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爷爷喂养出的泪水


袁爷爷喂养出的泪水

5月22日,地铁穿过隧道,轰隆隆的击碎了我的泪腺,袁爷爷容颜一遍遍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人生有多少陌生又熟悉的人,唯有袁爷爷的离去让我感受到生活那份如水稻一样沉甸甸的悲伤,那些关于粮食的故事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成长,只有经历过这些艰辛岁月的人,或许才会懂得袁爷爷的爱和付出是如此厚重。

在那个旧旧的灰蒙蒙的故乡,满山青翠布满了我们光溜溜的小脚丫,尘世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追着哥哥姐姐的背影,漫山遍野盛开的都是欢笑。童年虽然不知贫苦为何味,但那些糙糙玉米面粉和软糯细腻的白米饭,在舌尖却有如此大的差距,时至今日我还清楚的记得每一口的粗糙和每一口的糯香,童年就在这两种口感交错中慢慢长大。没有更多的美食和肉类,也只能设计机关捕捉山野的老鼠和鸟类,撒上盐巴架上柴火,便是最美味的美食。

那时候一大家子七八口人,每顿都要用柴火煮一大锅主食,因为农田不高产,所以半锅都是粗粗的玉米疙瘩,大人们都尽可能把洁白的白米饭留给孩子,虽然记忆中没怎么挨饿过,但吃的都不怎么好。

时间来到了读小学的年代,小小年纪就要寄宿的我们,每个周末都要背上沉沉的5公斤大米,这就是我们一个星期的伙食,因为大米很金贵呀,能换来青菜和萝卜,还能让自己有书读。我们总是在父母面前小心翼翼的称好自己的“生活米”,一粒一两都不能少,在长达四五个小时的徒步山路上,我们会将大米捆扎的结结实实,放在书包最深处,不允许有任何差错,不允许一斤一两的丢失。

就是简单的几斤大米,每年总会在水稻收获前出现几个月的空档,父母只能去街上购买,不然家里就要出现断粮了,所以自小我们就要被告知餐桌上不能掉饭粒,如果自己掉了就必须捡起来吃完,然后就是自己的碗必须吃干净,如果吃不干净必将承受父亲重重的筷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我们80后而言是很气真切的写照,直到上了初中,杂交水稻在我们当地彻底普及,父亲每个春季都回去街上购买水稻籽,一次只需要两株稻苗就能长出一大丛,从此就再也没有断过粮,也再也不用被大米去学校,因为有更多的粮食,爸妈能把多于的粮食拿去换钱,这一切仿佛就在昨日,又匆匆的走过了我的记忆。

在课堂上我知道了这种神奇的稻种是一位叫袁隆平的爷爷,几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和烈日之下辛苦研究出来的成果,我这辈子就记住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技发展的是那么迅速,从传呼机到智能机仿佛在眨眼之间,桑田和口粮再不是人们口中的常谈,但90多岁的袁爷爷依旧躬耕于稻田和烈日之下,一低头就是一辈子,一抬头就是满满粮仓。

随着成年,也越来越知道在遥远的非洲,还有几亿的人忍受着饥饿,哪里有饥饿就有袁爷爷的身影,他把他的毕生所学全部奉献给了这个世界,禾下乘凉梦,天下再无饥饿一直是这位老人一辈子的心愿。

道路两边响起了汽笛的轰鸣,几公里送别的人群,手里的一束束鲜花,目送着袁爷爷自信坚定的微笑远远离去,我的泪水经不住瞬间稀里哗啦,吃着他给予的每一粒米饭长大,那种熟悉就仿佛曾经喝的母亲的母乳一样,温暖又难以忘怀。

每每想起袁爷爷,我眼眶总会不自觉的湿润起来,曾经一个记者问他:您是不是特别担心中国人民会再次遇上饥饿?袁爷爷思索之后说道:不会了,不会了!这就是中国人最大的底气,也是作为中国人最自豪的宣言。有些眼泪因为某个人永远流不尽,因为感动和感恩一直在内心暖烘烘的驱动着我。


袁爷爷喂养出的泪水


袁爷爷喂养出的泪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个旧   桑田   金贵   稻苗   稻种   谁知盘中餐   爷爷   柴火   不允许   水稻   烈日   美文   饥饿   大米   玉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