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自行车承载的岁月

乡土散文:自行车承载的岁月

自行车承载的那些岁月

自打学会骑自行车,我就没想过会离开它。 偏偏自2002年来青岛后,我就再没再骑过自行车,不知什么原因,在青岛也几乎看不到骑自行车的。前些年,还看到同事老杨骑一辆破旧的大金鹿牌自行车上下班,后来退休了。现在偶尔看见有人骑自行车除了感觉新奇外,竟还有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甚至是鲜活的……
我少年时就学会了骑自行车,却无车可骑。七十年代,自行车在农村还相当稀罕,搜索全村也找不到几辆。进城串乡二三十里以内的路程基本靠步量,有红白喜事时,就套上马车,长鞭一甩噼啪响,用今天话说那叫酷,且很诗意的。当年谁若骑上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那可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有自行车的人家都不一般。我三叔是大工人,他有一辆车,虽然有点破旧,但却是飞鸽名牌的,轻便还很经摔打,我就是用这辆飞鸽牌自行车偷偷自学的,学会后自家没有车,看见别人骑车就心痒痒。1975年我上初中,学校组织去县城看电影《闪闪的红星》,40多个同学排队走了一个半小时,第一次去县城,看到来来往往骑自行车的,心里徒生羡慕之情,心想有朝一日自己一定过上这样的生活。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有了好转,村里的自行车才渐渐多起来,起初买二手车的比较多,多半是城市人骑过退下来的…车多了,学骑车的人更多,每个有月光的晚上,生产队的场院里、马路上都是学骑车的男男女女,两个人扶着,一个人学骑,不是这边的倒了,就是那边的歪了,传出阵阵欢笑声。如果是新车是舍不得借人的。那时家乡还没有柏油路,土路一下雨没法骑车,雨后的街道上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好车也骑不出好样来。

乡土散文:自行车承载的岁月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让贫穷的农家孩子看到了希望,而我因家贫差点就失去上高中的机会。不管多难,最终还是跨进了高中的大门。好在我读的县五中离家不算远,十华里的路程,我每周跑两趟背干粮,也没怎么觉累。同学中骑自行车上学的也不多!清楚地记得,1979年春节前夕,我家东拼西凑花90元买来一辆二手小金鹿车,大哥骑着去社办企业上班,我仍很少有机会骑。那时多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啊!母亲去最远的地块干农活,我可以接送她;大姐腿脚不好,每次来看望母亲,我能骑车送送她…1980年7月7日我去离家30多里外的县城一中赶考,是大哥头一天下午骑自行车把我送去的,住学生宿舍的大通铺,第三天下午下了大雨,出了考场没人接了,我只好冒雨往回走,边走边想,梦想将来天天吃白馍,梦想有一辆专属自己的名牌自行车,带着母亲逛逛城市,骑车上大学…不知不觉竟走了近三个小时才到家。带着美好的梦想面对现实,从土地里刨出辆自行车并非易事,从牙缝里挤出辆自行车更难,温饱尚未根本解决。

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自行车于农家极为重要,骑车去做农活,节省了许多浪费在来回路上的时间,去集市买卖交易更便捷。当时我们乡下人最心仪的自行车是青岛产的名牌大金鹿,它高大憨实,载人驮物牢靠,类似的名牌车都得凭票买,一般人是搞不到的,谁家如果买到大金鹿车,当然是全村的头号新闻。记得我二叔家先买了一辆新金鹿,推到街头巷口,就成为左邻右舍的热门话题。二叔格外怜惜它,一般不外借,一般人也借不来,我就碰过几次“钉子”。在农村若没有辆像样的自行车,找对象都很难,女方要的彩礼就是“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收音机)”,这在当时的农村已是相当奢侈。
1980年,我考上大学,实现梦想大有希望。可大学毕业后到县城的第一中学教书时,梦想的自行车仍没着落。去工作单位报到的第一天,我还是骑着姐姐家的泰山车去的,不料想头天晚上天气突变,下了大雨,有七八里的泥土路程是自行车骑着我走过去的。泰山车体重,我把它扛到柏油路上已累得一身汗,幸好还没晚了报到时间。谁曾想上班后,月工资40多元,要买辆新车,即使不吃不喝,也得是四个月以后的事,可眼下上班没车不行啊 。还是二姐家出资赞助了我一把,托同学的关系,花130多元从邹城自行车厂里买到一辆新泰山,去邹城取车时,我和同学一块去的,回来从兖州下火车,我俩一口气骑了五六十里路不觉累。虽不是自己理想的平把名牌车,毕竟有车骑了,休息时回家看望父母,不用再舍脸求人了。直到结婚成家后,才买了我心仪的永久牌自行车,骑起来的确轻便,在柏油路上行走那可真是爽!往省城搬家时送给了亲戚。进入九十年代,农村基本普及自行车,上班的、上学的,下地干活的都骑车,走亲访友、逛街,其乐融融……从省城到县城,自行车仍然是主流的交通工具,在交通路口红绿灯下,一停就是一排长队;在工厂一下班,骑自行车的人流像泄洪般涌出,车铃响成一片。九十年代末,自行车渐渐退役,家庭条件好的率先买了摩托车,还有女士小木兰,只是没流行下来。是时代发展得快,交通工具更迭得快。进入二十一世纪,小轿车开始进入家庭,城乡普通人家普遍新兴便捷的电动车、三轮车…

乡土散文:自行车承载的岁月

2001年前,父母相继去世后,我连续好几年没回老家,直到2013年春节回去看望大姐,没想到家乡的变化那么大,变得让我认不得、找不到路了,村村通了柏油路,好多乡亲家有了小汽车,稍差点的也有了带蓬的电动车,相当于小汽车,在往返探亲访友的乡间路上,已看不到自行车的身影,自行车渐渐地淡出城乡居民的生活,偶尔看到骑自行车的也是为健身而骑。
自行车啊!它曾是前辈的梦想,我辈的希望,前半生陪我踏过生活弯弯曲曲多少路已无从计起,我用它带母亲看过病、走过亲,带父亲赶过集,用它载回丰收果实,用它放飞人生梦想。自行车虽已光荣退休,但它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即使将来人们不再骑自行车,我们又怎么能从记忆中把它抹掉呢。


审阅:陈玉花

简评:一辆自行车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作者感念过往,观察生活,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依恋,对未来的期盼,对新农村人民生活节节高的祝福和赞美!全文朴素自然而然不失文采。

终审:严景新


作者:房胜林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邹城   自行车   泰山   柏油路   农活   柏油   青岛   乡土   美文   县城   骑车   路程   散文   名牌   路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