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她叫王治未,中共党员,是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的“助学母亲”,大家都爱称她“王孃孃”。

王治未出生于1939年2月29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至1958年,王孃孃在原遵义县高坪区混子乡任妇女主任,1959年至1961年在原遵义县沙湾供销社工作,1961年在原遵义县高坪粮管所就职至退休。

纵观王孃孃的一生,革命、忠诚、积极进取、嫉恶扬善、无私奉献、与时俱进是她的标签。自16岁入党以来,她一辈子乐于助人,一辈子收获着信仰的快乐!认识她的人都评价她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


党章是共产党员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


2020年12月19日傍晚,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于王孃孃的家人来说,却充溢着无可言说的悲伤,81岁高龄的王孃孃因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猝然离世。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王孃孃的遗物


家人在含泪整理老人包里随身携带的物品时,发现她包里只有1本新《党章》、1块旧手表、5个记事笔记本和几十块零钱。在她衣服口袋里还有一枚党徽。

“母亲13岁加入中国共青团任村团支部书记,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妇女主任,20岁正式参加工作,在窗口服务单位工作至退休,她那颗热爱党、拥护党的赤胆忠心,从小就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和她身边的人……”

这是四女儿在日志里记下的一段话。不论是在亲人眼里还是朋友眼中,王孃孃的一生都充满了党性。

在王孃孃的包里,不管放着什么,都总有一本《党章》。“党章是共产党员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这句话,王孃孃念了一辈子。

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九大召开后,每次《党章》修改,王孃孃要么到所在党支部要新《党章》,要么干脆坐车到城里新华书店买《党章》,对《党章》的学习、遵守、尊崇,成了老太太一辈子坚守的原则。每次党代会后,她都要将《党章》修改的内容给子女进行宣传,而且还经常向是党员的女儿提问党员应知应会知识。

佩戴党徽是王孃孃觉得非常自豪的一件事,也是倍感庄重的一件事。每逢国家大事、大会召开,王孃孃总会提前守在电视机旁。参加任何一种公众活动,她都要谨慎地佩戴好党徽,她说:共产党员随时要亮明身份。因此,平时她的兜里也总揣着党徽。


王孃孃平常最喜欢哼的歌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王孃孃缴纳特殊党费支援汶川救灾


王孃孃常对子女说,自己的父亲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从小受父亲影响,对党的感情就很深。她出生在旧社会那时,妇女没有多大地位,女子难以进学堂。小时候王孃孃十分羡慕能够读书的弟弟们。直到解放后,她加入共产党,组织让她进夜校读书。“是共产党让我上了学”,王孃孃经常这样感叹,这也是她日后倾力帮助贫困学子的“情结”所在。

有了文化,开阔了视野,还能为人民服务。王孃孃十分珍惜工作岗位,她经常说,“解放了,妇女不仅翻身做了主人,妇女还能顶半边天”,王孃孃说,“必须要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服好务,才对得起共产党。”

对共产党的热爱,王孃孃发自肺腑。几十年来,每逢清明节,王孃孃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到红军山或其他地方的烈士墓前扫墓,子女还小就带着子女,后来子女们长大有了各自工作,就和老伴去。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王孃孃生前与老伴到韶山缅怀革命先烈


红色圣地更是王孃孃心中的“丰碑”。近处的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成了王孃孃的“朝圣”之地。后来经济条件好了,在孩子们的陪伴下,王孃孃去了心心念念的韶山,还看到了从小就向往的天安门,这让王孃孃内心激动不已。

王孃孃和老伴平时最爱看的两档节目,一是《新闻联播》,二是《海峡两岸》。党和国家有什么重大举措和号召,通过新闻了解后,他们便及时给身边的人们传达。祖国的统一时刻牵着两个老人的心。香港澳门回归后,王孃孃和老伴一直希望去回归的土地上走走。子女们为完成母亲的心愿,特意陪她去了一趟香港。那一刻,站在“回归纪念塔”前的王孃孃和老伴都热泪盈眶了,她和老伴由衷地说,“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感到自豪……”,并在紫荆花雕塑下留下了为祖国点赞的照片。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母亲也想到台湾看一看,遗憾的是此生未能满愿……”小女儿树林说到这里,神情黯然。

“坚决要听党的话”,王孃孃经常这样告诫子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区实行封闭管理。考虑到老两口单独居住,经常去探望的子女们无法前往,心中十分焦虑。王孃孃就在电话里告诫子女,“一个也不许来,必须听党的指令”。

后来封闭解除,王孃孃从电视新闻里看到国内外的对比,发自内心的为祖国感到骄傲,她对每一个人说,“中国共产党真是太伟大了,太伟大了!”一脸神情激动,与有荣焉。


20世纪初,遵义市汇川区要修建工业园区,其中,较棘手问题之一的事情就是群众“迁坟”这件事。

当时,王孃孃家的七座祖坟也在规划区内,拆迁消息发出后,在几个子女不知情的状况下,王孃孃就和老伴一起悄悄把祖坟“迁”了,连当地干部都是在她“迁”完坟后才知道这一消息。她带头支持征地拆迁的举动,加快了当地的群众工作,推进了工业园区的建设。

“共产党员就是要主动带头,就是要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这份信仰,王孃孃坚守了一辈子。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王孃孃带着家人在沙湾镇参加"6.22"灾后重建捐助活动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在王孃孃去世后,她包里的遗物除了党章之外,那5本记事本,其实是她的党情日记。因为这几本记事本里,除了电话号码,就是她平时记录国家大事,以及她本人参与党组织活动或者会议、缴纳党费等内容的记录,字数不多,有些记录虽然仅有一两句话,但可以看出她生前最重视的事情全部都与党员生活有关,只言片语体现了对党的忠诚。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据她的三女儿回忆,母亲多年一直有记录的习惯,随身总揣着记事本,遇到重要的事情都会记录一下。女儿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在她多年前的一个记事本(党情日记)里夹着一张《平反证书》,原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王孃孃曾遭受过迫害,1967年组织予以平反。但这段冤屈的往事,王孃孃这么多年从始至终都未给子女们透露过。当看到这张《平反证书》时,她的几个女儿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因为,她们说从来不知道母亲有过这段委屈,难怪母亲经常教育他们要相信共产党,而且经常念叨“共产党绝不冤枉一个好人,有错必纠”。这位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坚贞令人动容,那种发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让人感叹。


“不怕麻烦的‘忙’着


“王治未是个党员,初见她时才是个20出头、很开朗的小姑娘,和谁都聊得来,性格特别好。工作也很严谨,从来不出错。”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何光玲讲述王孃孃事迹时忍不住落泪


何光玲是汇川区高坪街道原党支部书记,成立社区后任社区河东党支部书记。据他回忆,从1961年王治未进入高坪粮管所工作以来,两人便相识,至今已有60载。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遵义县妇代会的留影 (王孃孃 第一排左4)


“在高坪粮管所工作时,王治未负责粮食过秤工作,过她手的粮食,不会多也不会少,几十年来从未出错,深得群众信任。”何光玲说,正因如此,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岗位能手”,并被选为遵义县妇代会的代表……

早在计划经济时代,王孃孃常为粮站下班后晚到群众难以买粮打油的情况担忧,她给领导反映这一问题后,领导让她另开一个小店作为粮站的代销店。从此,不论早晚或节假日,她的小店就成了群众的“及时雨”。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开放,王孃孃开起了粮油店,山里人差个几角几块的事情不仅经常“算了”,还常常10元20元的接济困难人家,为贫困的乡亲送米、送油的事就数不胜数了。她还很幽默地说,这些年挣了一些钱,自家子女用一些,周济他人一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个人到群体,王孃孃帮助的人不在少数……

王孃孃的娘家有个叫“宋家山”的地方,人畜饮水困难,她跑到县里,找到县委书记、财政局长,硬是要来资金,让宋家山群众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这事儿后,找她帮忙的人越来越多,她也常常往返县里。

女儿们问她,“经常跑县里找领导,你就不怕给人家添麻烦?”她说:“怎么能这么说呢!他们是共产党的干部,共产党打天下就是为人民谋福利,这是共产党的本职,怎么能说是添麻烦?”

“在当地,哪家有点事或者矛盾,最喜欢找的就是王孃孃。”在老伴谢大勋的回忆中,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老伴王治未一直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因为她牢牢记住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为老百姓勤勤恳恳办事。无论是主动到相关部门争取项目,帮助山水间的父老乡亲修桥铺路,还是帮助家家户户安装进了自来水,她都以那颗纯真和火热的心来为人民服务。在2019年汇川“6·22洪灾”后,她又拿出自己的积蓄捐赠了1万余元,还带着侄儿去捐赠了4万元,支持家乡沙湾和高坪灾后重建。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王孃孃生前工作的粮管所旧址


王孃孃在粮管所工作时,有位群众哭着找到她,说自己200斤大米的码单(凭证)掉了。王孃孃一边记下码单信息一边安慰,“只要有人捡到肯定会来领米,如果码单跟你说的相同我就帮你扣下来。”

果然,不久就有人拿着码单来取粮食,王孃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让码单物归原主。

“这事本来都过了,后来我家搬家要刷窗户,有个人就主动来接活儿,我们想反正都要给钱,谁都一样,就让他刷了。给钱时,那人说什么都不收,还说要是给钱他根本不会来,后面才得知,那人就是那位当初丢了200斤大米码单的群众。”谢大勋回忆,多年来,无论相识还是素不相识的,哪家有病人帮找医院、请医生出诊、借钱看病、小孩读书、老人小孩走丢……她总是倾力相助。

在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道路上,王孃孃还是一名义务司法调解员,几十年来,没人能统计出她调解过多少民事纠纷,就算没有谁授予过她任何这方面的荣誉,但她总是乐此不疲。到了晚年,这样的电话也总响个不停,有时一边做家务,还一边打电话给别人提供司法援助,帮助对方排忧解难。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王孃孃原高坪住址


据王治未的侄女婿黄朝平回忆,1999年2月的一天,他正在王孃孃家玩耍,高坪镇鸣庄村(现高坪街道鸣庄社区)楠木组一位姓罗的村民到她家来说,“听说你最爱帮忙,我有件事想请你帮帮我……”

当时天气还比较寒冷,这位罗姓村民只穿了3件单衣,身体还冷得微微发抖。见此情景,王孃孃赶快招呼他在火炉子边坐下烤火,给他端来热茶,又立即从衣柜中翻出一件棉衣让他穿上,才坐下听他讲述需要帮忙的事情。

原来,罗姓村民属两女结扎户,2个女儿在外省相继结婚,家里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比较艰苦。当时,他家原来承包的4份责任地被别人霸占了2份,鸣庄村委会多次调解后仍未归还。

听完讲述,王孃孃便带着罗姓村民到高坪司法办和法庭咨询情况,又以罗姓村民代言人的身份向法庭起诉,通过法庭判决,这2份责任地又归还了罗姓村民。

如此这般费时又费力的事情太多,诸如义务帮助村民筹资修路、解决家庭纠纷、提供各类司法援助什么的……多年来,王孃孃就是这样不怕麻烦的“忙”着。

“也是因为她爱管‘闲事’,大家都很尊敬她。镇上有集市,她背个背篓出门,常常逛一圈背篓就装满了,菜、肉都有,连谁装的都不知道。后来遇到集市她就出门逛逛,从来不敢背背篓。”谢大勋说,“那时在高坪的‘家门口’总能收到当地群众放的新鲜蔬菜,也不知道送菜的人是谁。”


“我们姐妹几个都曾怀疑我们不是亲生的”


“我们姐妹几个都曾怀疑我们不是亲生的。”小女儿树林一语惊人。

原来,尽管读过夜校,但从未跨进学堂门的王孃孃还是对“未能上学”充满遗憾,这份遗憾也铸就了她终身“爱学”的情结。

树林记得,母亲对“读书”这件事“执念”颇深,看到读书刻苦的孩子就喜欢,又十分见不得哪家孩子读书“好”却又家庭困难。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就是以后的人才,对国家有用啊。”这句话王孃孃常挂在嘴边,甚至还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专门贴在家里的墙壁上。

“我家吃饭从来都是十几口人挤一张桌子,抠桢子(蒸饭的器具)缝隙里的剩饭是常有的事。”树林回忆,上学时,只要听说班上谁成绩好但家庭困难的,母亲总让她们姐妹几个把同学带回家吃饭、送衣物。如果家里突然多了人吃饭,母亲也让同学们先吃。她常给自己的子女做思想工作,“如果她们因为贫穷耽误了学业,那就可惜了。”

她常对来家中吃饭的学生说,“国家需要你们这些有知识的人去建设,只要你们成绩好,将来考出去了,不贪不占,好好做人,好好为群众办事,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半边天》栏目报道王孃孃助学事迹


她对这些学生的好,甚至让几个女儿都有“自己不是亲生的”这样的想法。

王孃孃资助了众多的学生,有好吃的好穿的,总是他们优先,尽管她那时的工资也才几十元。这里面就有二女儿的同学何玉莲(化名)。在她的资助下,原本生活窘迫的何玉莲后来考上了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另一个资助的学生是湖南邵东人,叫李湘达(化名),是她王家侄儿王国宇的一个同学,在她的关心和帮助下,当时在贵州举目无亲的李湘达顺利考回了湖南师大。她尽己所能地为这些学生的衣食住行奉献力量,花费的心血让亲生女儿们都羡慕不已,这便是“不是母子胜似母子,没有血缘胜过血缘”的情谊。

不止是四女儿这样认为,其他女儿也觉得妈妈更关心别人。王孃孃为此常常给女儿们耐心地作疏导和教育,久而久之,爱心的种子就深深地扎根在女儿们的心中。老伴谢大勋非常理解和支持她,他将自己每月的工资都交给王孃孃,任凭她去开支。

在助学这事儿上,夫妻俩妇唱夫随,王孃孃像亲妈一样安排好考上大学的孩子的一切事宜,送车站便是谢大勋的“工作”。几十年中,这成了他们之间不成文的分工。

“这就是我们的妈妈,她对别人的孩子百般呵护,对自己的子女却非常严苛。过去不理解,现在长大了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对我们姊妹而言,妈妈的言行对我们的成长教育是一种启示,更是感悟其中带给我们的力量。”说到这些往事,五女儿国雯红了眼眶。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中国电视报报道王孃孃助学事迹


就这样,在王孃孃的资助下,先后有20余名贫困学子考取大学,她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专题报道《助学母亲王治未》……

王孃孃曾说,此生最大的满足是组织给予的温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革命成功不易,要好好珍惜,好好工作。”


因为感恩,所以珍惜;因为信仰,所以奉献。

这位党龄长达64年的老党员,她养育了7个儿女,培养了5个子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的影响和教导下,她的二女儿谢佳清扎根基层,在省级贫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6年扶贫,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在王嬢嬢去世前三个月,她和老伴还专程去了二女儿帮扶的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二女儿向二老一一汇报了竹元村脱贫攻坚的成果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她高兴地对二女儿说,“你是一个合格的党员,这下我放心了”。


信仰的力量:王孃孃一本党章伴一生


她用一辈子尊崇《党章》,践行《党章》。她永远积极地参加社区党支部的活动,据社区工作人员回忆,在王孃孃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由于她腿部做过两次手术,并患上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行动已十分不便。她经常忘记许多人和事,但她始终不忘缴纳党费这桩大事,她常常念叨让女儿或女婿要按时为她交纳党费。

据社区工作人员回忆,在离世前不久,她拄着拐杖到社区党支部按时缴纳党费,这是她最后一次交纳党费。拄着拐杖十分缓慢而又异常坚定地走在交纳党费的路上,这是王孃孃生命最后的定格,也是她的党章情结最感人的写照。


(来源:聚焦汇川)


记者:周克英 赵小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党章   遵义县   党徽   中国共产党   党费   老伴   共产党员   美文   村民   共产党   党员   子女   群众   女儿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