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字”让曾国藩成为一代“圣相”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被史家称为晚清第一“中兴名臣”,谥曰文正。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评价曾国藩“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曾国藩一生的智慧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挺”、“忍”、“狠”、“笨”。

挺”字

曾国藩一生贯穿一个“挺”字,他晚年本想著《挺经》,因病没能如愿。后人从他的言语和著作中,结合他关于《挺经》的想法,用其所言总结出了《挺经》。

曾国藩的“挺”实际上是刚而持。可分为三种状态:困难时挺而不弃,平时挺而不躁,得意时挺而不贪。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不如意时,曾国藩会很快振作起来。他的一生成于平叛太平天国与剿灭捻军。面对战场上的连续失利,他“屡败屡战”。

平叛成功后,他选择激流勇退,自削兵权。用一个“挺”字,诠释了他的守身、用世智慧。“忍”字

曾国藩一生几度沉浮,可以说“忍”字帮他度困克难,成就了一生功业。曾国藩常用“打脱了牙和血吞”形容忍。

24岁的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对他百般刁难、侮辱,说书桌挡住了他的光,曾国藩也不争执,就把桌子移到后面。后来曾国藩中了举人,展大宽又说曾国藩夺了他的风水,曾国藩也毫不在意。

在曾国藩眼里,能忍难忍之事,是为大丈夫。他的忍不只是“小不忍则乱大谋”,而是不忍不足以成为一代英豪的苦心极力。

曾国藩的“忍”还隐含着“韧”,初办团练时,朝廷连个正经名分都没给,还处处受到八旗兵的欺负。他与太平军作战中因兵败,屡遭讥讽,官场的不支持、朝廷的不信任、军界的不配合。他几欲投水自杀,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曾国藩认为,凡做事忍为第一要义。他在家书中告诫弟弟曾国荃说,如果不懂得忍耐,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能忍,方能从容平静、产生智慧,方能处变不惊、安稳如山。

“狠”字

曾国藩的狠是出了名的。镇压太平天国时,湘军攻下南京,城内近百万军民,全部被他的湘军屠杀一空。曾国藩说过几句著名的“狠”话。

一是“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其实这也是毛泽东信奉的战争原则“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二是“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面对太平军的残酷作战,曾国藩从不生怜悯之心,以至于太平军称他为“曾剃头”。

三是“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这与国民党统治时期,对于捕杀共产党的“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和日本对中国的“三光”政策,如出一辙。所以古人有“慈不掌兵”之说。

“笨”字

曾国藩一生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对于曾国藩的“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天,小偷潜入他家,看见曾国藩在背书。结果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他还在那儿背。

后来,小偷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

在同时代的大人物中,曾国藩确实是最笨的一个。曾国藩连考七次,在二十三岁时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取秀才。

左宗棠十四岁第一次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梁启超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十七岁中秀才。胡林翼则因家中不让他过早参加科考,二十二岁也中了秀才,接下来举人和进士也都是一考即中。

梁启超曾说曾国藩“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既然知道自己天性钝拙,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

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曾国藩做人讲究“拙诚”,带兵打仗讲究“结硬寨、打呆仗”,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的精神和决心,灭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湘阴县   太平军   太平天国   毅勇   超群绝伦   房梁   湘军   举人   作战   总督   朝廷   秀才   美文   不如意   小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