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你懂吗?不要随意给孩子定性

#爱是个动词#

原创 文/晓斐

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们会如何理解并进行回应呢?多数家长都会采用制止或指责、训斥的方式回应孩子的行为。那如果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他成长的一种表达时,家长们又将如何理解或如何引导呢?

在接待的孩子们中,很多家长会反馈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让自己很头疼,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有此类行为,跟孩子讲了无数次道理,可是似乎都没什么用。还有的孩子因为攻击性行为严重阻碍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让家长们感觉无计可施。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你懂吗?不要随意给孩子定性

那么,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孩子有攻击性行为难道就是不好的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当孩子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他会哭,会闹,会拿东西后会扔东西,会敲打,会碰撞,长牙的时候会咬人……这一切的行为代表着什么呢?

当孩子开始抓握东西,并将东西扔出去的时候,身为家长的我们会怎么回应:哇,宝宝真棒,宝宝会扔东西了,使劲儿,再使劲儿。当孩子开始长牙,想要开口咿呀咿呀说话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咬妈妈的肩膀,妈妈的手臂还有妈妈的奶头。这个时候妈妈会跟孩子说:呀,要长小牙了是吧,痒痒是吧,要磨牙对不对。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你懂吗?不要随意给孩子定性

我们会发现,孩子从小长到大的过程里,象征着他更有力量感,他在用对外界人事物的攻击性表达自己的成长。随着孩子们长大,当他们的攻击性逐渐越来越强的时候,家长开始意识到管控有些吃力的时候,内在的无力和恐惧感开始让他们采取压制,打击的方式指责或制约孩子们内在的这股能量。

那么我们会发现,被打击和压制管束的孩子们,一种逐渐收敛起自己的对外释放的能量,变的敏感胆怯小心翼翼。另一种就是攻击性越演越烈,到后来发展为对家长强烈的对抗。这种多数表现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你懂吗?不要随意给孩子定性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引导孩子们的攻击力,让这个内在的主动的驱力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既能正常发展,又能转化为更强的内驱力呢?

首先,家长要看到当孩子在表达攻击的时候,是因为自己被忽略,还是因为对于某件事的情绪发泄。如果是因为孩子长期以来被家长忽略或忽视,那么就需要及时的调整跟孩子的互动模式。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

如果是因为某件事情引发了孩子的攻击性,家长首先不要指责,批评,把这种对外的攻击力压制下去,因为此时的压制很可能转化为孩子的自我攻击。家长需要感受到孩子的攻击性带给他自己的情绪波动,告诉孩子攻击性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并表示理解这并不是他希望。如果可以,转换攻击对象,比如从人转换到东西;比如说从咬转换成触碰一下,慢慢再转换为亲一下。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你懂吗?不要随意给孩子定性

只要家长的态度平和,语音语调缓和,就可以很好的引导到孩子,孩子也会在这种平等,平和的环境中慢慢化解自己的情绪状态。

如果孩子遭遇到的事情暂时无法缓解自己的愤怒,必须要以攻击性行为表达。那么也可以通过以物和环境的调整,让他的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不得不说,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是有主动性,自主性的。他们内在的能量需要一个渠道引导和转化。

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不好的。万事都具有多面性,有的时候攻击性行为是想要被人关注,告诉大家,我需要被你们看到。一旦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被理解,反而是指责和被攻击,那么,这个行为就会演化为更加恶劣的行为,试图造成更大的伤害让你体会他的被伤害。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你懂吗?不要随意给孩子定性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兄妹或姐妹或姐弟俩的相互攻击,一方面我们看到他们各自自我的确立需要对方的认同,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彼此的亲昵。就像幼儿时期的孩子咬你是在表达对你的爱一样。因为还不会用其他的方式,或者说不会用语言的方式表达时,往往攻击也是表达方式的一种。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你懂吗?不要随意给孩子定性

今天跟大家聊到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希望更多的家长能看到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只有家长们了解了,才能明白如何更好的爱孩子。

~end~

(图片来自网络,原创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联系删除,感谢,感谢,再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攻击性   长牙   孩子   攻击力   性行为   美文   平和   能量   随意   情绪   家长   不好   东西   妈妈   宝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