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古城之街道变迁


视频加载中...

(不好意思,原始视频杂乱多,人老昏花,视频开头把上华桥标注为西河桥了)

兴宁古城自民国以后多有改建,尤其是西门沿河附近繁华一时,出于需要改建颇多。今人若想了解旧事,倍为艰难,历代县志并非寻常人等有心思去查阅,于此总结一些,供有这方面兴趣的人了解一下。

一、城内街道建设


兴宁古城之街道变迁

明清兴宁古城图


兴宁古城有二大特点:一是古井多,二是宗祠多。

古兴城有大街,有小巷,有街就有井,有祠堂有庙宇,一巷一井,一庙一井,一堂一井都是普通平常事。传说明、清年间,兴宁古城虽然是只有0.35平方公里的小城,但城内的水井就有300多口。 当然,现在大部分水井都已消失或荒废,大概能说出并找到的似乎就只有一个“长春井”了。

古兴城宗祠众多,素有“陈七罗八李十三”之说。在这小小的古城内,各族宗祠就有90多间。每逢清晨傍晚,各街坊邻居围在井边洗衣、择菜,互相问侯,拉着家常,说着趣事,夹着那吊桶七上八下的打水声,来往小贩的叫卖声,使得整个兴宁古城到处都热闹沸腾,人气之旺盛丝毫不弱于京城、省城。

明祝允明祝枝山《正德兴宁志》载:城中道路有十,曰县前街、新街、大街、南新街、直街、东街、西街、后街、东巷、西巷。

兴宁古城之街道变迁


兴宁古城之街道变迁


县前街、司前街、东街和后街

首先,确定一下县衙位置。现在县人民政府地址,就是历代的县衙。现县府东侧,以前设置布政分司行署,收解钱粮。清末该地改建大忠祠和丰豫仓。所以县衙前至学前路一段,叫做司前街。

(注:唐太宗时设道,兴宁属岭南道循州兴宁,五代时独设齐昌府,宋后改为广南东路循州/惠州齐昌/兴宁,至明洪武期间改设布政司,兴宁属广东布政司惠州府兴宁)

县衙前东转叫府馆前,西转叫后街,直出叫司前街,府馆前往东则是东街。后街通往的那段西城墙,现已拆毁通曾学路。老一幼的地方,以前有一天后宫神庙,香火很盛,天后宫前边的这段街道叫天后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建东街、府馆前、后街、行台(即岭南道行台)。改建后,东街更名为中山东路,后街、行台、义仓巷更名为中山西路,所以如今已没了东街,而现在老一幼前的后街则应该是原来的天后街。

南街、北街、新街和老街

这是现在留存的最容易辨识的四条老街道,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从南门入直行至中山路口为南街,过十字路口,继续直行至衙背右转再直上至北门则是北街。现在的大新街就是旧新街,老街还是老街。

老街在民间另有一别名,叫米行街。以前沿河一带有很多米粮店铺,商民为获取高利,常利用运盐船只,大量偷运粮食出去。嘉庆十六年,县官仲振履因本县向来粮食不足,遂出示严禁曰;

而害之最大者则莫如私贩,盖以邑内山多田少,生齿浩繁(释义:人口众多),虽地称产米之乡,而以口计食尚属不敷,迨近年以来,奸商惟利是鹜,囤户为富不仁,始则舞弊而设立米行,继则串匪水路雇载,甚至贿买不肖绅士,控请流通,以致米价胜踊,日增一日。

因此徙米市于老街,禁私贩出境,故老街又被称为米行街。那时,老街有半数以上店铺都是米店,米粮商贩均集中这里。每天买卖米粮的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来不绝,经常日过响午还很热闹盈盈,前人竹枝词描述:

破晓挑担赶赴圩,

米如白玉复如珠;

行人到此频相问,

问有龙州米到冇。

兴宁古城之街道变迁

永禁私贩文

老街与新街之间有一小巷相通,叫吕祖巷,巷内有一吕祖庙。未筑吕祖庙前,该巷连新街半街,都是陈姓的民房,叫新街陈。清道光年间,有一优贡生陈其藻,人叫陈八爷,家庭富裕,辟一花园,名日“蜗寄”。亭池花草,极为雅致,每天招致豪士名人,茶酒管弦,备极奢华。远近传闻,令人羡妒。太平军来攻兴宁县城时,曾发出口号,打破兴宁城,必到陈八花园痛饮一场,但最后也没有攻破兴城。不久,陈八死后,子孙将地卖给慈善社改筑为吕纯阳庙。善男信女,求神问医的人,异常挤涌。前人竹枝词,也有句咏此事。词曰:

新街西面老街东,

蜗寄名园此巷中;

昔日匪人思痛饮,

今朝吕庙晌签筒。

我曾多次到新街与老街之间寻找,但却始终寻觅不到吕祖巷的踪迹,疑似成了某小区出入通道。

至清代,兴城内有13条街和9里13巷:府前街、南街、北街、东街、司前街、新街、老街、后街、草鞋行、城西(老城外)有观澜门大街、万盛街、镇江街、兴化街等。9里为大巷里、梯云里、雪洞里、崇文里、兴平里、兴仁里、井巷里、居仁里,13巷为时辰牌巷、汪屋巷、管屋巷、学前黄屋巷、庙背巷、陈屋巷、罗祠门第巷、衙背巷、义仓巷、猪子巷(后成为朱紫街)、花子巷(后改为华兴街)、许屋巷、王屋巷。

清代中后期,市场逐步向城西和沿河一带发展,沿河西岸在明代原为牧马场,后来改建成豆腐街,并相继兴建西门街、朱紫街、万盛街、镇江街、华兴街、高兴街、金带街、石光街、河唇街、盐铺街、兴化街、上华街、河背街等街道。

清代后加建的多条街道都在城墙之外,现在大多都已改建,十不存三,是旧城改变最多的区域,若非原住民几乎难以寻找。

朱紫街和万盛街

清朝中叶,在今西门街左面一带,地形比较平坦高爽,各方乡民都聚于此地,买卖产物,因此有了据各交易产物而定名的街道,象石炭行,猪仔行,草鞋行等。清末拓建商店,这些地基便由政府卖给人民建造,征收豪塘租或地底租。由此,猪仔行便建成一街,并改名为朱紫街,现在的街牌为朱子街。

与朱紫街相连的万盛街又名纸行街,据说是赌徒吴三保独资建造的。当时,吴三保好赌,并将赌博赢来的钱造了一条万盛街,出租给各商户。谁知后来时运不济,且赌性难改,不出几年又把建好的店全部卖光了。为告诫后人,民间编有歌谣曰:“赌博好不好,问过吴三保,造起万盛街,亲手卖完了。”

高兴街、金带街、盐铺街和兴化街

盐铺街即现在的宝华园内街,金带街倒是还有存留,在盐铺盐与金带街中间夹着的则是兴化街。西门街往金带街方向左入为高兴街,还有几处遗址。由高兴街入去,可通兴化街的兴仁巷和钟家巷。

至于万盛街、河唇街、镇江街、华兴街等都已完全改建,看不到影子了。

民国4年(1915年),在西城外原校场(详见后面介绍)兴建新丰街,历时三年建成,街内商号多经营土布业。民国24年(1935年),扩宽西门街道,店铺改为卡楼式,铺水泥路面。1938年至1945年,先后开辟兴田路、宝华路、高华路,并在兴田路兴建钢筋水泥结构的五层楼(旧纺织品公司)和爱斯戏院、龙光公司、大同酒家、金宾旅店等三四层建筑的店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城内有26条街、路、巷连接贯通。

建国后,城区街道进行改造、新建。1970年至80年代初,先后开辟宁江路、宁江北路。从80年代起,扩宽官汕路兴城段,兴建4.2公里的官汕大街,扩宽续建兴田二路。1985年,扩宽1.6公里的东风路。1985年至1987年,建成公园路、环城北路、侨港街。90年代后,兴建兴南大道、人民大道、兴佛路等。

盐铺街和体育场

明清时代兴宁为盐的集散之地,赣属及邻近等地都集中兴宁购盐,水运肩挑,数额巨大,所以,以前就在上华街尾通刁屋坝(即大坝里)的右侧,建造有很大的盐仓,储存大量的盐,盐铺街因靠近河道,当时潮州运来的水运盐,均由这里起岸杠置盐仓。后来这里逐渐建造成店铺,因此,这条街也就叫做盐铺街了。盐铺街就是现在宝华园内街,与金带街、兴化街、草鞋行、大新街、西门街、朱紫街、河唇街等街道于西门遗址处交汇,由此可见当时西门之地是何等繁华。

现在的体育场,原名大坝,又名刁屋坝。该地平坦广阔,而又多属草地,以前布业的染坊染成的土布,多在那里晾硒。民初的附城中、小学校把这草地分段作为各校操场。后来建筑司令台,凡集合开会、举行运动会、演剧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当日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总理和加伦将军等就在此地举行孙总理逝世追悼大会的。

西河桥和河背街

出西门街直过宁江河,以前为通往长乐(五华)要道。明嘉靖时知县应鹏 ,开始置浮桥二十四只以供过渡。后经重修以铁索编桥,捐款置浮桥产业,设二人轮流护守。两岸砌石阶,以通往来,名永济桥。直至l946年才正式造成西河桥。

由西门街过河后,这条街初名通乐街、亨衢,又名豆腐街,现名河背街。据胡曦著的“枌榆碎事”记述,明末清初这里妓馆特盛,相传有自波楼,一鉴亭,聂五娘歌院。河中两岸花舫很多,后经扬子亮匪乱,亨衢一带,便废为牧马地了。后清官仲振履申禁花舫,遂将花舫逐渐改装为渔船或运输船,移至南济桥边。胡曦的《西河棹歌》中有云:

草风沙雨梦还醒,艇妇渔婆鬓各星;

女儿十五辫素发,独爱嬉春一鉴亭。

劝郎莫踏两头船,劝郎心莫两岸牵;

西岸潭深不可测,东岸波恬圆又圆。

至清末民初花舫绝迹,专供运输的大小民船已有二三百艘,春夏水涨,下至水口,上至合水,往来运载,络绎不绝。

兴宁古城之街道变迁


校场和教场

《枌榆碎事》竹枝词中有:

如画江城雉蝶悬,校场浅草射雕天;

侬船不及渠驰马,金埒红尘一道园。

原来明弘治年间,知县余泰始建校场于黄产桥。正德年间知县焦世经迁建城外西郊。明弘治年间主簿朱世用筑堤防洪。清康熙时县官王伦建演武亭。尹文炽重修三间,在科举时代,选拔武科,武生集中此地。考校武艺,跑马射箭,都在这里举行。辛亥革命后河背街永泰关外,尚存射箭场石灰地遗址。如今兴将路上看到的马路下王屋,其“马路”指的就是当时跑马射箭的马路。

教场在西门外朱紫街尾的广场(应为学前路一带),原筑有土台,是专供兴宁武弁操练和阅兵的地点。该地为狭长草地,可通南门外晒布坪。后来朱紫街、新丰街相继建造,土台塌废,清矢裁撤,遂为废址。附近有一神坛叫新铺前伯公坛,清末民初该地还作为行刑地点。

二、老城保护问题

对于老城区老建筑的去留问题,一直都是争议不断,分歧比较大。事实上,对于兴宁这种小城市来说,可供规划发展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不存在大城市中的用地紧张问题。基于这个层面来说,老城区的保留与保护应该是给予充分支持才对。

老建筑无非就分两类,一类是确实没有保留价值的危旧建筑,另一类则是具有历史意义承托文化遗传的宝贵遗产。对于第二类,是没有争议的,应该不留遗力地尽力保护,充分挖掘潜在价值,使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充分展示,并且为人所知,而不再是默默地于小巷中继续老旧成为危险建筑。

对于第一类,个人看来则是该拆除的坚决予以拆除。拆除不等于是改建,与其随意改建,使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不如空置。之所以要拆,是因为其危,但却决不是为了建新。

一座古城,氛围是最主要的,时至今日,为了建新而毁旧,无疑是极为愚蠢的做法,保护重点而搁置争议则相对比较中庸,进行旅游开发则存在较大困难,建议原住民以房屋旧址做为股份投资相对比较合理。

相关阅读:

兴宁古城之历史变迁

永泰关,兴宁人荣归故里的彰显之地

下期预计会写一些关于兴宁山脉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兴宁   兴城   东街   后街   兴化   万盛   老街   古城   背街   街道   校场   县衙   沿河   西门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