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黑话到底得罪了谁?沟通效率低是主因

张一鸣也没想到,自己一段高级的发言居然会意外引爆了舆论,而且还被人冠上了互联网“黑话”。


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黑话到底得罪了谁?沟通效率低是主因


有人说,黑话代表的是企业文化和互联网精神,它也能让一个职场“小白”迅速蜕变成行业“老炮”。也正因此,互联网黑话被无数互联网人创造、强化,甚至奉为圭臬。


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黑话到底得罪了谁?沟通效率低是主因


有进入大厂的员工笑称,就像大家学英语一样,自己一进大厂,第一感觉就是——我必须得尽快学会“大厂语”!否则就像置身国外一样,根本没法交流。


比如一个部门里人还不错的大哥和我说,“咱们部门新人第一年大概率都是325,那是为了激励你们。熬过这一年,争取第二年375”,听完这句话,我真是一脸懵圈,只想给这位大哥打个666。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阿里的绩效打分体系,325意思是3.25,意味着被判定为没有潜力,没有年终奖,有可能被劝退,375的意思是 “对团队有影响,和组织融为一体且被广泛好评,属于标杆” ,有年终奖。


除了像这样不把话说全,还有中英文夹杂的。带英文说话没问题啊,我本来就是英语专业,但互联网人说的那些英文单词,真实意思有可能在词典里都找不着!比如HR会说,“希望你能尽快landing,不至于太被动”。


那么问题来了,landing究竟是什么意思?一个英语专业员工都不敢去问。因为landing,作名词时,意为楼梯;作动词时,意为降落,着陆。查完词典,那只能姑且认为,HR希望大家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吧。


其实,互联网黑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些普通词汇,而且更容易被人理解。


信息分发 = 在这个平台发视频,图片,文章。


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 = 视频,图片,文章一起发。


内容生态闭环 = 这个平台发完了,然后那个平台自动复制一份也发出去


赋能客户 = 帮用户赚钱


增加横向不同场景价值 = 再弄几个平台


延长服务链路 = 多帮客户弄点广告类型


大厂“黑话”确实是一个槽点,有时和朋友聚会聊天,大家也会互相吐槽最近听到了哪些新鲜的“黑话”,还会互相解释,但比如“耦合”、“生态化反”这些词,我一直到离开大厂都没有理解。不过现在,远离了大厂之后,我也远离了那个话语体系,也不需要去理解了。


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黑话到底得罪了谁?沟通效率低是主因


的确,“黑话”或者专业术语最重要的是能降低沟通成本。但最害怕的是,大家说了半天,结果互相都没理解对方说啥。


比如浸淫互联网黑话多年后,某次和圈外朋友说话就会发生鸡同鸭讲的情况。有大厂员工吐槽,有一次他和初中同学打电话,他在村里开小卖店,说镇上新开了一家超市,他的生意就不好了。


他就习惯性地建议对方:这个时候得先启动回流策略,然后打造自己的壁垒,最好能再借助大数据,捕捉用户需求,最好在细分赛道上找准自己的优势,占据用户心智。


他个人觉得自己提出的建议都特别好,但他之后再也没回过对方的信息。后来听另一个朋友说,“他觉得我看不起他,故意说一些让他听不懂的话臭显摆。”


互联网黑话就像是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这玩意没有什么意义,说的人知道,听的人也知道,但是为了彰显自己的 “ 身份 ” ,就都要这么说。


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黑话到底得罪了谁?沟通效率低是主因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职场交流中经常使用这种词汇的并非几家互联网公司的专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赋能」、「闭环」这样的「术语」早已是所有互联网从业人员们的「黑话」。


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黑话到底得罪了谁?沟通效率低是主因


在职场社交软件脉脉上,一些仅是利用平台询问问题的帖子下经常会有网友开始用「大厂八股」对发帖者进行发问,以「互联网之道」还「互联网之身」进行调侃。


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黑话到底得罪了谁?沟通效率低是主因


甚至为了应付各种复杂的汇报和职场交流,有互联网人将相关的「空洞」名词和动词整合在一起,像词典那般供人对照使用。


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黑话到底得罪了谁?沟通效率低是主因


现流行的「八股」或许有更早的雏形。早在几年前,一些形容创业公司相关行为的词汇就已被包装成了新鲜的模样。那时网友尝试将这些词语直白地翻译出来,以创造一种「揭开面纱,露出反差」的效果。


比如「孵化器」翻译为「办公室出租」、「天使投资」翻译为「借钱给朋友」。


但需要承认的是,使用这些词汇的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只要记住这些词汇,就能够在相应的情形下套用。因为词义的抽象和模糊,再加之词语本身被塑造的权威性,没有人可以对此类词汇轻易否决。


「互联网八股」的名号名不虚传。


比如,在门槛较高的互联网公司,用包装过的词汇进行日常的表达某种程度上也算一种特定圈层的交流语气设定。正如外企通常需要员工取英文名来进行日常的称呼,互联网公司在内部业务上的交流也需要这种可以突出企业文化的包装方式。


因为,互联网是最需要会讲故事的一部分人。而且 “ 互联网黑话 ”能形成小圈子。只有你掌握了里面的语言,你才能进入这个圈子,才能被认为是自己人。


而造词是讲故事的一部分。没有人知道最早在互联网行业造词的人是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造词者以前仆后继的姿态涌现。


比如,「互联网思维」、「生态化反」、「新零售」等。毫无疑问,一个模糊并无具体含义的词汇足以概括任何形式的各种故事。而具体如何理解,则要看公司和创始人对该词汇的践行。


1946 年,作家乔治·奥维尔提出了「语言腐败」这一概念,认为具有话语权的人出于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目的改变了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了词汇全新不用的含义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如今,一种对词汇的相似异化在互联网公司发芽。近 10 年来,互联网行业高速地发展,与互联网企业打交道成为了人们生活以及消费无法回避的大象。与此同时,行业内部的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为争夺大厂的 offer 挤破头颅。


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黑话到底得罪了谁?沟通效率低是主因


《人物》杂志在关于「互联网黑话」的相关报道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互联网大厂员工在与另一个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对话时,由于对方使用的「黑话」过多,自己听不懂,使得自己以一种反击的姿态说了更多的黑话,最终交手下来,项目进展为 0。在暗自较劲里,无效沟通就这么产生了。


当互联网企业为了门面上的光鲜而创造和玩弄起文字游戏时,效率则会大大地降低。众所周知的是,与人沟通最好并且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用简单、直白的话语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在讲究效率的互联网大厂,过分地使用抽象的语言铺张,是对沟通方式、互联网公司员工和互联网产品本身的损耗。


「八股」之所以是「八股」,是因为其目的就是应付问题而非解决。而「黑话」遇上能够合理和适度运用的人,词汇本身也未必有如此不堪和需要被抵制。


无论如何,只要行业还存在,「黑话」将永远存在。但至于「八股」,醒醒,那永远没办法赋能。除了切中你的痛点,倒逼你打出一套组合拳——别无他用。


值得警惕的是,诸如此类的陈述充斥在互联网世界,也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的边界决定世界的外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这样写道。这是一个互联网大厂黑话朝着现实世界侵蚀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黑话   维特根斯坦   效率   目的   闭环   组合   抓手   网大   主因   美文   底层   词典   词汇   含义   逻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