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一岁,我已经给他看了不下100个辅导班了


孩子才一岁,我已经给他看了不下100个辅导班了

文/连苇

01

呵呵现在一岁不到两个月,但过去的半年时间,我一直在给他看各种特长班。

他要有艺术修养,所以我想让他学门乐器。给培训机构的一位乐器老师打了电话,我们聊了快一个小时,聊完之后,我更坚定了自己早早开始规划的想法,因为我非常认同老师说的那句话,“现在是规划阶段,三岁就要开始实施,等到三岁再考虑学什么、怎么学都晚了。

他应该学一门防身术,比如跆拳道,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尤其上学时,要避免被人欺负。

英语口语也要学,因为这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不能等到别的孩子开始学习文化课时,他还要花费时间在本应该很熟练的东西上,那样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学习。

画画也应该学,否则以后连黑板报都完成不了,而现在学生的黑板报可不是只有粉笔字,那是有设计有内容一版胜似一版的。

我把他能学的特长列了个表,一一给辅导机构打电话,询问入学年纪、具体学习方向、学习方式等各种问题,大部人给我的反馈是现在孩子太小了,有的人会多跟我聊会,有的人说两句就不愿意说了。

这更让我焦虑,我开始怀疑都是生活在这个小地方的缘故,没有人有提前规划的概念,也许大城市就不一样了,再加上这边没有早教机构,上课必须去郑州,而我没有办法做到每周跑一趟,这总让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与大城市已经脱离,孩子的教育与他们也拉开了一大截。

我想改变这种状况,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这更让人焦虑。昨天看了一篇武志红老师的《分,分,分,动了谁的命根?》,我才突然发现孩子也许不需要那么多特长,这一切的焦虑都是我自导自演让自己深陷其中的一场戏。

02

是我觉得他“应该”学习乐器、跆拳道、英语,他“应该”不输在起跑线上,他“应该”变得优秀,一切都是“我”认为他该怎么做,而作为主体的他现阶段根本无法完成“我”的这些要求,这是主要的矛盾所在。

武老师文章中的第一句话就点明“自我有两种:真自我,假自我”,而现实中我们的大部分欲望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别人想要的,大部分都是“假自我”。

我们把自己的要求加到孩子的人生中,我们就成了我们的父母,成了孩子“真自我”的绊脚石,也让他们延续我们的人生,在“假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武志红老师有一段话让我想起了我高考后的经历。他说,“我的新浪邮箱收到了几万封信,其中约三分之一是中学生,我发现,他们的痛苦,列第一位的,绝不是高考成绩,而是高考失败后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

高考后我没有回家,也没有给父母打电话,去了同学家。三四天后,我接到我妈的电话,她没有问我关于高考的问题,只是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大概一星期后,我才愿意回去见那些对我“考得如何”非常关心的亲戚朋友。

我谁都不愿意见,觉得自己失败透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父母。不想听父母对我的唠叨,“至少上个二本”,“考不上大学,什么都干不了”,“要不再复读一年吧”,这都是他们嘴边的话,他们说着很轻松,但却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

我现在对呵呵的期待犹如当年我的父母,我知道那种总是被别人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的人生很痛苦,我现在是在给他安排特长,以后的文化课想必我会变本加厉地对他提要求。

我不想对儿子说这句话,“成绩好,老师会喜欢你,同学羡慕你,家长高兴,一切都变得顺利而简单,但成绩不好,你会失去这一切。”这句话在大部分家长看来可能都是大实话,但没有孩子愿意听,因为你在告诉他们:成绩就是一切,如果学习不好,你不配拥有任何人生;只有学习好,妈妈才会爱你,其他人才会喜欢你。

你首先把他当作了学习机器,其次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这种总让孩子把快乐建立在成绩好基础上的划定太过残忍,我不想剥夺他们享受人生的权利,人生不是只有成绩成绩成绩,它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不仅在意识上,更要在行动上希望孩子开心就好了,而不是把“成绩”这座大山压在孩子头上。

03

为了孩子的幸福,更为了缓解我的焦虑,我觉得首先我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规划很好,但是不能拔苗助长,一岁孩子就要享受一岁该有的乐趣。认知事物,养成读书习惯,学习说话,培养运动能力,接触大自然,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你不能让一岁的孩子去学习三岁才能掌握的技能,他学不好,你还生气,最后让你不舒服,也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次,可以与大城市的妈妈多沟通我很多的烦恼来自于我认为孩子应该学习东西,但我不知道做什么、该怎么做,而且总觉得自己生活在小地方,与大城市有点脱轨,总害怕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背乘法口诀了,而呵呵连十以内的数字都不认识。

所以总是咨询各种培训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想法是好的,但不能做得太过。现在市场上有关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你一概不问,只关注在学校的学习,那确实会落下一大截,我感觉可以与别的妈妈沟通,知道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根据她们提供的信息,考虑自己孩子的特点,找到适合的学习内容,然后逐一落实。

最后一点,我觉得是最关键的,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孩子。比如,这门功课没考好,是马虎?是本来就没学好?如果没学好,那原因是什么,把时间花在学其它科目上了?不喜欢这个老师?学了,没学会?那怎么解决,问老师,还是出门补习一下?

找到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不能一味指责,让他反感,更不利于学习,也没有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

总之,当父母不需要持证上岗,但育儿绝对是一门大学问,怎么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活出自我,那是至少需要学习18年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孩子   黑板报   辅导班   跆拳道   美文   大城市   焦虑   特长   乐器   父母   成绩   自我   东西   妈妈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