就是从长城沿线的烽隧遗址中出土的。它为研究中国汉代河西地区乃至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汉长城历经内蒙古的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赤峰等地,在内蒙古境内的历代长城中,除了金长城就数它最长了。东汉时期防御设施基本上是沿用西汉的,只是东汉初期为防御匈奴修筑亭障、烽燧之事甚多,但多是局部的补充,不在内蒙古境内。光武帝之后,由于南匈奴内附,北匈奴西徙,北境无事,就没有再修筑长城了。”

我走到戈壁的很远处去拍那些荒凉,拍远处一族一簇孤零零的戈壁植被,拍积薪垛。拍了一会,就远远见到同车的人都已经往回走挺远的了,我怕车开走了,把我一个人留在这荒凉的时空点上。我怕万一再穿越到汉代回不来了,万一汉代的美女不让我回来,就惨了。我就赶紧往回飞跑,跑回车上,车上的人都已在车上了。

车开后继续在戈壁上行进,司机没有拉我们去河仓城,我又错过了河仓城,河仓城其实是古代的一个大的军需储备库。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因其位于玉门关(小方盘城)东北20公里,又比玉门关大,所以叫大方盘城。根据英国人斯坦因(那个运走敦煌珍宝的英国探险家)和我国历史、考古学家阎文儒先后在此处挖掘的汉简及西晋碣石所记载的文字来考证,河仓城自汉代到魏晋时期(公元前104年至公元420年)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全部从此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以保证他们有旺盛的战斗力。因之,河仓城是古代中国西北长城边防至今存留下来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汽车在这无际的戈壁中孤独的行走着,时而能看到孤零零站立在荒漠中的那种黄土颜色的城墙城堡状遗迹。

汽车开了很久,终于到了雅丹魔鬼城。(待续)


西北行--寂寞汉长城


西北行--寂寞汉长城


西北行--寂寞汉长城


西北行--寂寞汉长城


西北行--寂寞汉长城


西北行--寂寞汉长城


西北行--寂寞汉长城


西北行--寂寞汉长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长城   玉门关   东向   土城   阳关   烽燧   敦煌   匈奴   戈壁   残破   汉代   芦苇   黄土   美文   岁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