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威更替到评价标准

本身想写两个内容,但是因为一些机缘巧合,让两个事情联系在了一起,就联系起来写了这样一篇。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不少“老戏骨”批评和讽刺年轻“网红”的视频,从他们的言语里,满满的都是“道理”,当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蛮认同的,因为我自己曾经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那些没有演技、没有实力的人就会成为明星了呢?为什么那些追星的人这么傻,都不知道他们喜欢他(她)什么呢?但是,当我慢慢的跟着一些批评的声音,逐渐找到更多的线索之后,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人性的弱点和群众的力量。


怎么说呢,一些占有资源的人,利用人性的弱点,对某些人进行造势,制造一些人设,使得普通老百姓觉得他们非常的美好,而反过来,成功制造了人设,获得大部分人认可的某些人,又被突出出来。那些掌握资源的人,就选出这些人来加以特别的利用。所以这样一来,出现了流量明星,因为流量明星有人买单。


这样我想大家很清楚的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情,以前的那些追求表演艺术的人们,他们突然被大量的“网红”给挤到了后面,接不到广告和电视了,当然就会怨声载道,并且他们也有着那么“正确”的理由。


但是,我却想说,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了,我们就要看到这个现实,任何东西都会被淘汰,新老交替在娱乐上更是如此,其实一件艺术作品,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对人有深刻的影响,因为,不到那个阶段,不经历那些事情作为铺垫,是根本理解不了这个艺术作品的,而一旦到了某个阶段,任何相似的艺术作品同样都能勾起观众的共鸣。


所以,艺人的收益本身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在劳动力价值上的应得。也才有了前段时间一直在争议的科学家和革命前辈与一名艺人到底谁对国家的影响有着巨大影响。这里我想不需要赘述了。


我们回到正题,当我们有发言权的这部分人在欣赏各种艺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那些没有发言权的孩子们,他们喜欢看什么呢?如果让他们也有投票权,或许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会是光头强吧?(这里是偷换地域文化概念的玩笑)不同的阶段,喜欢看的艺术作品是不同的,我们有发言权的人应该如何比较“熊出没”和“百鸟朝凤”的艺术水平差距呢?


当然,说都不用说。我们自认为某些经过提炼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而消化不了怎么办?理解不了呢?我们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很伟大,可是让你去看推导过程,去看那些论文,你会去看吗?你会觉得有意思吗?而作为一个沉浸基础物理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或许会看得很有意思。


我们要嘲笑小孩子们水平低吗?嘲笑他们欣赏不了高级艺术吗?当然不会,而在这个层面上,其实我们很多成年人,仍然停留在很基础的一个艺术欣赏水平上,这就为“流量明星”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


再加上投资人当然以收益为准绳,他们不需要懂艺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商人。为什么要给他们强加一些道德约束呢?商人是使用什么手段收益最大又不违法,就会使用什么手段,甚至违法的手段他们都会使用。


何况这种光明正大的投资了?所以,请不用无谓地讽刺了,他们并不会因为这些批评而有所改变,因为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有那么一个巨大的群众市场,他们又为什么要违背市场去做生意呢?


但是,这个结果当然不是我想要的,我们还要回来看本质,看他们的区别,找找原因,或许能够有所帮助。一是看投资人,他们的投资不为别的,就为了这次投资能不能赚钱,所以他们做的是短线,他们不是打造某某形象,而是为了能利用某某形象来谋取利益。这样的快餐经济是哪里来的呢?


然后,我们再看这些艺人,老艺人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当然演一个角色会更加知道身体语言应该如何表达会更完美,而那些流量明星,或许本身就不是演员出身,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点想象去扮演一下某个角色而已,所以他们可以演任何角色,因为也不需要有什么过多的思考。他们本身在追求上可能就不一样了,一个是认为如果演不像,以后会没有工作可干,一个是不管像不像,反正有人买单,只要人设不烂,能赚一天是一天,即便站在那里傻笑,也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从而充斥在整个新媒体圈。


我们当然可以看到两个的不同,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背后代表着什么呢?记得前段时间,网络上充满着对亲情、友情的鞭笞,尤其是友情,被鞭笞的体无完肤。这确实就是事实。


在酒桌上一举杯就是什么“一辈子的兄弟”,认识两天就是“铁哥们”,才知道个名字就是“好朋友”,简直然我都不知道朋友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了。到了关键时候,一个个都害怕对方在利用自己,怕被骗,没有一个愿意帮忙的。这就是现在的友情。而过去的友情呢?我想到一个词,礼尚往来。


我们说,朋友如酒,越陈越香,就是这么来的,需要时间磨练,需要时间经历,需要时间来证明,不是靠嘴上说的。而现在为什么会出现朋友泛滥呢?我们又要回到“利益”上来说,比如有个人想拉皮条,他会给有权利的亲戚朋友说这个人是他什么人呢?当然最好说的就是好朋友。当这个“好朋友”被用烂了,现在甚至是“兄弟”了。


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多少人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装做就是在帮他的好朋友、好兄弟呢?从而这种社交文化,因为这种短期利益的关系,一下子被布满整个中国社会。


我们无处躲藏。而这种文化到底就如何变成这样了呢?为什么这种利益关系一下子就对接了,出现了呢?一个是我们装着糊涂错误的理解“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官员们被利益驱使,被众人游说,又何愁找不到一个“正当”的理由呢?


而商人们,为了利益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在虚情假意能发财的情况下,多少人能受得了这种坚持正直在生活上的差距的对比呢?而这种“唯利是图”的经济观,好像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某个时候开始爆发的,我们当然知道是什么时候 ,而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好的方面,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后遗症。这种“利益关系”的文化,是西方的。


西方讲求互利,只要有钱赚,就可以谈,但是他们的文化里面,没有朋友这个东西来做媒介,他们不需要这个东西做媒介,或者说是因为他们的法律中断了曾经盛行的这种媒介。他们用合同、用法律来保障这个互利事件的进行。而我们却没有,我们从来是通过信任关系来做媒介的,而这个信任关系的第一步,就是朋友。


所以朋友这个东西在初期被广泛的作为信任媒介支撑着各种互利事件的发生。逐渐被滥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互利预想都会如意,随着互利情况的不断破灭,朋友的定义遭到了质疑,而质疑的人或许自己也曾做过背叛朋友的事,或者正在做着背叛朋友的事。


但是,他或许也是在被背叛了之后而选择了利用背叛的手段的。没有合同和法律保障的“朋友”,被利益打的体无完肤。逐渐的,亲人手足也被送上打击的舞台,在“好兄弟们”的陪伴下,似乎亲人也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还不如“好朋友”来的实际,这种原始的血缘上和生活上相互依存的关系被冲淡。


这里我想不用再赘述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社会的信任关系被击破了,而我们不能说这是西方文化有意的冲击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弄成了这个样子,这实际上就是文化博弈的本身。我们所谓媒体的炒作,只要文化是开放式的,炒作就永远无法生根,它只会存在一时,所以我们并不用很害怕他们的这种所谓文化攻击,只要及时应对,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能对我们产生作用的,就是我们需要又还没有健全的东西,就像有毒的食物一样,我们明知道有毒,却不得不吃,或者我们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毒,反正需要吃。


说到这里,我们当然又要回到媒体上来说了,因为文化现在的主要传播途径在新媒体。新媒体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叫做后期制作,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黑的变成白的,可以把白的变成黑的,把傻白甜打造成白富美,把庸俗打造成高贵。所以,实力这个东西,一旦可以有他们帮助,小孩也可以轻松击败一个成年人。更何况只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人多力量大,人的认可,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在想到这里的时候,正好在湖畔散步,遇到一个女子正在教育她的小孩,而引起我注意的是当我走到她身边时,她那“字正腔圆”的英语发音。我自认为是一个很挑剔声音的人,尤其是学习其它语音的人的发音,而听到她纠正一个幼儿的英语单词发音,我真是感觉吃了一惊,个人认为太标准了,就像曾经学英语的时候听的那些外国演讲家的腔调。


然后,我打量了一下她的样子,是一个长相非常普通的30出头的女人,没有化妆,也没有什么发型可言,简单的用发带把齐肩的头发捆了起来,还戴着一副眼镜。哦,这时候,我想到的是什么呢?在苏州这个地方又能悠闲过日子的人果然不简单呢,是因为长相才决定了她要这么刻苦吧,把发音都弄的这么标准,从小就教育孩子英语,未来,她的孩子一定能出人头地吧。哦,不,为什么英语好就会成功呢?为什么从小接受这种教育未来就会出人头地呢?我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为什么呢?——评价标准,我想到了这个东西,我脑海里的评价标准告诉我,这就是标准的,这就是未来成功的保证,可是,我的评价标准是从哪里来的?哦,好像是别人告诉我的,别人都是这么说的,好像事实上我看到的也都是这个样子呢?是吗?好像又不全是呢,我看着很多说话牛头不对马嘴的人管理着几千上万人呢,我看着一些口若悬河的人掌控着上亿的资产呢,我看着很多背信弃义的人每天声色犬马呢。


哦,他们一定是个例吧,大部分人还是要靠这些标准呢,哦,可是我也见到很多水平很不错的年轻人,他们整天疲于奔命呢。想到这里,我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认知了,到底什么是对的呢?似乎这个远没有什么答案,只是有些方式看起来有更多人认同,有些方式认同的人少一些,但每种方式似乎都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而想到成功和失败,我就想到,是谁定义的成功,是谁定义的失败,一旦把这个定义确定了,后面不仅仅是围绕这个东西来变换不同的方式而已吗?


在想到这里的时候,竟然连成功和失败的定义都各有不同,但还是分大部分人和小部分人。想当年,多少人认为当和尚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呢?多少人对和尚这种看似消极的人生态度嗤之以鼻呢?可当一些人得知当和尚能日进斗金的时候,好像一切都变了,似乎当和尚反而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了,而忽略了当和尚本来的目的。


似乎某个纯洁的追求不同人生成功定义的净土也被污染了。渐渐的,好像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着同一个成功标准——赚钱。我就在想,那我们这些成功的定义,又是不是这些有钱的人定义的呢?否则,怎么会这样呢?


我首先想到了奢侈品,这个东西呢,就是一般人买不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样东西呢?明明实际成本远远低于销售价格,但是,作为有钱人,如何区别于一般人呢?你再有钱,使用的东西都一样,那再多也是数字而已啊,所以就要弄出一些东西和普通人的不一样,这样才能区别开来,划清界限。


然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满足这些人需求的商人和商品。不仅如此,在衣食住行上的区别并不能区别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毕竟都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谁还不一样呢?这时候,当然也要区分出来,一些人有钱又闲着没事干,他们怎么办?搞一点仪式,这些仪式一般人可没有这些时间和财力来做,然后再把这个行成一个模式,叫做礼仪。


这种礼仪区别于一般人的交往礼仪,就像羊和羊见面,不过是咩一声,而他们这种,还需要抬起蹄子,甚至把蹄子擦一擦,互相的蹄子再碰一碰,然后转过身,羊尾巴还要甩一下,等下次再见了,或许屁股还要摩擦一下。当地位低的羊看到地位高的羊了,需要将前蹄或者后蹄放下来,坐地上或者跪地上,以显示地位高的羊的高贵。所谓地位低的羊,不过也是吃草,只不过,这片草,归所谓地位高的羊管着呢,它让你吃多少,你才可以吃多少。为了这口草,当然做点仪式也心甘情愿。


可是,又要满足于双方的面子,美其名曰礼仪。而闲着没事干的地位高的羊的后代,可不轻松了,为了让他们不给自己的优越感丢人,每天没事就要练习和普通人不一样的礼仪呢,吃饭要嚼3下,喝汤要细细的抿,生怕一口喝多了,让别人觉得她是那种没喝过饱汤的羊一样呢。想着想着,我想,这世上似乎并没有什么所谓成功,所谓标准,而不过是一些人编造出来的罢了。


我想,这时候我又更深一点的理解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思想。所以,我又可叹这世界的悲哀,为了吃那一口草,做了多少无中生有荒唐事啊。而事实,就像那些老戏骨们所批评的那样,现实就是这样,只要多数人认可的东西,即使这个东西再不合理,再不符合你的意愿,也都是这么现实存在的。


而老戏骨们,你们可曾想过,曾经某个时代,是你们说了算的,而这种说了算是经验和技术,当然还有“权威”在起着作用,那个时代是不可逾越的时代,权威说什么就是什么,说哪个好听、哪个好看,哪个就好听哪个就好看,殊不知,我们每个人长着不一样的眼睛和耳朵,经历着不一样的故事,为什么就要和你们几个的一样呢。甚至还有美食专家,竟然还能分级,那酸甜苦辣咸,只有吃到自己嘴里才最知道滋味吧,何来组合的标准?你们积累了几十年的功夫,当然要在很多方面优于新人,可是新人们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优于你们的地方,而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所有的评价标准,难道不是绝大部分人的认同而已吗?


曾经的学习是一家之言,现在通过开放的平台,我们知道了原来历史上的故事远远不止一种解释,同样的历史佐证,我们仍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得出不同的答案。难道只有你的有道理吗?过去的,如毛主席说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把我绝大部分活人的思想,是改变也好、适应也好,只要你成为他们期望的样子,你就是风流人物。


一代代的风流人物消失在历史上,是因为谁也无法抗拒这生老病死,随着风流人物的离开,伴随着的是一代代权威的离开,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标准就是权威,不论是他适应了绝大部分人,还是他让绝大部分人跟随了他的思想。


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或许权威们被冲击的太大了,又或者绝大部分人的思想已经难以掌握了,难以适应,当你觉得适应了,他们又变了,难以引导,不同的人对人生观有不同的解释,除非,你给所有人送肉吃,让每一只人只需要等着收钱,让每一个人可以物尽所需。


这个标准,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深入人心,或许从一开始就埋藏在人心里,只是在某个时刻才被慢慢打开了而已。这个标准是如此的人性,又是如此的非人性,将每一个人的欲望暴露无遗,又在这个过程中残忍的让如此多的人无奈的潸然泪下。埋没在这个评价标准下的,是无数的可能成为风流人物的人,他们因为身边人的刺激,一次次的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需要我们警醒的,一种文化需要发展,当然需要动力,而有了这个动力却不能放弃团结,否则将只是一盘散沙,一击即溃。作为一个集体,我们需要调整这个评价标准,在教育上做出努力,这个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我们要通过这些家长们常用的媒体,来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需要的是现有的权威们,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庸俗自然适宜于人性的需求,但他并不能增强抵御外敌的能力。少做一些庸俗却眼前赚钱的节目,多做一点有益团结的作品。


老戏骨们,不要去针对有没有演技来指责投资人了,你们要证明的应该不是你们的演技比他们年轻人厉害多少,而是要证明你们的胸襟和视野比他们要开阔多少,放下你们的失落感,好好的做一些好的题材的作品,功到自然成,同样的题材,大家为什么不看表演更真切的呢;官员们放弃一点小特权,不要再维护着和自己有“交情”的老赖,给社会恢复信任贡献一点力量。只要大家携手,我想这种情况并不难改变。但难确实又难在如何携手,谁也不愿意放下手上那点点利益,即便是一块钱的利益。


曾经我想在陈述一些个人观点的时候,想过如果不听我的话,那个报应就快点来报给他看吧,我知道这是一厢情愿,因为坏人们活的仍然很开心,他们也有很多人最终遭到报应了,可是当这事过后,我又觉得并没有什么意义,并没有收获什么,证明谁的说法是正确与否有什么意义,本身就没有对错的事情,非要自己去分对错。


我想,对于普通人,这个事应该从小处着手,如果大家能在现实生活中多互相帮助该多好啊,为什么要搞点尔虞我诈呢,大家都在建设这个国家,建设自己的小家,难道谁又容易吗?为什么老想着别人牺牲呢?为什么想的就是赚别人钱呢?为什么就是要利用别人呢?我想,互相帮助总是没有错的吧。每个人占的那点小便宜又能让自己多吃多少肉呢?它吃起来真的香吗?大家一起劳动,收获的果实,大家一起安安心心,畅畅快快的吃,它不香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权威   风流人物   好朋友   美文   媒介   绝大部分   定义   区别   地位   利益   东西   关系   标准   媒体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