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节,又想起姥姥包的棕子(作者 周建义)


过端午节,又想起姥姥包的棕子(作者 周建义)

小时候,除了春节和中秋节,我们最期待的就是端午节了。

我们的家乡地处苏北,过去因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端午节并没有向南方的赛龙舟跑龙船,也不向东北有跑山走地等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庆祝活动。但作为每个家庭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而有所表示。最普遍的是在端午节早上太阳还没出来之前,在门口或靠着或挂着一把新鲜的艾草,说是可以祛风辟邪;也有的说是像阿里巴巴四十大盗里面说的那种情节,防止起义军屠城滥杀,每家都以艾草为标记,起义军就认为都是自己的人了,沿习下来就变成了今天这模样。感觉这个习俗只我们这一地区流行,南方北方好像都没有。对于这些,我们小朋友从来不去考证他。但在北部有个艾山,周围很大范围都有端午节爬山的习俗,这到听老人说过其原由:说是艾山只所以叫艾山是因为艾山出艾,而且在端午节这天六十年出一次,出艾的时候,太阳没出来之前采到的艾草都是银条,太阳出来了艾草还是艾草。这肯定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人们世世代代还是乐此不疲,或许只是为了讨个彩头,求个祈福吧!

端午吃粽子这是很普遍的,只要有条件,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可就是这个最普通、最基本、最低下的条件,在当时的广大农村也很少有人家可以达到。长此以往,一个村庄竟很少有人会包粽子。因为这个,有的人家虽千方百计弄了点糯米,但没人会包也可能怕费事,就像做米饭一样,上面铺一层新鲜的芦苇叶,说是做出来的一样好吃。其实那粘粘的糯米饭哪能与一个个剥出的粽子可比呢!但对于常年吃不到大米细面的普通百姓来说,仍然是珍稀的美食啊!

城市户口的人就不一样了,端午节,国家粮食部门都会专门组织调来一些糯米供应市民。当然这也都是有计划的。农村城市户口的居民不是凭票而是用口粮计划买,因比大米贵几分钱一斤,又说糯米不当饭,所以就是敞开卖也没人多买。别外,机关人员家庭中午都会买块猪肉改善一下伙食。而我们家还有个传统习惯,端午节每人可以分一个鸭蛋两个鸡蛋。所以,这也是我们特别期待的主要原因。

记得六十年代末的一个端午节,爸爸破天荒地出血,一下买了五斤多一大块猪肉,扬言让我们兄弟吃个够。姥姥按照爸爸的意思,也没放萝卜、土豆什么杂烩,做了一大盆红烧肉。结果,兄妹六个没怎么觉着,一盆红烧肉就吃的个底朝天,吃完才想起来忘给爸妈留一碗了。那次虽然没吃够,但在我的一生中始终都没有忘记那次的美好经历。

其实,和过其他节一样,端午节最忙的都是姥姥。父母工作都是早出晚归;我们兄妹都搭不上手,只有添乱。所以,从浸米到包粽子、煮粽子都是姥姥一个人完成。为使粽子煮的入味,姥姥都是半夜上锅开火,煮熟还要在锅里沤着,等我们起床时家里家外都已弥漫了粽子的清香。这时,姥姥也不忘拿几个粽子让送给隔壁的叔叔。就是这么忙,姥姥也不忘给我们兄妹每人做个香荷包。姥姥是少有的巧,绣一手好花,香荷包也做得特别精致。之前都是拐着小脚,走两三里路去街上挑选五彩丝线,购买香料,然后戴着折腿的花镜一针针缝一线线辫,端午节一早,我们兄妹每个人胸前都会挂上两个银杏果大小心型或小动物型的五彩斑斓的香荷包。直到我们上中学都大了,姥姥也缝不动了,端午节我们才没挂过香荷包,而一半是香料一半是姥姥无限的爱的荷包香味,却永远固定在我们的记忆里。至于粽子,当兵离家后直到姥姥去世,就再没吃过姥姥包的粽子。以至每年端午节都特别思念姥姥!

成家立业后,经济条件都好了,吃粽子已不只是在端午。芦苇叶下来,什么时候想吃买点糯米就做。只是我们都不会包,也懒得去市场买,总感觉市场卖的粽子吃不出那个味。而心灵手巧的嫂子每逢端午那可忙的辛苦,特别是大嫂,每年端午都包一天煮数锅粽子,两边姊妹又多,端午一早从天蒙蒙亮就骑着自行车挨家送,一直送到太阳七尺多高。因那时也没电话联系,端午节经常能收到大姐,二嫂、三嫂还有亲朋重复送的粽子,以至于一个星期不用做饭,家里仍然充满粽子香!

现身在他乡,再也接不到端午节亲人送的粽子了。但五月五好像仍然能嗅到家乡的粽香,头脑里还清晰地浮现着亲人们的笑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端午节   姥姥   都会   起义军   红烧肉   芦苇   糯米   荷包   粽子   香料   端午   兄妹   美文   说是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