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还不知好歹呢?”——别把爱变成害

高能预警:最近的文章比较颠覆三观,但是读完并实践后保准神清气爽,建议您点一下上面的关注,别走失。

——————正文的分割线——————

家人是我们的血亲,是最爱我们,也是我们最爱的人,牵绊最深的同时,也可能暗含着相爱相杀。

比如标题那句话,估计不少朋友都听过或说过,一边和对方作斗争,一边还要黯然神伤,心想:他什么时候才能理解我?

在《01.为什么有人宁愿听外人的话,也不听亲人的?》和《02.如何面对亲人对我们的干涉?》,我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干涉家人和被家人干涉的问题,今天将继续聊这个话题,聊到哪算哪。

前面我们说到了边界,今天将引入另一个重要概念:课题分离。

什么是课题分离?简单来说就是,谁决策,谁执行,谁负责。这个概念在前文也有概略的描述。

如果把生活中的问题用边界概念厘清,再通过课题分离找到责任主体,家庭生活的烦恼将减少——不夸张的说——90%

比如,让许多大人都头疼的孩子学习问题。往往是家长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威逼利诱的方法,钱也花了,心也操了,孩子还是不想学,学不好。当看到孩子毫不珍惜家长煞费苦心营造的良好环境时,家长非常容易脱口而出标题那句话,往往还会再加一句,“你对得起我吗?”希望孩子能在一瞬间幡然悔悟,立地成佛。

痛苦吗?痛苦。有用么?没用。

别怕,今天就用这个例子来分析一下,怎么做好课题分离。结果会颠覆你原有的认知,一定要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与此同时,请清空自己脑海里所有的固有观念,等着新观点的洗礼。自己的杯子是满的,别人无论如何也倒不进水。

课题分离第一步:划清边界,分清责任主体。

“孩子学习不好”,这个后果需要谁去承担?那自然是孩子。所以该努力的人是孩子,而不是大人。那为什么大人着急,孩子反而不着急呢?因为长期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认为,“学习好不好”是家长的课题——孩子把这个当成家长的事了。如果长期认为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为了别人,那积极性自然也是提不起来的。

有朋友会说,学习怎么能是家长的事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视角看看学习这个事:每天都是在学校和各种辅导班两点一线的穿梭,在家也少不了网课,没时间去发掘思考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从来都是被家长推着走,学好了家长老师会表扬,考不好家长就会很着急。这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孩子只是个线索人物,是个工具人,他不是主角,自然不会操主角的心。这样的教育,成了家长的独角戏,变成了感动自己的戏码,孩子只是友情出演配合一下,自然也提不起来兴趣。

也许别的文章会教你怎么去发掘孩子的兴趣点,调动他的积极性,这些都没错,但都不是最迫切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第一步首先应该是:放手

没错,放手

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至于怎么放手,放手后怎么做,下次再聊。

(真的不是吊大家胃口,刚才两个孩子轮番醒来,等哄睡他们回来码字,留给中国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今天先这样吧,细水长流。)

欢迎加关注,每天都有干货输入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前文   中国队   幡然悔悟   不知好歹   边界   美文   积极性   课题   主体   大人   家人   你好   主角   痛苦   不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