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千秋草堂

建造草堂是个工程,然而,围绕小小茅屋从唐至今,我们中国人竟锲而不舍地干了1240年,这无疑是人类文化上最伟大的奇迹。那么,这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仁人志士们又是怎样前赴后继地修缮与重建的?请看——


壮哉,千秋草堂

常常令我们骄傲的大唐朝,竟舍不得分给诗圣杜甫一套住房!这算什么唐朝,这也配叫唐朝?

公元758年,杜甫已经46岁了,可是他还是一点也不“成熟”。那天,他又犯了讲真话的“毛病”。唐肃宗李亨要罢掉一个叫房琯的相爷,杜甫认为房琯是好官,于是,就拚命地谏。谏着谏着,李亨火了,就罢掉了他这个只有八品大小的谏官左拾遗,李亨的心胸比他老子窄多了,李隆基当年和李白闹翻的时候,还能表现出大唐的大度来,还能够“赐金还山”,使李白可以到处旅游体验生活。而李亨竟把杜甫弄成了生计无着的流浪诗人。次年十二月,杜甫携家流浪到成都,连住房都成了问题,唐朝不能给杜甫一间房子,使它在历史的试卷里丢了太多的分数。

公元760年的春天,剑南节度使裴冕为朝廷脸红了,他实在看不得大诗人寄住破庙里的窘况,于是,就在浣花溪上游批了一块地皮给杜甫。杜甫的表弟王十五司马出钱,杜甫苦心营造了两年,草堂建成了。

于是,围绕草堂1200多年来绵延不断的故事就此开始了。

关于草堂建造之初,草堂附近的居民们还讲出了一段佳话,据说这是他们的祖先们流传下来的。

杜甫毕竟是诗人,贫困仍不失其风雅。他率领妻子与娇儿(就是“娇儿恶卧踏里裂”的那个娇儿吧?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庭院内掘了一口水井,挖了一方水塘,用竹筒相连作水管将水引出来,把池塘灌满,然后,他又开辟了菜圃、药圃、花径、竹径。

做完这一切之后,他开始写诗,他说他要拿诗去和村人换花草树木。消息传出,人们奔走相告。很快,农民纷纷拿着自己的花草树木走进草堂。一手交花木,一手交诗歌,交花木的是农民的手,交诗歌的是杜甫的手,这是唐肃宗上元年间江南一个浪漫得有些飘逸了的画面,它多少冲淡了“安史之乱”带给人们的阴影。

于是,草堂栽上了桤木、榉树、杨树、柳树、榆树、松树、柏树、棕树、梧桐、楸树、桃、李、枇杷、黄梅、桔、橙、梨、花红、桂花、菊花、荷花、菱、梅花、丁香、丽春、栀子。竹筒做成的水管把清水又引进了菜圃、药圃、花径与竹径,草堂一下子花木茂盛起来。而最为葱郁的是竹子,村民们一高兴竟帮诗人栽成了一个大竹林,故而,杜甫说是“有竹一顷余”。于是,鸳鸯飞来了,燕子、白鹭、黄鹂、鸬鹚、杜鹃都飞来了。

裴冕、王十五司马和成都西郊的众农民总算给唐朝抢回了几分,使杜甫有了一个茅屋草堂。杜甫紧锁的眉头因鸟语花香而舒展开了。他终于高兴起来了。在草堂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他竟写了240首诗,平均每五天一首。人们所熟知的有《卜居》、《春夜喜雨》、《戏为六绝句》、《江村》、还有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绝句四首》等。真想知道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被谁“买”去了?他太幸运了,那真是一首太绝的绝句。

唐朝人真有文化,连成都西郊的农民都那么喜欢诗,居然肯拿出那么多的奇花珍木来换取诗歌?这在今人看来岂不是太傻气了吗?有一年,大连的一个诗人上街卖诗,不就被人使劲笑话了一番吗?无论如何也要感谢成都西郊那些农民,是他们慰籍了杜甫那颗沧桑的心。他们比皇帝有文化,作为唐朝农民他们比唐朝的分数高,他们得的是满分。

草堂建成了,因杜甫曾在长安杜陵南面的少陵居住,所以取名为“少陵草堂”。

公元765年5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南下。5年以后,即公元770年的冬天,他客死在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公元836年,长安杜陵的一个姓韦的杜甫的老乡亲家里生了一个男孩,65年后,这个人为保护杜甫草堂,竟有一番奇异的作为。

杜甫走后一年,即公元766年的4月,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妾任氏搬进草堂。任氏本是杜甫的邻居,浣花溪畔一农民的女儿。因容貌出众,因此被崔宁纳为妾,同时。将闲置的杜甫草堂作为礼物送给了她。任氏除了保留少数屋宇、亭台外,其它一律进行大规模整修扩建。两年后,公元768年,崔宁奉召入朝,沪州刺吏杨子琳叛乱,任氏率兵平叛成功,朝廷封其为“冀国夫人”。大诗人岑参前往祝贺,他看到的草堂是“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诗人的草堂已变成达官的府第了。

然而,87年后,唐僖宗光启元年的进士郑谷游蜀时所看到的草堂却是“台荒绝四邻。”公元901年,65岁的韦庄来到成都。

韦庄,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情瞩目的人物。

杜甫逝世后15年,即公元785年,他的杜陵老乡韦应物写出了传世名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描写成了国画,而且还传达出天涯旅人待渡的怅惘心境。这位滁州刺史此刻可能是想念老家杜陵了。韦应物比杜甫小25岁,好像没有文字记载他和杜甫有什么交游,杜甫和李白,高适在山东,河北一带打猎游玩的时候,他可能还在襁褓中哭闹呢。

韦应物的贡献,却并不只是一部恬淡高远的《韦苏州集》,按著名学者林庚、冯沅君的意思,他的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儿子给他生了孙子,而他的孙子给中国文学史生了韦庄。这韦庄还得了吗?当年他走上词坛后,只写了五首“菩萨蛮”就与苦写了66首的花间词主温庭筠扯平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眼。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其中第二首的这几句,就是再吟诵一千年也不厌倦哪。因此,人们说韦庄上承白居易,下启李煜,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然而,韦庄的不得了还不仅仅表现在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这就又要说草堂了。

现在,韦庄沿着浣花溪畔,寻到了杜甫草堂旧址。这是他到成都做的第一件大事。

这位伤感的诗人看到“台荒绝四邻”的景象,心情无疑是沉重的。但他顾不得写感伤诗了,手一挥说:“修,修,赶快修!”他这时已做了西川节度使王建的书记,而且,王建或许已经透露给他,过几天称帝让他做宰相,后来,他果真做了宰相。现在,他这个未来宰相当然可以底气十足地挥手命人了。于是,人们在草堂的荒台旁修复了茅屋。韦庄看了看还算满意,索性就住了进去,替杜甫充当看门老夫。并且,进一步下令“诛茅重做草堂”又说“万古只应留旧宅”。他还给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浣花集》,序中做了记载——“……明年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虽芜没已久,而砥柱犹存。因命芟夷结茅为一室,盖欲思其人而成其处,非敢广其基构耳”韦庄重修的这个草堂保存了近170年。

韦庄真是晚唐时期罕见的良好官员,刚刚获得参政权就为知识分子干了一件大实事。韦庄此举的贡献和他的诗词是一样的重量,他给后世做了榜样,使后来人争先仿效,杜甫草堂因此而一代代地保存了下来。

北宋神宗年间,吕大防镇守成都。这位进士出身的官员,到了成都和韦庄一样,首先去拜谒草堂。可是他看到的却是“松竹荒凉,略不可记”的景象。于是,吕大防就学习了韦庄。他命人重建草堂,重新画了杜甫的画像挂起来,而且,还大大地扩大了草堂的面积。至此,草堂具有了词宇的雏型。

1171年的一个夜晚,南宋大诗人陆游走进了吕大防修好的草堂。他看到了吕大防挂起来的杜甫的画像,于是就题诗。当夜他睡在草堂,由于对杜甫精诚的崇拜,这一夜他竟数次梦见杜甫。两个伟大诗人的魂魄在草堂里热烈拥抱起来。

此后,对草堂进行翻修改建“思其人成其处”的人,有南宋吏部尚书张焘,元朝的纽怜,明朱元璋十一子蜀王朱椿,明四川巡抚钟番、明成都知府邵经济、明四川巡扶刘大谟、张时彻,明四川按察使陈文烛,明华阳县县令何宇度等。

张献忠,鲁迅先生多次在文章中斥责他在四川滥杀无辜杀人如麻。他在四川不仅杀人,还“杀”了草堂。他一把火将韦庄以来的先贤们700多年的心血几乎烧光了。

1671年,四川总督蔡毓荣到草堂,看到了“蓬草披荆,以入荒地,断碑仅存焉”之后,在他的倡仪下,草堂于1672年和1678年得到两次修缮,但修的只是局部。

1772年,杜甫的后裔杜玉林到四川主持邮政工作。他来到祖宅,所见竟是“榱桷蠹坏,不蔽风雨”。他本想修缮一番,可苦于当时乾隆正在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所以只好暂时放下来。6年以后,1778年,在杜玉林的倡仪下,重修草堂的工程在这年的10月破土了,年底竣工。杜玉森在其《重修草堂记》中说:“除腐易朽,疏泉筑亭,室修廊。境兼奥旷,荫嘉树,俯澄湍,形释心凝,洒然尘表是役也” 为了使以后草堂能够得到经常性修缮,杜玉林还“贮银二千两于成都群署”算做修缮草堂的基金。这次修缮,基本上恢复了韦庄时的面貌。

此后,四川部督福康安、常明、成都知府曹六兴等都对草堂做过大规模的修缮。公道地讲,清王朝对杜甫草堂还是高看一眼的,有1734年果亲王允礼题字为证。这年,允礼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途经成都,专程拜谒草堂,并题“少陵草堂”几个大字,后来刻成石碑立于工部祠堂。而当时是雍正十二年,也正是文字狱比较盛的时候,对汉族文人能如此破格尊崇,无论是雍正的这位十七弟,还是雍正本人,那都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举动。因为从本质上讲,杜甫并不是与封建王朝合作的诗人,有他的“三吏”“三别”为证。然而,雍正并没有介意这个。

然而,到了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草堂竟由国民党军阀的部队用作军营,“祠宇门窗,均被破坏,上穿下漏,风雨不蔽”杜甫的遗像也裸露在外面,敢怒不敢言的草堂僧人用斗笠把遗像覆盖起来,以免遭风吹日晒之苦。这些国民党军人倒和张献忠成了一路人物,成为历史上仅见的破坏杜甫草堂的犯罪嫌疑人。什么东西!?

壮哉,千秋草堂


在工部祠堂内,有一杜甫的石刻像。这就是著名的“诗圣杜拾遗像”石像上杜甫面容清癯,双颧突出,须髯疏朗,目光深沉,仪态庄重。诗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际遇,忧国忧民的满腔愁肠毕现无遗。这个石像和杜甫相像吗?我们要先说南熏殿画本。

唐朝长安皇宫中有一座宫殿叫兴庆宫,兴庆宫有个名叫南熏殿的别殿。这个南熏殿的里面珍藏着历代的圣贤图谱。中唐以后,诗圣杜甫的画像也收藏了进去。杜甫(或其家人)向南熏殿提供的应该是最接近杜甫本人的那一幅,或许就是出自某位宫廷画家的手笔也就不定,总之,由于是皇家所藏,它的可信度非常之高。有专家说,南熏殿的人物肖像画大多都是写生。《中国美术史》的作者蒋勋说,古代没有照相术,重大事件显要人物全靠画家来记录,画得不像皇帝是要杀头的,因此,中国古代画家的写生功夫非常过硬。

“诗圣杜拾遗像”是清朝人张骏摹南熏殿画本所刻。要感谢那本南熏殿画本才是,它像照片一样逼真地把杜甫的真容记录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当代大诗人冯至将草堂称做“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此语一出,立即引来了众多的朝圣者。其中朱德、陈毅、叶剑英、董必武、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郭沫若、齐白石、刘海粟、徐悲鸿等都在草堂留下了墨宝。

1964年的一天,书画鉴定收藏家、因习汉简而自成一家的书法大师李一氓先生,来到了北京中国书店。忽然,他眼睛一亮,发现了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李一氓是去过草堂的,他知道那里只有一部宋刻《杜工部草堂诗笺》。但其珍贵程度远不如眼前的这一部。这部刻本字体丰润清朗、刻工细腻圆熟、墨色淡雅含香、纸质均匀绵薄。李一氓当即买下,并很快送与杜甫草堂。郭沫若为该本题词曰:“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素所未见,殆是海内孤本,虽残卷,良可珍惜。藏之草堂,尤得其所,可谓草堂先生重归草堂矣。”南宋熙淳年间,距离杜甫逝世虽已有400多年,但在众多杜诗的版本中这部书却是距杜甫最近的一部。它和草堂一样,是不可多得的文物。放在草堂里,它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建国70年来,杜甫草堂的修缮几乎没有停止过,其中1953年、1997年的两次规模最为宏大。今日草堂,已经发展为包括草堂填充和梅园在内的、占地240亩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性博物馆,成为为世界瞩目的文化古迹和风景胜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草堂   雍正   画本   诗圣   节度使   工部   黄鹂   茅屋   成都   南宋   杜甫   千秋   唐朝   美文   公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