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

视频加载中...

那天从“风入松”书店出来,忽然想起一座文化泰山。他就住在不远处的北京大学蓝旗营公寓。他现在怎么样了?

按响了门铃,保姆探出来一张笑脸。连说“在家,在家。”转过门廊,果然见张岱年先生端坐在临窗的沙发之上,端坐在午后仅存的光线里,手上有一张报纸,姿态像山一样的安然。同样是94岁高龄的老伴冯让兰大声说:“有客人来了。”他这才抬起迷蒙的眼睛,费力地审视我。半晌,终于摇头了。只一面,他如何想起?我只好报出了名字,他听后,想了一下,想起来了,慢呑呑地说:“你邮来的报纸,我看过了。文章写得好,本来我应该写信给你表示感谢的,可我老了,连信也写不动了,对不住你呀。”

岱宗夫如何

书桌上放了一些书报,似乎还是那年我来时放在上面的那些,只是多了一份展开的当日的《北京晚报》。细看先生,须发比去年更白,而不可思议的是,肤色却愈发光亮了。还是那样子,你不提问,他就静静地看着你。我换了一个话题,也是我今天最想谈的。

“看了您送我的书,我非常赞赏您的文化综合创新论。”

“真的?谢谢你同意我的观点。”他显出孩子一样的惊喜,但很快,又回到了默想之中。于是,我提起了他的好朋友,同样是大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他的兴致就再度高了起来。

“我们是同事,都在北大教书,又都搞哲学。我们还是亲戚,是他把堂妹让兰介绍我的。”说到这里,他看了看坐在厅的北角的夫人,夫人呢,仿佛没听见,只想着自己的一个什么问题。这位当年北师大的才女,嫁了张先生后,就全心全意地做了内助,学问的事过问得少了。

岱宗夫如何

岱宗夫如何

张先生接着说:“是朋友是同事是亲戚,可在思想上我们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他对理念的过分强调,我就不同意。”在他又要沉默的时候,忽然,他问道:“你是来北京开会的吗?”我说:“不是,我还是采访。”他听了,很哲学地想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记者很辛苦的-------东北挺冷的,这时候该下雪了吧?”

室内的光线更暗了。我开了灯,挨着他坐下。先生动了一下,姿态恢复了山一样的安然,他可能意识到要照相了。镁光一闪,保姆将泰山和泰山脚下的一粒石子录在了胶片上。


岱宗夫如何


岱宗夫如何


告辞的时候,泰山移动起来,并且坚持要移到门口。他说:“老了,话也不愿说,字也不愿写,一天到晚就是吃饭睡觉和看报。胡适走了,冯友兰走了,都走了,就剩了我一个人在这里-----”最后握手的时候,我感到孤独与落寞正煸动着巨大的双翼向这边滑翔过来。然而,我还是说了一句吉祥话,“您一百岁的时候,我要来祝寿。” “谢---谢------”他的声音轻得快听不见了。

然而,我的祝愿未能如愿。半年以后,即到了2004年4月24日,我看到了他逝世的消息。 回想起前后两次对话,内心很是痛惜。惟一的安慰是,我第一次采访时给他拍的照片很成功。有时,翻捡出来看一看,心里总要问一句:“张先生,你现在怎样了,还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胡适   泰山   门廊   北京大学   美文   安然   光线   保姆   夫人   亲戚   姿态   报纸   同事   采访   哲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