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此景成追忆

一个周末过后,再返校时那幢我住了十年的职工宿舍楼和一幢伴我一起变老的教学楼,我们也称为幼师楼已经变成了一堆废方,至此所有的关于那个年代那个单位的踪迹已不复存,所有的快乐、欢笑、困惑、痛苦都转移到记忆之中,多少有些不舍,也有些伤感,惭惭地也理解老一辈那种恋恋不舍的情怀或许自己也老了。

1991年的秋季酷爱教师这个行业的我,在职业选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们县城的职业高中。其实我不是师范院校的,也不是中职教师专项培养的,当年和我一起回来的同事就是中职教师专项的,我只是钟情于那三尺讲台罢了。

此情此景成追忆

当初的职高虽然说是属于县城学校,但校址则是选在远离城区的机场尽头,所谓的机场也只是偶尔有农用的播种机的升降罢了,说是一遍荒地也不为过,学校也就是钻过飞机场,再下一个坡才能到达,没有专门的道路,几乎可以算是与世隔绝,如果是世外桃园那也就罢了,乐得逍遥,事实上不是这样,顺着机场尽头的黄泥路下来,首先撞击眼帘的是两根砖柱和两扇用钢管焊成的大门,那个年代最流行的,记得门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非常时期不在意的话袖珍一点的的可以爬进来的,这也是记忆中的趣事,年轻时的笑谈,如今老友们相聚隅尔也会忆起那些臭事常常引起满堂大笑。大门两旁就是职工宿舍了,砖瓦结构的,是建于六七十年代的那种,入门便是厨房,很简单的,用半墙隔起来的,走进去就是天井,天井内接通有水管的,按有一个水龙头,那个年代也只有城市人才有的,不用挑水喝,记得后来我们还在天井放了个鸡笼,养了好多鸡,也养过一条狗,不是现在年轻们养的宠物狗,而是十分十分通人性的看家狗,只是后来跑出去了没有回来,为些我们还伤心了好多天。天井过便是住房了,分前后两间,本来应该是一房一厅的,但我们回来时住房紧张,就两个一起住了,我住外面的厅,一张学生床,一张办公桌椅,一块布帘拉起就行了,也挺知足的。更有趣的是,那时我们都年轻,每到吃饭时间便都拿着饭碗或坐在自家门前或到处流窜,笑语一片,其乐融融,记得有一年春季学期开学初的一个中午,两位同事炒了从老家的带来腊肉和腊肠,我们住这一排的七八个男男女女都扛着自己家的碗,盛着自家的饭挤到他们那里你一块我一块的抢着吃,我们这些女孩也闹得很欢。怀念那样的日子,如今住高楼大厦,有的只是“无缘对面不相逢”的感觉。这一排宿舍在1995年学校建厂房的时候拆掉的,那时我们也各自成家了。

职工宿舍前面便是学校的运动场地,说是运动场地,也就是两个水泥硬化的篮球场,木板做的篮球架,还是当初在这里的小学建的,球场以外的空地便是草地,是“芳草凄凄”的那一种,记得狗尾巴草特别多,也有那种开着紫色花的雏菊,我很喜欢,常拆几枝养在瓶子里,放在窗台上,用“现代人”的语言说,是有点小文艺青年的感觉吧。这一片空地每学期放假前我们都带学生拿镰刀锄头清理一遍,开学的时候以清理一遍,才不至于杂草丛生。前几天现在的一位同事闲聊,他说他92年来过这里,如果那时教育局让他调来这里他也不会来,那环境都不比乡下,还真的是这样,校园面积也不过四五十亩,小得可怜,而且荒凉得有一种凄惨的感觉。不过还好,当时来到这里的我们大多是二十来岁,充满青春的荷尔蒙,带领着一群半大的孩子也让学校生机勃勃。

此情此景成追忆

越过这一片草地,进入的就是当时学校唯一的一栋楼房,教学和办室于一体的三层小楼房,据说是我们县的第一栋教学楼,因为当初是小学生用的,所以设计的教室都很小,标准容纳量应该就是35人,也是当初中职学校要求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我学校毕业回来的那一年,因为高三有个农业班,学校又紧缺农学专业的教师,于是便接手了一个高三年级的一个农班,30位同学。高一就不同,那一年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中职招生特别火,高一年级的两个班竟都有了超编生,每个班都都将近五十人,小小的教室被挤得满满的,挤到了讲桌前。印象最深的是我上讲台的第一节课,上课喊起立的时候,坐在第一桌的同学站起来时居然比站在讲台上的我高出一大截,这位学生长得有点老象,直接吓了我一大跳,我以为是哪位领导突然来听我的课,那一节课让没有教学经历更谈不上教学经验的我给学生上了一堂自己认为最糟的课,之后才知道原来只是一位新生。现在每每想起这一件事都觉得好笑,其实那时的我更像是学生。在这小小的教室里上了一年的课之后就搬进新的教学楼。如今这栋楼也在去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溢为平地,成了学校的停车场地。

伴我从少年到白头,从青涩到成熟的是我们后来说的:幼师楼。这是我来到这所学校后建的第一栋新楼——三层楼,每层六间,两个教室,暖阳色的外墙。之后的很多年,中职的招生步入了低谷,班级也越来越少,这一栋楼容下了所有专业的学生,我们老师也随着招收专业的不同不断地去提升自己,之后我便转移到幼儿教育工艺美术、餐饮专业的社交礼仪的教学当中,把孩子们雕成最美的样子,期间也当过班主任,也哭过笑过,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学生送了一届又一届,而我从没走出过这所学校,从青春到白首,陪着一个一个返校探望老师的学生一遍一遍地走这栋楼的每个角落,一起回忆她们的过往,她们说:当年我们真调皮。我说:当年你们真可爱。以后她们再回校再也找不到她们当年位子了,只有回忆,2019年11月这栋也完成了他的使命,永留在记忆中了。

此情此景成追忆

教学楼的前面就是后来建的教工宿舍楼,两房一厅,50多个平米,95年建成的,四层十六套。2008年我住进了这一栋楼的顶层,一住就是十年。直到2019年11月份我是最后一个搬出了这里。去年楼后面又新建了一栋六层的综合楼,将我欣赏了十年的河对面的小岛美景遮得严严实实,心中开始有遗憾了。当初这栋小楼傍水而建,阳台是对着后面的小溪的,一年四季我都喜欢搬个小靠椅或依在栏杆上看春天那里的大树抽出来的新芽嫩绿嫩绿的,总让人感觉到春的活力,惭惭地叶子变得更绿了,有的墨绿墨绿的,有的为草绿色的,如多种绿我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或许用画笔更来的直接。如果问我更喜欢那个季节,我不犹豫地告诉你是秋季,记得有一年我在德保的同学发来德保红枫旅游景点的照片给我,邀请我去玩,当时我正在阳台上欣赏小溪对面几棵已经抹上浓彩的枫树,随手拍了一张发给他,他便说,你不用来了,我去你家阳台旅游。其实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有到小溪对面的林子里,但每年都会在阳台上安静地享受着美景追随着更迭的四季。这几年还能看到一大群的白鸟,他们说是白鹭,在秋冬季会在这林子里生活一段时间,我经常在他们出没的日子里欣赏它们的起起落落,静静地倾听幽悦的鸟鸣声,我想这也应该是一座鸟的天堂。清晨天气好的时候喜欢上楼顶,去看在小河里划着一叶小舟悠然自得撤网收网老者,偶尔看到有带着鱼鹰的,有点在漓江边的感觉。夜晚如果说还有风景的话,便是夜钓的人们了,在黑暗中总有那么一点两点忽明忽暗的光,之前我不知道是什么,以为是萤火虫的光,后来才知道那是痴迷夜钓的男人,每次看到的肯定不是同一个人,不理解他们的这项爱好,但挺佩服的,这也是一道 风景。偶尔听说要将对面的小林子改造了,改成体育场,觉得好可惜的。

五六十亩的校园如今已变成几百亩,昔日的破破破烂烂也不复存,当年的篮球场早已不在,宽敞的教学楼群拔地而起,更美的景色在等着我们,过去已是永恒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德保   幼师   天井   此情此景   林子   教学楼   小溪   美文   场地   当初   当年   说是   两个   感觉   教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