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车往事——姚敏之秘密参加制造毛泽东专列

五十年代,大连机车的姚敏之被评为全国劳模

在大机车劳模志中,对姚敏之有着这样的介绍:

姚敏之,1932年9月生,江苏省靖江人,1953年8月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到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历任工艺科工程师,科委副主任,厂长办公室副主任,检验科副科长,生产计划高度科副科长,技术科副科长,工艺科副科长,党支部书记,技术改选规划室主任等职,高级工程师。

中国机车往事——姚敏之秘密参加制造毛泽东专列

全国劳模姚敏之

1954年至1956年,参加了工厂机车批量生产和第一台和平型机一试制,在负责主车架片工艺工作中,针对新引进的龙门刨床难以控制等工艺技术难题,认真贯彻苏联专家巴霍莫夫建议,积极推行强力刨刀法,并细致研究刀具几何开关,掌握刀具特点,设计了全套夹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工一台主车架片从过去的110多个小时降低到28小时,每月生产能力由5台提高到17台,在其他刨床插床上推行强力刨刀法,加工一台主车架由33小时,降低到18小时,一台主车架片由插削改为刨削,提高12倍,设计机车连杆铜瓦内油沟附件,提高20倍以上。

1955年被评为大连市二等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一机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先进生产者。

中国机车往事——姚敏之秘密参加制造毛泽东专列

1956年2月,出席一机部第一次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合影留念。

执行特殊而神秘的任务——秘密参加制造毛泽东专列

1966年到1970年,姚敏之从大连机车调到铁道部工作。这是一次秘密的远行,因为保密,大连机车厂的姚敏之无法把自己真实的工作告诉家人和同事,甚至单位领导也不知道他远行的真实工作——秘密参加制造毛泽东专列。

毛泽东专列的设计制造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点项目,姚敏之参加了毛泽东专列的全程设计制造工作,这段经历成为他终生难忘的记忆。

进入6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内燃机车电气化试制工作,1962年姚敏之调入铁道部办公室,加入到中国大功率内燃电气化小组,开始了新的机车开发试制工作。

中国机车往事——姚敏之秘密参加制造毛泽东专列

1956年2月,出席一机部机车局第一次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机械加工给合影留念

当时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蒸汽机车已经停产。从能源消耗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来看,蒸汽机车确实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要,必须淘汰。当时,我国的蒸汽机车生产即将下马,制造内燃机车,走内燃化和电气化的道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大连机车自1958年开始试制内燃机车起,姚敏之就参与了内燃机车“巨龙”型机车的试制研制工作,对内燃机车的制造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也许正是姚敏之丰富的经验,使他有机会参加了一项少为人知的秘密工作,参加毛泽东专列的制造工作。

中国机车往事——姚敏之秘密参加制造毛泽东专列

1958年9月26日,工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巨龙型”干线货运内燃机车

记得调入铁道部工作后,有一次,姚敏之参加了铁道部内燃机车电器化领导小组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一项重要的议题就是要制造毛泽东专列,专列包括一台蒸汽机车、两台内燃机车、两台电气化机车。毛泽东专列要求防化、防弹、防爆,不仅要保证安全,更要保证外形的美观和技术上的先进。

这是一项极度保密的工作,姚敏之参加了毛泽东专列的设计和制造工作,他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甚至没有向家人透露过半点信息。铁道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具体实施设计制造工作。众所周知,毛泽东喜欢坐火车,设计制造毛主席专列难度可想而知,经过多次设计,反复论证,研究,毛泽东专列正式开始制造。

毛泽东专列共有6台备选机车,玻璃设计为防弹玻璃

毛泽东专列共有6台备选机车,属北京机务段,由铁道部负责组织设计制造。每台机车都精心设计,一节车厢用于生活和办公,一节车厢用于装油料。每个专列生产由不同的机车厂生产。车头由大机车生产的机车做专列的车头,车厢由四方厂专门安排一个车间,专门制作毛泽东专列的车厢,由部队派兵在车间现场守卫,而整个专列的生产和制造都在极其保密的状态下进行,连家人甚至单位领导也不知道。

中国机车往事——姚敏之秘密参加制造毛泽东专列

毛泽东乘坐专列

当时对毛泽东专列车辆的制造和生产质量要求极高,不仅考虑安全、性能、质量,还要考虑环保和健康需要。车厢里用桌椅和书桌等一应家俱所用的木头不能刷油,要保持木材本质的颜色,木材多采用有花纹的硬木,木材的原料采茷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采茷工作由当时的广东省委负责,由铁道部派人到海南负责采购和验收,采茷的木材大多为马岭树、红楠木等木材,这种木材的花纹好。采茷的木材由专车运到上海,由上海的加工厂加工,然后运到青岛四方厂进行组装。睡床用湖南的藤条做成,保证运行时的韧性。

毛泽东专列的玻璃设计为防弹玻璃,由5毫米厚的钢化玻璃,一层层叠加粘合好后,这种胶保密性和透明度都非常好,粘合后玻璃不能有液泡,粘合厚度要达38毫米,这种防弹玻璃由秦皇岛耀华玻璃厂生产,要经过多次反复的防弹试验,用7.62口径的枪从10米进行射击试验,试验后第一层玻璃只有小米粒大小的弹坑,这样反复检验后,再经过严格的检验,最后才能出厂,运到专列的组装车间。

中国机车往事——姚敏之秘密参加制造毛泽东专列

毛泽东等在专列上开会

专列的车厢,外层全部由不锈钢钢板进行防弹包裹,用同样的设计方案,曾经在红旗轿车上安装过,当时做了10辆轿车。专列的钢板由上海第五钢厂制造,制造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安装前要再进行射击试验,确保无误后钢板才可以出厂。

毛泽东专列设计时速为直线80公里/小时,弯路40公里/小时。为了保证专列的燃料需要,专列还配备了油罐车,当时三个油罐车的生产由大机车负责,油罐车的外型要进行处理,外表看上去要与其它车厢一样,当时油罐车设计和生产要限定时间,大机车加班加点,按时发到唐山机车厂,唐山机车厂负责制造专列的外壳。

毛泽东专列的制造工作,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特别的任务,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热爱之情,能参加这样神圣的任务,也成了他独特的经历,对于姚敏之来说终生难忘,使姚敏之对人生工作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回到工厂后,姚敏之继续从事他的技术工作,他对机车产品的质量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直到多年以后,工厂领导才知道他到铁道部的执行的是怎样的一项秘密任务。

一辈子最喜欢坐火车出行

姚敏之说他喜欢坐火车,制造了一辈子火车,他对火车有着深厚的情感,每次坐火车,只要火车停下来,哪怕三两分钟,他也要下去看看机车,

从事一辈子技术工作,他有许多深刻的体会,他寄语年轻的工程技人员,要好好学习辩证法,多学科学知识,要学习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系统的工程,任何事情都是系统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了整个系统,无法做好具体工作。

他要求年轻一代工程技术人员要深入实际,要接地气,深入车间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机车制造的全系统,才能做好工作。

姚敏之1947年离开江苏老家外出求学,直到大学毕业来到大机车,姚敏之就与大连结下了一生的情缘。回想当年,他和崔兆南等工厂的6位全国先进生产者一起到北京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当时,同去的宋伟仁还被邀请为首都五一劳动节观礼主席团成员,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一晃,60多年(我采访姚敏之时是2014年)的光阴过去了,回忆早已远去的青春时光,姚敏之眼里流露着怀念的目光,想起当年的往事,仍然感慨万端。

姚敏之最自豪的是他的儿孙们,儿女们都是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而几个孙子孙女都在国内外一流的大学里的高才生。

人生的路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对姚敏之来说,这样的几步,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和追求, 如今回想那些曾经奋斗向上的青春岁月,那些为中国机车事业的发展做过的点点滴滴,他感觉无比自豪,人生也留下无尽的甜美的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专列   机车   铁道部   机车厂   唐山   油罐车   防弹玻璃   车架   大连   蒸汽   美文   车厢   中国   木材   往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