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家人南迁第一站,明清古建筑祠堂23栋,毗邻赣江却鲜有人知

旅行途中用相机刻录时光、行摄乡土、看古村镇,平凡的生活风景无需华丽只需熟悉。黄杨军与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

中国客家人南迁第一站,明清古建筑祠堂23栋,毗邻赣江却鲜有人知

在南方生活的人都知道,在乡下,几乎村村都有祠堂,每逢过年或是其他传统节日,祠堂里都热闹异常。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祭祀之所,因此有祠堂的村子,往往是单一姓氏。一个村就是一家人,这在南方地区非常常见。然而在北方,祠堂的身影近乎绝迹,甚至一些80和90后,都不知道祠堂为何物。与之相伴的另一种情况是,北方很少有单一姓氏的村庄,绝大多数村子都是多个姓氏。祠堂在的地方就是根在的地方,祠堂在的地方就是故乡。

我们很多人对祠堂的印象是一幢很高很大很长的大屋,大门前一大走廊,廊前四根柱子昂然屹立,很是威雄,中间是大门高至墙顶,两扇大门又厚又实,气力小的人都很难开关动,两边是稍矮的两扇边门,形状和造建和正门差不多。

中国客家人南迁第一站,明清古建筑祠堂23栋,毗邻赣江却鲜有人知

中国客家人南迁第一站,明清古建筑祠堂23栋,毗邻赣江却鲜有人知

南方祠堂的内部建筑各地古祠大同小异,堂中央有一回廊天井,使祠堂在四周无窗户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光线敞亮,气温适宜。祠堂内前段分木质二层,二楼中央有一排彩色菩萨,菩萨有高有矮,有大有小,形态各异,有手持兵器,有手抓蛇兽,有目光慈祥,有面貌狰狞,总之在我们幼小的心里,感到阴森恐怖,心中畏惧,当父母带着去祭敬菩萨时都是扯着父母衣角躲在父母屁股后面战战怯怯。

中国客家人南迁第一站,明清古建筑祠堂23栋,毗邻赣江却鲜有人知

中国客家人南迁第一站,明清古建筑祠堂23栋,毗邻赣江却鲜有人知

祠堂,在江西赣南地区也是古建筑的标志物。我们常说一村一祠堂,然而在赣州有个村子祠堂众多且都是保留着青砖古建筑样子,精美又古老。这个村子就是与赣江相邻的夏浒古村。

夏浒古村,又名夏釜,被蒋经国取“华夏天府”之意而命名“夏府”,2010年取“位于赣江万安湖边”之意而改称“夏浒”,与湖江圩镇隔赣江相望,位于赣江十八滩河段最险的两大险滩——天柱滩和黄泉滩之间。素有“上演过清明上河图式繁华的村落”之称,位于赣江之畔,与桃花岛隔江相望,距县城35公里,距赣州市区30公里,是“客家人南迁第一站”。

中国客家人南迁第一站,明清古建筑祠堂23栋,毗邻赣江却鲜有人知

夏浒古村自古依赣江水运之便而成为商贸重镇,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客家人在这里生息繁衍,用心经营,留下了众多精美的并且是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宗祠群和闻名遐迩的戚继光祖祠等历史文物,是客家文化古村、万安水库重点移民村、江西历史文化名村。透过夏浒古村的朱漆牌坊,23栋古式建筑青砖灰瓦、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一个古香古色具有唐代风韵的十八花厅及配套历史建筑景区呈现在眼前。

在赣南乡村,有村庄就有祠堂。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在乡村,一般是一个姓一个屋场,一个屋场至少有一栋祠堂。子孙多了分“房”,“房”离开原居住地另择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场,如此延续拓展,便有了一个个结构相似的屋场和祠堂。也有几姓同建一个村庄的。祠堂的建造缘于村人聚会、议事,完全是一个公共场所,功能类似于现如今的会议室。

中国客家人南迁第一站,明清古建筑祠堂23栋,毗邻赣江却鲜有人知

中国客家人南迁第一站夏浒古村,明清古建筑祠堂23栋,毗邻赣江却鲜有人知。拍植物、拍农村、拍老屋、拍古建筑古村镇这些我们身边亲切的存在,生活中的风景无需华丽只需熟悉。 欢迎关注、收藏、转发、留下你的只言片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赣江   客家人   祠堂   万安   古建筑   赣州   青砖   江西   村镇   姓氏   明清   村子   美文   中国   村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