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听母亲讲那榆树的故事

母亲说过,在60年代困难时期,很多人都用榆树皮进行磨面,不管你信不信,在饥荒年代榆树皮竟然还可以当粮食吃。我小时候就吃过掺杂榆树皮面做的玉米面面条,现在已经记不得它的味道了。

吃榆树皮,是将树皮从树上扒下来,然后只留取树干与树皮中间那层白色部分,刮下的榆树皮内瓤,渗出的汁液比较多、比较浓。用舌头舔一舔,嘴唇上就能感觉像糖一样有些甜甜的味道。后来,才知道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糖,而是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之后产生的甜味。榆树皮里,含有大量淀粉,就像土豆、地瓜一样。取下榆皮后随之把榆树皮晒干。因含淀粉较多,晒干的树皮,显得比较干脆。再把干树皮掰成块,放在石碾子上反复碾轧。最后,再把轧碎的树皮碎沫沫,放进细箩里来回筛。就这样,含有淀粉的榆树皮面,就被筛了出来。榆树皮面,可以与玉米面、红薯面、高粱面掺在一起,蒸窝窝头,或捏饺子、或做面条。

「原创散文」听母亲讲那榆树的故事


因为榆树皮磨成面后,掺进各种面粉里,增加了它们的粘性,也改变了这些面的口感。尤其是用掺杂榆树皮面擀面吃,既筋道又光滑,也比较可口,吃起来特别有滋味。榆树皮面的特点是没有什么异味,不会破坏食材原本的味道,因此在困难时期,它总会第一时间被人扒光皮备用,人们甚至还要到深山去刨野山榆的根儿,它们的作用也是一样的。不过,想要让掺杂着榆皮面的面有黏性,比例要合理把握好,只有比例配合好了,它才能表现出一定的粘性,比例通常是榆树皮面占十分之一。

「原创散文」听母亲讲那榆树的故事


60年代,日子较穷,白面是一种奢侈品,家里很少能看到。到了春节包饺子时,为了能吃上饺子,家里都会用上榆树皮研磨成面,将其和玉米、高粱进行混合,这样就能吃上饺子、包子了。可以说它伴随很多农村人最艰难的回忆。

70年代初期,一年到头才有可能分到小麦一二百斤,根本就不够一家人食用。不过玉米和高粱的产量却很高,因此它们也成为家庭日常食用的主要选择。可是玉米面再好,它也不成型,只能熬粥。如果想吃饺子必须掺杂榆树皮面。

小时候,曾在榆树下一边生吃榆钱儿,一边听榆树的相关故事。榆树的全身都是宝:榆叶可以烫熟了,撒上盐,当菜吃,也可以做馅儿。榆钱儿,就是榆树开的花,花里还包着树籽,它是榆树的种子,因其外形酷似古钱币而得名。生吃榆钱儿,有股甜甜的味儿。榆钱儿也可当菜吃、还可以和面蒸着吃、还可做包子馅儿。

可见,榆树全身都是宝,在困难时期它可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如今,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在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妨品尝一下它们的味道,权当是回忆吧!

文/李春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榆树   榆钱   馅儿   玉米面   皮面   粘性   树皮   高粱   淀粉   美文   饺子   散文   比例   味道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