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书则可变其气质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主要看气质”,那么气质是什么呢?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气质”,在过去,又可称之为“气概”、“风度”、“气度”。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人格”、“人格美”。“气质”主要是与自然环境以及遗传相关,是一种人格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特质。故而人们普遍认为,气质性情不像德性、智性那样,与知识学问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气质是无形的,是“含而不漏”“隐而不显”的人格内在魅力。

曾国藩:读书则可变其气质

近人曾国藩在学问与性情的关系方面有一个独特的思想,就是肯定人的性情气质与学问知识具有某种关联。他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依曾国藩所说,“气质”也可在后天的成长中去培养和塑造,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说明了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这或许能给我们浮躁的现代人一些启示。

我们中一些人也许都有一种改变自己习性的愿望,但总是难于达成,而依然继续按照原来的生活习惯思考和行事,这并非是我们心里不愿意改进,而是实在因为变化太难、也许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之前,我们就已经彻底放弃了,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我们也只不过是“五十步而笑百步”而已。

曾国藩的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都非常高明、精明。连他的对手石达开也不得不佩服道: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梁启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青年毛泽东在1917年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谈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读书则可变其气质

再加上《曾国藩家书》对近代士人以至现代人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影响,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接近儒家最高境界“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读书人。但年轻时候的曾国藩并非完人,在这些称赞和荣誉之后,是曾国藩不断反省和自强的艰辛奋斗之路。

读书变换气质


首先曾国藩的智力并不及中人,他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他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这并不完全是谦词。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诵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个小偷本想等他睡了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

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17次秀才,一直到43岁才勉强过关。曾国藩的几个兄弟虽然也都经历过十年寒窗,却没有一个达到举人的功名。曾国藩本人从14岁起参加县试,前后考了7次,到23岁才考上秀才。放到今天很多人,或许会早就放弃读书而选择更有“前途”的事业了。


曾国藩:读书则可变其气质

虽然曾国藩比较“愚拙”,但曾国藩有自己的读书心得。他强调读书要读经典,而且要熟读,没有读完一本书,最好不要读下一本书。他教导自己的子女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他还强调要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

“慎独”的工夫


就是这样一个“笨拙”的曾国藩还有很多常人的毛病甚至喝花酒等不道德的行为。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的朋友陈源衮新纳了小妾,人称貌若桃花。曾国藩心中艳羡不已,便登门一睹芳颜。到朋友家后,曾国藩先聊了点学问,接着就夸朋友艳福不浅。这还不算,曾国藩还要一睹芳颜,朋友心中万般不愿,但耐不住曾国藩强说,便将小妾喊了出来。曾国藩见了大赞其美貌,还说了些挑逗的话,令人很难堪。

回家后,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到:“猥亵大不敬。”后来,曾国藩又和其他朋友聊起调戏之事,因此和陈源衮闹翻。回家他又在日记当中写到:“真禽兽矣。”曾国藩通常夜深人静的时候,用儒家“慎独”的工夫对自己白天所思所做,进行反省和忏悔。虽然心有所“荡漾”,但要时刻警醒自己,所以他在日记中记载道“不为圣贤,则为禽兽”。


曾国藩:读书则可变其气质

虽然曾国藩比较“愚拙”,但曾国藩有自己的读书心得。他强调读书要读经典,而且要熟读,没有读完一本书,最好不要读下一本书。他教导自己的子女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他还强调要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

养生与为学并重

曾国藩年轻时候体质虚弱,又“心血积亏太过”,但后来他却能在繁忙的军旅生涯中保持精力旺盛,则与他注重治身养心有很大关系。他说:“凡沉疴在身,而人力可以自为主持者,约有二端:一曰以志帅气,一曰以静制动。人之疲惫不振,由于气弱。而志之强者,气亦为之稍变。”强调要用“持志养气”的方法要对抗生理的疾病,做到我强则病弱,否则是病强则我弱。

曾国藩养生治心之二法,是养生与为学并进。他提出“养生六事”,他说:“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养生六事励儿辈: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此皆闻诸老人,累试毫无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试行之。”又说,“养生与为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对我们现代人一得病就想着找名医吃贵药的治病心理是极好的警示。

曾国藩更注重“养生以治心为主,以不药二字为准。”他追求的圣贤人格理想,一方面具有宋儒那种戒慎、恭敬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又明显具有刚勇、豪迈的气质。所以曾国藩这样一个愚笨又有着不良习性和体弱多病的“平庸之人”,之所以能够做出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是肯定有其过人之处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儒家   愚拙   气质   慎独   近人   后学   死记硬背   圣贤   札记   美文   现代人   性情   学问   人格   家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