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所作的登高被称为古今中外第一七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跟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一样,杜甫的生平可以说大多数时候都是充满了愁绪。

晚年甚至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但有好友相助,生活也还算过得去。杜甫在他逝世五十年后开始声名鹊起,在世时尽管有着旷世之才,却仍处境艰难。

杜甫的生平

杜甫少年时,家境还算优越,也因此才有各种机会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下长大,这也为他以后的文学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基础。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他少年时出游,历遍吴越,直到自己二十三岁时的杜甫才回乡。到了二十四岁时,杜甫前往洛阳参加考试,却名落孙山。杜甫无奈只得去兖州投奔在那做官的父亲,顺路游玩。

早期的杜甫写过几首快意江湖的诗句,其中抒发的是无尽的少年意气,这些彰显着意气风发少年郎的诗句也大多是在这时候创作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的杜甫是何等的少年,有着无穷的抱负与期待。

他极爱李白,在遇到李白后,便跟着他一起遍访梁宋,也在这时认识了日后挚友高适。

而后的杜甫一直郁郁不得志。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参加考试,恰逢当年权相导演了一出闹剧,那一年所有参与考试的士子全部落榜,杜甫就是那群倒霉孩子中的一个。科举无门,杜甫又转投名门,希望能够有朝一日在朝堂上施展抱负,却仍不得赏识。

到长安十余年里,杜甫被安排的总是一些低阶的职位,甚至四十四岁时,还被安排去看守兵甲掌管门禁。

大半生的愁绪与不得志的痛苦不停地积压着那颗意欲报国的热血良心,可极爱李白的他同样有着不肯折腰的傲气与傲骨,却没有李白那样响亮的名声。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尽管那时的他已经写过许多的名句,却没有人对他的诗感兴趣,更不会有人会为了他的诗而出钱。

不得志向,又一贫如洗,故他的晚年过得十分的凄惨。

挚友高适

杜甫当年遇到李白时,其已经名声大噪,但杜甫对他极其尊崇向往,当时二人便高适一起在云梦漫游,一起遍访名山,走遍齐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后来杜甫去了长安寻求入仕之道,高适去了边疆。

安史之乱时,各文人都选择了不同的队伍,杜甫跟了李隆基,而高适跟了太子。

安史之乱结束后,李隆基的权力基本被架空,而写过"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样豪放句子的高适却已经成了一方大官,权力声势比起杜甫这无名小官不知要强上多少。

高适生平豁达,又爱交友,对待朋友更是如同亲兄弟一般,边塞多年,有着浑然天成的仗义与侠气。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他同情于兄弟一般的杜甫有着那般旷世才华,更有超群的学识,却一直不得重用。清贫难过活,更是零落了杜甫一颗志愿报国的赤子之心。所以自然愿意出手相助。

也就是如此,流落两川的杜甫为了生计,只能依靠与这位已掌管一州的异姓兄弟。

二人关系更是如同高山流水一般,互赠诗篇。甚至高适晚年写的最为动人的一首诗便是写给杜甫的《人日题诗寄草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简单几句将对杜甫的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危难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只知杜甫后来接过这首诗时,泪洒两行。

理直气壮来借钱

杜甫后来流落两川,拖家带口日子过得实在清贫,那时候严武帮助了他们很多,接济了不少的银钱。

可后来严武逝世,杜甫家的日子就更加的难以过活了起来,杜甫无奈,只能向当时彭州做官的高适。

比起同李白的交情,高适同杜甫的交情要更加深厚许多,这些也从杜甫对待二人的态度也能看得出来。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杜甫对待李白从来是一副"迷弟"的样子,一直紧巴巴地跟在太白兄身后,说话措辞也是处在卑微一些的位置。而李白却一直对其表现出一股爱答不理的态度,自然是不那么亲厚。

但对高适便不同了,他同高适行事讲话,字里行间透露了亲昵,就连对于高适接济他生活这件事表达的也很理直气壮。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我已经年过半百了,到了秋天该丰收的季节,我却饱受饥寒交迫之苦,所以想问问高彭州,什么时候来就我的急呢?

简而言之,中心思想就俩字,"打钱!"

就连平素里我们同好友借钱之时都会十分的不好意思,羞于开口,而自身贫苦的杜甫,面对着身居高位的高适竟十分理直气壮地要钱,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二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的亲密要好。

随后杜甫还写了一首《酬高使君相赠》,写了一首诗来感谢高适的出手相帮,其实主要也是为了告诉高适,他已经受到钱了,那就给你写首诗吧,略微表达一下我杜甫的感激之情。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由此可见,在四川成都的那段时日里,一贫如洗的杜甫,真的就是靠着高适的接济而勉强维持生计的。

这样关系要好的两个人,高适写完那首《人日题诗寄草堂》后没多久便逝世了,为什么杜甫却一直没有反应?

直到九年后,杜甫才写了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以聊表对高适的思念。

结语

历史上的杜甫给人留下了太多的谜题,除了上述所言,杜甫还极喜爱甘蔗汁,患了糖尿病,日子那般清贫的杜甫为何会在那般清苦的日子里患此病?

诗圣杜甫,一贫如洗借钱度日,44岁被安排看门,去世50年声名鹊起

难道说杜甫真的如世人所猜测的那样,虽有大才,但私德有亏?

这才会对有着施救之恩的亲友逝世,也不闻不问?又或者这九年间,难道杜甫一直都不知道高适已经去世了的消息?

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谜题,后人也只能去发掘更多的有关记录来证实,历史上的杜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士子   杜甫   彭州   人日   诗圣   安史之乱   声名鹊起   长安   清贫   愁绪   草堂   年时   李白   理直气壮   晚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