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84》,非乌托邦的遐想

《1Q84》,非乌托邦的遐想

村上春树的《1Q84》,单看书名,很容让人想起乔治·奥威尔的《1984》,但是写作手法并不相同,而且村上春树的《1Q84》,穿插描述,小说中套小说的双线描述手法,看似两个时空并行不悖地穿梭,最后却很自然的融汇一体。


第一次读村上春树,是年少时偷偷看《挪威森林》。之所以用“偷偷”二字,是因为当时纯属是冲着情爱描述片段去的,甚至刚翻开时就不自觉地直接跳到所谓关键部分。后来才慢慢开始真正阅读村上春树,包括《且听风吟》等等,但是依然过去了很久。


关于村上春树,似乎作为一种标签式的存在,更为贴切。每次提起他,似乎总是会将他当作文艺青年的最爱来看待。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诺贝尔文学奖陪跑者。


这部《1Q84》,承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风格,但是却鲜少使用了第三人称,而且是双线结构。一个是青豆的“替天行道”故事路线,一个是天吾修改《空气蛹》的故事路线。每条故事线独立成行,但是又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以至于最后的结局依旧显得几分诡异。


读小说与其他工具类的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你在小说中可以无所顾忌的代入自己,用一种角色代入感完全融入到故事中,与人物一起发展。


你时而可以是故事人物的视角,比如你可以是青豆,体会她的冷静与孤独;你可以是天吾,感受他的温润与炽烈。但是,你时而也可以以读者的上帝般视角纵观全书,为每一个即将到来的故事片段唏嘘感慨。


不得不承认,我最后也没有读懂“先驱”与小小人的关系,甚至是他们存在的寓意我都没有完全参透。这完全不同于我读《1984》,在乔治·奥威尔的笔下,我能清晰的感知到“老大哥”的无所不在,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窒息般笼罩在你的面颊、鼻翼上。可是在《1Q84》中,始终有一股不是神秘主义般的存在,一点点的在周身蔓延。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压抑,但却始终有种刻意阻碍的不顺畅感。


但是,不可否认,这依旧是一部流畅的小说,并没有太多晦涩之处,几乎可以一气呵成的读下来。上一次读村上春树,还是他的随笔散文集《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作为一个极具自律性的作家,我们都知道村上春树转卖掉酒吧全职写作之后,遵守了极其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以便可以有固定的时间用来写作。同时,他自己也成了一个马拉松的超级爱好者,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笔延展世界。


无论是青豆、深绘里还是天吾,村上春树为我们描绘刻画了几个或许在我们身边并不容易见到的人,但是我们却并不觉得他们陌生。尽管他们不是我们身边那些常见的朋友,他们似乎多少都有些古怪,可是我们就是觉得他们很熟悉。或许,骨子里我们自己就有几分青豆、几分深绘里、几分天吾。所以,我们才会觉得他们可能并不常见,却始终熟悉。


距离初读村上春树,已经过了二十年,一个作家,从一个人的年少时走来,然后时不时地出现在他成长中,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吧。那时读,带有几分羞涩与猎奇,而今读,多了些许时光的味道,浸染了光晕、剽窃了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村上春树   光晕   乌托邦   乔治   诺贝尔   挪威   并行不悖   青豆   美文   遐想   视角   片段   手法   年少时   路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