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五一放假栽白薯

乡情散文:五一放假栽白薯

乡情散文:五一放假栽白薯

文:杨晓光

我居住的小区在没升级改造前,楼房前后的空地很多,一到春天,小区居民跃跃欲试,纷纷开荒种地。我当时在楼后身开了一块地,借着五一假期,从山海关安民寨大集买来白薯秧子,栽上了。那年秋天白薯收成不错,巴掌大的一块地,竟然收获了两编织袋大大小小的白薯。

我小时候和奶奶在昌黎县晒甲坨老家,奶奶有二分自留地,从南到北两条垄,村民约定俗成地在自留地上统一栽上白薯,北地头上夹一道高粱秸寨子,种上土豆、豆角、菜豆等蔬菜类的作物。靠着树林子的道旁开了一条第三生产队的明水渠,借生产队灌溉农田之际,从水渠提水浇灌菜园。

栽白薯要叔叔帮忙。奶奶从晒甲坨大集买来白薯秧子,借五一放假一天,叔叔从昌黎县城骑自行车来老家,集中大半天的时间,把白薯栽上。第一道程序是打垄。叔叔从小在农村放过牛,当过扫盲教员,干过临时记工员,基本没干过多少大田农活。所以打垄歪歪扭扭,显得有些二把刀。需要奶奶看着,当垄台出现歪扭迹象,奶奶及时提醒,叔叔及时修正,省了许多力气。

叔叔抡起大镐挥洒着汗水在前面刨垄,我拿着小镐一下一下打土坷垃,我的鞋窠灌满了土,鞋底上粘起个土疙瘩,干一会就要脱下鞋来在镐把上磕打磕打,奶奶负责给叔叔“吊线”,一家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其次是施肥。老家人都知道:一撮白薯一把灰,白薯能结一大堆。自家烧大灶产生的草木灰,与我拾来的粪肥,还有自家茅厕的人粪尿,随时产生随时倒入沤粪坑,在沤粪坑里发酵成肥力十足的农家绿肥。在叔叔歇地头烟的功夫,奶奶将其均匀地倾撒进垄沟。然后,叔叔起身,用大镐从两侧兜土,使沟隆起,呈现梯形纵截面,这称之为打垄,垄和垄之间形成垄沟。

栽秧之前,用镐在垄上刨“垵”,需要保持一定的株间距,过密影响长大后的白薯秧通风,过稀造成土地浪费,奶奶先用小镐刨几个垵,起到示范作用,叔叔按照奶奶示范的刨垵标准,镐尖轻起轻落,倒退着好像在大地上写字,将垵的间距点划得恰到好处。之后叔叔挑水,我到井台用小桶提水,用水瓢往刨好的垵坑里舀水。当水浸湿了垵土,便进入到关键的抹秧子程序。

俗话说:浅栽结个金元宝,深栽到头一堆草。这说明抹白薯秧子的技术含量最高。轮到这一工序,叔叔和我都“靠边站”了,只有奶奶一人上阵操作。她双脚踩进垄台两侧的垄沟,弯腰倒退着,一手攥着一把秧苗,另一只手将白薯秧子斜靠垵土“抹”入垵中。这时我跟在奶奶身后,与奶奶保持一定距离,用小瓢浇第二遍水。等水渗完后,叔叔在我身后,与我保持一定距离,采取半蹲的姿势,负责封垵,用双手以秧苗为中心,把湿土围绕秧苗扣紧,外层在用周围的干土覆盖,堆出成型的垄。埋住的白薯秧软软的,像一个个没精打采的不足月婴儿,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能抬起头来。

白薯是一种稳产高产作物,栽上秧苗以后,只需翻一到两次秧子,中间不需浇水、施肥和锄草,其适应能力很强,六七十年代在我老家曾经大量种植。在那个油水、副食极度匮乏的年月里,加上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队社员需要付出大量体力从事艰苦劳作,粮食定量只能是每天过着半饥不饱的日子,人们不得不用瓜菜来代替粮食,对主食作必要的补充。若用粮食换白薯,一斤顶三斤,因而有着“一季白薯半年粮”的说法。白薯作为农民的主要口粮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农谚云:谷雨栽上白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白薯是喜温的农作物,栽得早了会长成老根秧子,严重的会“抽抽”枯死,栽得过晚白薯长不大导致减产。白薯秧发芽所需要的温度不能低于16℃,在16-35℃的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所以在谷雨节气最适宜白薯的生长。谷雨节气正值公元纪年的5月1日前后,加上早年叔叔放假帮我们栽过白薯,于是我便记住了五一节前后栽白薯。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白薯   乡情   昌黎县   垄沟   秧子   秧苗   粪坑   谷雨   生产队   节气   乡愁   美文   老家   叔叔   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