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这个世界有些美食是精心烹制的,有些美食却是意外产生的。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品尝一块提拉米苏或一份鱼香肉丝时,其实你品味的还有其背后的美食故事?一款美食最打动你的也许是它精美的外形,也许是它香甜的美味,也许是它背后令你动容的故事。和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美食背后的动人故事吧。

意大利面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起源简单说有人主张起源于中国,由马可·波罗带回意大利,后传播到整个欧洲。到文艺复兴时期后,意大利面的种类和酱汁也随着艺术逐渐丰富起来。最初的意大利面都是这样揉了切、切了晒,吃的时候和肉类、蔬菜一起放在焗炉里做,因此当年意大利半岛上许多城市的街道、广场,随处可见抻面条、晾面条的人。据说最长的面条竟有800米。不过由于意大利面最初是应付粮荒的产物,所以青睐者多是穷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让所有阶层无法抵挡。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意大利面吃起来连汁带水,颇不方便。早期的人们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后还意犹未尽地把蘸着汁水的十指舔净。

中世纪时,一些上层人士觉得这样吃相不雅,绞尽脑汁发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条卷在四个叉齿上送进嘴里。餐叉的发明被认为是西方饮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面功不可没。

提拉米苏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提拉米苏(Tiramisu)是一种带咖啡酒味儿的意大利甜点,由马斯卡邦尼奶酪、意式咖啡、手指饼干与咖啡酒/朗姆酒制成的。在意文里提拉米苏的意思是“带我走,尤其可知,关于提拉米苏的故事,一定有关爱情。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二战期间,一个意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爱他的妻子为了给他准备干粮,把家里所有能吃的饼干、面包全做进了一个糕点里,那个糕点就是提拉米苏。“提拉米苏”在意大利文中的含义就是“带我走”,每当这个士兵在战场上吃到提拉米苏时就会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爱的人……

马卡龙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马卡龙是一种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所做的法式甜点,通常在两块饼干之间夹有水果酱或奶油等内馅。这种甜食出炉后,以一个圆形平底的壳作基础,上面涂上调合蛋白,最后加上一个半球状的上壳,形成一个圆形小巧甜点,呈现出丰富的口感,是法国西部维埃纳省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这种点心也在法国东北地区偶尔可见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据说16世纪中叶,佛罗伦斯的贵族凯萨琳梅迪奇嫁给法国国王亨利2世时,患了思乡病,于是国王极为心疼,并为此费尽心思。一日国王突发奇想,就让糕点师傅做出了色彩缤纷的马卡龙来博取她的欢心。不想这绝妙的小甜点不但博取了她的欢心,还成了为百年来巴黎上流人士下午茶的唯一选择。

抹茶慕斯蛋糕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传说有一个贫穷的小伙子看上了摩尔庄园庄主的女儿,但不知道用什么来表达对女孩的爱,苦思冥想之后,他就每天留下一些采摘的抹茶叶,做成抹茶蛋糕,给女孩送过去。终于有一天女孩被打动,跟小伙子私奔了。后来爱女心切的庄主接受了他们,小伙子的蛋糕手艺从此在庄园传承下来,那款打动女孩的蛋糕也成了庄园的标志,被称为:“抹茶慕斯”。

水煮鱼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相传水煮鱼起源于明末清初重庆张姓大户人家,员外有女出嫁招待亲朋,第一天要新娘(媳妇)亲自下厨,员外家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哪懂的下厨之事,无奈将鱼片煮熟,用当地的花椒,辣椒,香料加熟油倒入盆中,端上桌后锅中沸腾,满屋飘香,令人脱口而出:“沸腾鱼香”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风靡一时,当地新出嫁的姑娘纷纷效仿。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梅菜扣肉传统的中国菜,属粤菜客家菜,其特点在于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腻,食之软烂醇香。梅菜吸油,五花肉又会带着梅菜的清香,松仁的醇香,梅菜、松仁和肥五花肉的搭配真的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天山洪暴发把桥给冲断了,阿牛打柴回来,见有个姑娘过不了河,于是就牵来水牛送她过了河。后来两人相爱了,但姑娘作为天上仙女总是要被召回的,临走送阿牛一包菜子并授之以做菜干方法。姑娘名叫阿梅,菜干就叫“梅菜”。梅菜扣肉被誉为“天仙配”,扣这个烹饪专业术语也的确很奇妙,它像极了由爱情转型婚姻的一刹那:“两口子”爱情的火候若不够,扣也白扣。

鱼香肉丝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以鱼香调味而定名。鱼香味的菜肴是近几十年才有的,首创者为民国初年的四川厨师。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收录了1328种川味菜肴,但却没有一例鱼香味菜,说明鱼香味菜只能是1909年以后才出现的。鱼香肉丝的“鱼香”,由泡辣椒、川盐、酱油、白糖、姜末、蒜末、葱颗调制而成。此调料与鱼并不沾边,它是模仿四川民间烹鱼所用的调料和方法,取名为“鱼香”的,具有咸、甜、酸、辣、鲜、香等特点,用于烹菜滋味极佳。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泡菜等去腥增味的调料。有一次晚上这个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个菜的时候,她为了不使配料浪费,她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款菜中炒和,当时她还以为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来后不好交待,她正在发呆之际,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这个老公不知是肚饥之故还是感觉这碗菜的特别,而他还没等开饭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还没等一分钟,他迫不及待地问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刚在结结巴巴时,她意外地发现其老公连连称赞其菜之味,她老公见她没回答,又问了一句“这么好吃是用什么做的”,就这样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给他讲了一遍。而这款菜是用烧鱼的配料来炒和其它菜肴,才会其味无穷,所以取名为鱼香炒,而得此名。

后来这款菜经过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进,现已早早列入四川菜谱,如鱼香猪肝、鱼香肉丝、鱼香茄子和鱼香三丝等。如今因此菜风味独特,使各地的人们所欢迎而风靡全国。

老婆饼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老婆饼是广东潮州地区一种汉族传统名点,老婆饼是广东潮式月饼中用料最少、做工最简且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饼类。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从前有一对恩爱但家庭贫穷的夫妇,由于老父病重,家中无钱医治,媳妇只好卖身进入地主家。失去妻子的丈夫并没有气馁,研制出一道味道奇好的饼,最终以卖饼赚钱赎回了妻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这道美食流传开来后,便被人们称作老婆饼。

过桥米线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过桥米线汤是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而成的。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传说有位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读书,其妻每次送饭菜来时,秀才往往因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回家后用砂锅加鸡汤煮了米线给秀才送去。谁知,秀才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忘了吃,当她拿起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不仅保温而且更加美味。后人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佛跳墙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是一道非常有名的闽菜,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制作而成。其中原料有:鸡肉、鸭肉、鲍鱼、鸭掌、鱼翅、海参、干贝、鱼肚、水鱼肉、虾肉、枸杞、桂圆、香菇、笋尖、竹蛏等等。调料有:蚝油、盐、冰塘、加饭酒、姜、葱、老抽、生油、上汤等。三十多种原料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进绍兴酒坛中。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先以荷叶封口,而后加盖。用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再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十里,佛闻弃禅跳墙来。”

四喜丸子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1901年,清廷与八国联军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决定返回北京。路经河南时,她降旨要品尝河南特色菜。当地官员就让厨师献上了一道“四季丸子”,取其代表一年四季圆圆满满之意。“老佛爷”对这道菜十分满意,连声赞曰:“味道不错。”当地官员盼着慈禧一行能顺利路过,谁知却发生了意想不道的事情。原来慈禧这一行随行数千人,车辆上千辆,从西安逃难而回,本来是丢人的事,她却要摆谱,沿途要老百姓搭彩棚、修道路,当地官员借此机会征粮收款,闹得民不聊生。更可气的是,慈禧车队路过时,还要“鸡入笼,狗上绳,牛羊入圈人禁行”。一位厨师在做四季丸子时就解恨地说:“炸死这个祸国殃民的慈禧!”有人接茬说:“慈禧心狠手辣,就应叫她完止!”但当时咒骂“老佛爷”是灭族之罪呀。于是人们就用慈禧二字的谐音,把炸慈禧改叫“炸四喜”,把“慈禧完止”改叫“四喜丸子”。

东坡肉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梅菜扣肉、意大利面、鱼香肉丝,走进美食背后的故事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扣肉   意大利   浙西   过桥   美食   西湖   醇香   米线   丸子   甜点   秀才   调料   美文   慈禧   香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